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健康保養

冬日手腳冷吱吱?中醫推這碗養腎粥:腰不痠、全身暖呼呼

最近這波東北季風真的有夠強!早晚溫差大到讓人不知道該怎麼穿衣服,早上出門冷到皮皮挫,中午太陽出來又熱到想脫外套。這種天氣最怕的就是手腳像冰棒一樣怎麼都暖不起來,或是腰啊、背啊老是痠痠冷冷的不舒服。說到冬天,台灣人最愛的就是進補啦!路上薑母鴨、羊肉爐、麻油雞的香味飄出來,光聞到就讓人流口水,店門口更是大排長龍。還有很多婆婆媽媽會去中藥行抓四物、八珍、十全大補湯,想煮給家人補一下身體。不過吼,中醫師常常提醒,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這樣補,亂吃補錯反而更慘!

(重點提醒:麻油雞、薑母鴨這些超夯補品,其實是「上火排行榜」前三名!燥熱體質、三高、痛風的人真的要小心)

順應天時才是王道!台灣冬補眉角看這裡

老祖宗說「秋收冬藏」真的很有道理。秋天重點是「養陰潤燥」,像吃點百合、水梨、銀耳這類滋潤的食材最適合,記得腳底保暖也很重要!如果這時候就急著吃當歸、羊肉這些大補的,反而容易口乾舌燥、嘴破、整個人煩躁到不行,就像在乾燥的秋天硬要燒大火爐一樣不對勁。

真正適合大補的時間點,其實是「冬至過後」,尤其台灣冬天常常不夠冷,有時甚至到12月還像秋天。太早補容易補過頭,身體還沒準備好接收這些能量。但是咧,如果你是那種:

  • 一年四季手腳都像冰塊,穿厚襪子也沒用
  • 腰痠背痛,特別是天冷時更明顯
  • 頻尿,但尿的顏色淡淡的像白開水
  • 整個人怕冷怕風,穿得比別人都厚

這種「冰山體質」的人,反而可以從夏天就開始調理!中醫叫做「冬病夏治」,趁陽氣最旺的時候用三伏貼或溫和的食補打好底子,冬天就不會那麼難熬。

冬天補腎是關鍵!但「脾胃」先顧好才有用

中醫講冬天要「藏精」,重點在補腎氣。常見的補腎藥材像是:

  • 當歸:補血又能讓身體暖起來
  • 黃耆:補氣之王,增強抵抗力
  • 杜仲、骨碎補:專門對付腰痠背痛,強筋骨
  • 熟地黃、何首烏:滋補腎精,改善怕冷

BUT!超級重要! 如果你屬於:

  • 吃點油膩或補品就脹氣、拉肚子
  • 平常消化不太好,容易累沒精神
  • 舌頭旁邊有齒痕,大便常常軟軟黏黏的

這表示你的「脾胃」功能不夠力啦!就像馬達沒力,再好的汽油也跑不動。這時候直接吃補腎藥材,身體根本吸收不了,反而更不舒服。建議先從健脾胃開始:

  • 四神湯:山藥、茯苓、蓮子、芡實,溫和又好喝,街邊攤販都買得到
  • 四君子湯:黨參、白朮、茯苓、甘草,中藥行抓很方便
  • 山藥粥:自己煮超簡單,加點薑絲更暖胃
  • 乾薑紅棗茶:隨時沖一杯,從肚子暖出來

脾胃顧好了,吃進去的營養才能真正轉化成能量,這時候再來補腎,效果才會出來!

怕冷到骨子裡?這種體質要「溫通」

還有一種人更辛苦,是那種:

  • 手腳冰到發麻刺痛
  • 整天頭暈昏沉,超容易累
  • 穿再多件外套還是覺得冷到骨子裡
  • 臉色常常蒼白沒血色

這種屬於「陽虛」比較嚴重的體質,除了補腎,還需要「溫通經絡」的藥材,像是桂枝、丹參、附子(附子毒性強,一定要給中醫師調配!),或是十全大補湯來幫忙打通氣血。不過這類型體質複雜,強烈建議先找合格中醫師把脈確認體質,千萬不要自己亂配藥吃!

小心!這些族群吃補品像踩地雷

現在外面賣的藥膳鍋、養生餐愈來愈多,雖然濃度沒有水煎藥那麼強,但還是有風險。特別是以下幾種人,面對麻油雞、薑母鴨這類補品真的要很小心:

  • 燥熱體質:平常就愛長痘痘、流鼻血、嘴破、便秘,冬天還敢穿短袖的!吃補絕對火上加油。
  • 三高族群(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麻油、酒、內臟類都是大地雷。
  • 痛風患者:湯底熬煮久普林超高,香菇、內臟更要避開。
  • 腎臟功能不好:藥材和湯的鉀離子、蛋白質負擔大。
  • 孕婦:有些活血藥材可能影響胎兒。
  • 產後惡露還沒排乾淨:吃太補會讓出血更多更久。
  • 5歲以下小孩:脾胃還沒發育好,受不了太補的東西。

心情鬱悶?吃補不如動一動!

