吳若權陪伴母親抗癌的日常,成為最珍貴的生命對話時光(示意圖)
還記得那天在醫院長廊,我握著母親骨節分明的手,她突然笑著問我:「要是哪天媽走了,你會幫我選粉紅色壽衣吧?」我喉頭一哽,故作輕鬆回她:「當然啊!還要搭妳最愛的珍珠項鍊。」這八年抗癌路,我們從避談生死到能開死亡玩笑,是用多少眼淚換來的坦然。
安寧療護的震撼教育:當急救變成折磨
父親驟逝的遺憾
20年前我接觸安寧療護時,台灣社會還把「不急救」當成不孝。沒想到第五年就親身驗證——平時健壯的父親突然呼吸困難送醫,三天內從無法吞嚥到多重器官衰竭。握著病危通知書,我咬牙簽下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
「吳先生,真的不再考慮嗎?」護理師第8次確認時,我看著父親插滿管子的身體突然崩潰:「不是放棄!是不要再折磨他了…」明明知道是對的決定,每次被質問都像刀刃割心。四個月後父親在昏迷中離世,那聲來不及說的「謝謝您養育我」,成了永遠的遺憾。
母親抗癌的轉機
2017年母親確診口腔癌轉移肺部,醫師宣判末期那刻,我腦海閃過父親急救時的痛苦表情。這次我選擇免疫療法搭配居家安寧照護,奇蹟似地控制住病情。每週四個半天陪診時,我總會帶她最愛的青森蘋果,候診時削成小兔造型。
「別人說你太早準備安寧,我覺得剛好。」有次幫母親按摩浮腫的腳踝時我說:「生命像搭高鐵,難道要到左營才整理行李?」她笑著戳我額頭:「就你歪理多!」
安寧療護三面向實踐心法
身體篇:減痛比根治重要
去年正子攝影發現1公分腫瘤,醫師建議切片確診。看著母親化療後脆弱的血管,我果斷決定:「三個月後追蹤就好。」主治醫師拍拍我肩膀:「難得家屬不要求『拚到底』。」
安寧不是放棄治療,是重新定義「治療」。現在母親每日作息嚴格執行:
- 07:00 溫蜂蜜水潤喉
- 09:00 經絡拍打操
- 11:00 中藥湯劑調理
- 15:00 精油按摩四肢
- 19:00 聽佛經靜心
靈性篇:信仰是最強後盾
母親確診初期常半夜痛哭:「我沒做壞事為什麼得癌?」有天我遞上《心經》描紅本:「菩薩說要您當功課呢!」現在她清晨五點就起床誦經,檀香混著煎藥香氣,成了家裡最安心的味道。
上個月她突然說:「幫我預約法鼓山皈依吧。」我愣住時她眨眼:「先掛號不行嗎?」那瞬間我知道,她已找到內在平靜。
心理篇:把死亡聊成日常
身後事準備藏在生活縫隙裡:
- 經過殯儀館:「媽覺得這家門面如何?」
- 收到訃聞:「冰櫃2週收費2萬呢!」
- 名人過世:「您想要樹葬還是花葬?」
有次她嫌親友兩週就火化「不孝」,我故意說:「上海兩天就燒囉!」她瞪大眼:「至少讓我頭七過完!」後來我們折衷談定「三週為限」,用輕鬆對話化解最沉重的話題。
照顧者告白:誰來安寧我的心?
捷運上的頓悟
父親過世十年後,我在捷運聽見陌生男子講電話:「爸健保卡註記不急救了,照他意思做。」掛電話後他平靜滑手機。當下我眼眶發熱——這不是無情,是準備好的溫柔。
自我安寧的練習
照顧母親佔用七成時間,我開始用這些方式自我調適:
| 時間 | 自我安寧儀式 | 效果 | 
|---|---|---|
| 05:30 | 頂樓靜心呼吸 | 釋放焦慮 | 
| 13:00 | 寫「情緒日記」 | 梳理混亂思緒 | 
| 週三晚上 | 心理諮商 | 預防照顧者憂鬱 | 
| 每月15號 | 安寧病房當志工 | 重新理解生命 | 
有次母親看我寫日記,忽然說:「你爸走後那本黑色筆記…燒掉吧。」我才驚覺她早知道我藏著自責。原來安寧療護最後課題,是放過自己。
生命給我們的六堂練習課
- 
醫療決定要趁早 
 「現在就寫好預立醫療決定書,別讓愛你的人背十字架。」我總在演講時舉父親案例,台下總見淚光。
- 
疼痛不需硬扛 
 母親有次忍痛整夜,隔天我直接聯繫居家止痛療護:「痛會消耗求生意志。」
- 
善用「死亡幽默」 
 常對母親開玩笑:「要交代快說,以後擲筊問不到喔!」有次她回:「股票密碼在衣櫃第三格!」兩人笑到流淚。
- 
儀式感創造安心 
 每月1號是「母女約會日」,她穿旗袍我打領帶,在客廳吃米其林外賣:「練習當優雅老太太。」
- 
接受關係波動 
 化療副作用最嚴重時,母親摔碗罵:「你巴不得我死!」我靜靜收拾:「罵完舒服點嗎?」情緒颱風過境時,當棵不移動的樹。
- 
悲傷需要預習 
 開始整理老照片時,母親指著婚紗照笑:「這張要放告別式。」我接話:「放這張您比較瘦。」相視而笑中,我們都在預演分離。
安寧療護教我的事:愛在當下
上週推輪椅陪母親看杜鵑花,她忽然說:「這些年辛苦你了。」我蹲下平視她眼睛:「是您教會我怎麼活。」花瓣落在她白髮那瞬,我終於懂得——所謂善終,是讓每個當下都沒有遺憾。
這條路還沒走完,但我們已學會:
- 把每週回診當郊遊
- 把吃藥時間當遊戲
- 把身後規劃當企劃案討論
若你也在照顧路上,記住:眼淚洗過的對話特別清澈,痛過才懂溫柔有多重要。那些沒說出口的愛,別等擲筊問神明——現在就說吧!
本文獲「台灣安寧照顧協會」授權轉載,內容經吳若權親自審定。
採訪後記:告別時我問吳老師想對讀者說什麼,他望著母親病房方向輕聲說:「把今天當最後一天活,但不是恐懼地活,是盡興地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