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志龍醫師
(陽明大學醫學系|哈佛公衛碩士|亞伯丁大學博士班|前臺中榮總主治醫師)
台灣颳起「律動風」是福還是禍?
2021年根本是台灣的「律動機元年」!路上突然冒出超多新品牌,連我都嚇一跳。老實說,看到這麼多廠商投入,我心裡是欣慰的──畢竟推廣律動療法這麼多年,終於開花結果,讓大家有更多選擇。
但問題也來了…
品牌一多,品質就參差不齊,甚至出現魚目混珠的機器。更頭痛的是,網路上開始出現各種質疑聲浪:
✔️ 我的醫師同行說「根本沒科學根據」
✔️ 健身教練吐槽「不如自己深蹲」
✔️ 網紅拍片直指「商業騙局啦!」
先說清楚!
我沒賣任何律動機,跟廠商更沒利益往來。純粹以研究者的角度,帶你看懂背後的科學真相。
被笑「只拿兩篇研究」就否定律動?
我在瑞士諾華藥廠當醫學部長六年,每天的工作就是設計臨床試驗、啃堆成山的論文。那時候我就常想:藥物副作用這麼多,難道沒有更安全的替代方案?
就是這樣開始研究律動的。當我讀完數千篇論文後,徹底被說服了──這才是寫《律動療法》兩本書的真正原因,跟賺錢半毛錢關係都沒有!
最近看到有人宣稱「律動無效」,結果只引用兩篇研究… 我當場笑出來!這就像有人吃到一顆酸橘子,就斷言「全台灣水果都是酸的」一樣荒謬。
☝️ 關鍵在「研究方法」的等級差別
當研究結果打架時,專家這樣判斷可信度:
證據等級 | 研究類型 | 可信度 |
---|---|---|
★★★★★ | 系統回顧+統合分析 | 最高 |
★★★★☆ | 隨機雙盲對照試驗 | 高 |
★★☆☆☆ | 觀察性研究 | 中低 |
★☆☆☆☆ | 個案報告 | 低 |
重點來了!
全身律動(Whole Body Vibration)在PubMed上有超過6000篇研究,足夠用最高等級的「系統整合分析」來驗證效果!
破解最大爭議:對骨質疏鬆真的有效?
直接給你看全球重量級整合分析結果:
🦴 2010年加拿大研究
證實律動能增加停經婦女「髖骨骨密度」(Slatkovska L,2010)
🦴 2014年瑞士柯蘭朵團隊
分析368名婦女發現:
- 髖骨密度↑0.9%
- 腰椎密度↑0.6%
(Calendo LR,2014)
🦴 2016年英國阿斯頓大學結論
「全身律動不只提升骨密度,更能對抗老化引起的骨鬆和肌少症!」
🦴 波蘭學者更直言
「這是唯一被推薦治療停經後骨鬆的運動!」
(Weber-Rajek M,2015)
🦴 2022年美國最新統合分析
30篇研究再度確認:
「對停經婦女是有效的非藥物輔助治療」
(Matthews OD,2022)
台灣人適用嗎?本土研究驚人數據
最常被問:「這些都是西方人研究,亞洲人有效嗎?」
🇹🇼 台中醫院賴仲亮醫師實驗
60歲婦女使用半年後:
- 未使用組:骨密度↓0.05%
- 律動組:骨密度↑2%
(Lai CL,2013)
🇨🇳 北京首都醫科大學數據更驚人
116位62歲婦女追蹤半年:
部位 | 未使用組變化 | 律動組變化 | 差距 |
---|---|---|---|
腰椎骨密度 | ↓1.9% | ↑4.3% | 5.6% |
股骨頸密度 | ↓1.7% | ↑3.2% | 4.9% |
這差距夠明顯了吧! (Ruan XY,2008)
為什麼有人做無效?關鍵陷阱曝光
2009年美國整合分析發現一篇日本研究唱反調,仔細一看…
岩本教授的研究讓受試者每週只律動4分鐘!平均每天不到35秒!這就像抱怨「運動無效」,結果一週只散步5分鐘,根本是設計坑殺啊!(Merriman H,2009)
✨ 醫師真心話:有效≠隨便做
從科學證據看,律動絕對不是騙局。但想見效必須:
1️⃣ 選對機器(頻率、振幅是關鍵)
2️⃣ 每週至少3次
3️⃣ 每次10-15分鐘
4️⃣ 長期堅持
別期待躺著抖三天就骨密度暴增,這跟運動健身是同樣道理!
寫在最後:我為何投身律動推廣?
老實說,當初寫《律動療法》時,以為會是沒人看的冷門書。沒想到出版後收到超多回饋:
「簡醫師,我媽關節痛到走不動,用律動機三個月終於能去菜市場了!」
「我爸骨鬆不敢運動,現在每天站律動機看電視…」
這些聲音讓我深刻感受到:台灣高齡社會太需要安全運動方案了! 有人稱我「律動之父」實在不敢當,我只是個開路工,把科學證據轉化成大家聽得懂的語言。
最後提醒:
⚠️ 嚴重骨鬆患者請先諮詢醫師
⚠️ 機器挑選認明「低頻垂直律動」
⚠� 高頻搖晃式機種效果有爭議
(下次再教大家如何挑選適合的律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