現代人工作壓力超大,很多人是那種「有苦說不出」、容易緊張焦慮的類型。這種「氣鬱」體質的人,身體的氣卡住不通,陽氣送不到手腳,所以也會手腳冰冷,但同時可能口乾、胸口悶悶的、長暗瘡。這種情況吃補品就像在堵塞的水管倒更多水,只會更悶更不舒服!解決之道是:

  • 一定要動起來! 快走、瑜伽、跳舞都好,讓氣血流動。
  • 找出壓力源,試著放鬆或找人聊聊。
  • 尋求專業幫助,中醫疏肝理氣或心理諮商都有效。

養生不是只有冬天!運動+作息是關鍵

很多人誤會「進補」就是冬天吃好幾頓大餐。其實啊,補身體就像存錢,要春夏秋冬慢慢累積!補品一週吃一次就夠了,重點是平常的保養:

  • 規律運動:不用很激烈,每天30分鐘讓身體微微出汗,血液循環變好,手腳自然暖。
  • 早點睡覺:晚上11點前躺平,最能養腎氣。
  • 保暖重點部位:脖子、後腰、肚臍、腳踝別吹到風。
  • 泡腳神器:睡前用40度左右溫水泡腳15分鐘,加點老薑或艾草更好,暖身助眠超有感!

必學!中醫師私房「暖腎養腰粥」食譜

最後壓軸,分享給超級怕冷、腰痠背痛族群的私房粥品!材料好買、做法簡單,溫和不燥熱:

🍲 材料(1-2人份)

  • 新鮮山藥 半根(約60克,去皮切小塊) – 健脾胃、補腎氣
  • 枸杞子 1湯匙(約9克) – 滋補肝腎、明目
  • 杜仲 15克 – 關鍵! 強筋骨、補腰腎,改善冷痛
  • 白米或糙米 半杯(約40克)
  • 乾黑木耳 1-2朵(泡開切絲)或新鮮木耳適量 – 幫助循環又低卡
  • 清水 約800-1000毫升
  • (可選)老薑 2-3片 – 加強暖身效果
  • (可選)雞肉絲瘦豬肉絲 少許 – 增加蛋白質

👩🍳 超詳細做法

  1. 處理藥材:杜仲稍微沖洗(表面可能有點白粉是正常樹脂),放入小鍋中,加約500毫升冷水,開中火煮滾後轉小火,慢熬20分鐘。把藥汁濾出來備用,渣渣丟掉。(這步驟很重要!杜仲不直接吃,取它的精華)
  2. 煮粥底:米洗乾淨,和泡開切絲的黑木耳(如果用乾木耳要先泡軟)、老薑片(如果用)一起放入鍋中,加入剩下的500毫升清水,開中大火煮滾。
  3. 轉小火慢燉:粥滾後轉小火,蓋上鍋蓋留一點縫,慢煮約20-25分鐘,期間偶爾攪拌避免黏鍋,煮到米粒開花變稠。
  4. 加入精華:倒入步驟1的杜仲藥汁,再加入枸杞。如果想吃肉,這時可加入生的雞肉絲或豬肉絲。
  5. 最後美味:繼續小火煮約10分鐘重點來了! 新鮮山藥很容易熟,要在最後3-5分鐘才加入,稍微煮軟就好,保留口感跟營養。關火前試試味道,可以加一點點鹽或完全不加,吃食材原味。
  6. 完成享用:熱騰騰盛碗!山藥綿綿、枸杞甜甜、木耳脆脆,還有杜仲淡淡的草木香氣。喝一口,從胃暖到腳底,腰背感覺鬆很多!

📌 吃這碗粥的小秘訣

  • 最佳時機:當早餐或晚餐,一週吃2-3次。早上吃整天暖,晚上吃助眠。
  • 體質加減
    • 超怕冷→ 多加2片薑。
    • 消化弱→ 白米換成更好消化的小米糙米粥打細一點。
    • 容易脹氣→ 黑木耳少放點或切更細碎。
  • 效果升級:吃完粥半小時內,用暖暖包或熱敷袋敷在後腰(腎俞穴位置),效果加倍!

貼心提醒: 這粥品溫和,一般虛寒體質都適合。但如果正在感冒發燒、喉嚨痛,或是體質非常複雜(如嚴重糖尿病腎病變),還是先諮詢您的中醫師或醫師喔!

冬天保養是一整年的功課,別等到冷到受不了才想急救。從今天開始,顧好脾胃、適度運動、搭配這碗溫和的養腎粥,這個冬天,讓你的手腳不再當冰棒,腰背輕鬆暖呼呼!

(本文由昌盛堂中醫診所專業觀點提供,更多實用養生妙招,歡迎關注昌盛堂中醫診所粉絲專頁)

作者更多文章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