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體育鍛鍊

行萬步膝蓋還抗議?散步算運動嗎?復健科醫師揭「養膝關鍵」

門診真實故事:行萬步的阿伯為何膝蓋痛?

「醫師啊,阮膝蓋痛甲袂使蹲咧,敢是退化啊?」上個月門診來了一位60歲的阿伯,邊摸膝蓋邊嘆氣。李醫師檢查後發現:「阿伯,你的膝關節確實有退化現象,皺襞發炎啦!這跟大腿冇力閣體重過重有關係。」

阿伯瞪大目啨:「冇力?哪有可能!阮逐工攏行萬外步捏!」原來阿伯深信「日行萬步保健康」,風雨無阻在公園繞圈。

「行萬步誠好,」李醫師解釋:「毋過欲保養跤頭趺,干焦靠散步根本無夠看!親像起厝用甘蔗板,看有影但冇擋頭啦!」後續安排增生療法,搭配肌力訓練與減重計畫,阿伯才恍然大悟。

散步到底算不算運動?醫學證據大公開

國際研究告訴你:走路絕對有益!

  • JAMA 2020重磅研究:追蹤4.8萬人發現,每日行8000-12000步比行4000步以下的族群,全因死亡率降51%!重點是:效果與速度快慢無關(資料來源:JAMA. 2020;323(12):1151-1160)

  • 2022統合分析:綜合17篇研究證實,每多行1000步,死亡率就降12%(資料來源:Sports Med. 2022;52(1):89-99)

  • 年長女性專屬數據:65歲以上阿姨每日行4400步就有保護效果,行到7500步達效益高峰,毋免勉強衝萬步(資料來源:JAMA Intern Med. 2019;179(8):1105-1112)

💡 醫師解讀:散步當然算運動!尤其對初學者、長輩、慢性病患者,是安全有效的入門選擇。政府講「保持社交距離可脫口罩」,散步絕對符合運動定義!

走路 vs 慢跑 你該選哪種?

關鍵在個人條件!

族群 適合強度 醫學證據
高血壓 中低強度走路即可 降壓效果與慢跑相當(Hypertension. 2013;62(3):485–491)
糖尿病 需搭配高強度運動 健走+每周2次肌力訓練,控糖效果更佳(Med Sci Sports Exerc. 2014;46(5):933–939)
膝蓋退化者 量力而為莫勉強 健走與慢跑的關節負荷差異不大,重點是「做得到不疼痛」(Arthritis Rheum. 2007;57(1):6-12)

李醫師真心話:「毋通看隔壁阿公跑馬拉松就學伊!先從『低衝擊、做會到、做歡喜』的運動開始,親像太極拳、水中走路、固定式腳踏車攏足好!」

為什麼日行萬步膝蓋還抗議?3大關鍵陷阱

陷阱1:只走路不做肌力訓練

「親像阿伯的例子,」李醫師比劃著膝蓋模型:「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若冇力,走路時軟骨承受的壓力就增加20%!這就是『用進廢退』,肌肉冇練就變棉花腳啦!」

陷阱2:用錯誤姿勢硬走

  • 內八/外八走路:加速關節磨損
  • 挺肚駝背:重心不穩傷膝蓋
  • 穿錯鞋:鞋底過硬或磨平不自知

陷阱3:忽略體重管理

「體重多1公斤,膝蓋負擔多4公斤!」李醫師強調:「阿伯減掉5公斤,等於幫膝蓋卸下20公斤包袱,這比打玻尿酸還有用!」

安心養膝運動包:醫師認證3招護關節

👉 坐姿抬腿訓練(練股四頭肌)

  1. 坐椅仔坐正,背脊貼椅背
  2. 單腳慢慢伸直,腳尖向天花板
  3. 定住10秒鐘,換腳做10回

    貼士:腳踝可掛寶特瓶增加強度

👉 靠牆深蹲(練臀腿力量)

  1. 背貼牆,雙腳離牆30公分
  2. 順牆壁慢慢溜落去,膝蓋莫超過腳尖
  3. 蹲到大腿痠即可,維持15秒

    注意:膝蓋痛就莫勉強!

👉 毛巾伸展操(放鬆筋膜)

  1. 躺平用毛巾勾腳底板
  2. 膝蓋打直,慢慢將腿拉向身體
  3. 大腿後側有緊繃感即可,停30秒

膝蓋保養飲食秘訣:吃對營養才有效!

關鍵營養素攝取表

營養素 功效 食物來源 每日建議量
Omega3 抗發炎減關節痛 鯖魚、秋刀魚、亞麻籽 1-1.5公克
維生素C 促進膠原蛋白生成 芭樂、奇異果、甜椒 100毫克
葡萄糖胺 潤滑關節 蝦殼、蟹殼(或醫師處方補充) 1500毫克
鈣質 強化骨骼 黑芝麻、小魚乾、深綠蔬菜 1000毫克

💡 醫師提醒:葡萄糖胺對「初期退化」較有效,中重度患者效果有限,毋通當仙丹!

破除迷思!醫師QA時間

Q:走路膝蓋痠痛是正常磨合?

錯! 李醫師警告:「持續疼痛就是關節發警報!可能皺襞發炎、軟骨磨損,愛趕緊就醫!」

Q:戴護膝能預防膝蓋退化?

「護膝是輔助工具,」醫師比喻:「親像眼鏡幫你看清,但冇訓練視力。長期依賴護膝反致肌肉萎縮!」

Q:吃膠原蛋白補軟骨有效?

「吃進去的膠原蛋白會被分解成胺基酸,」李醫師笑說:「毋是吃豬腳補腳、吃魚眼補目睭啦!均衡飲食卡實在!」

運動處方箋:這樣動最養膝

階段性強化計畫表

階段 運動組合 頻率 適合族群
初階 水中走路+坐姿抬腿 每周3-4次 膝蓋已痛、體重過重者
中階 平地健走+靠牆深蹲 每周4-5次 輕微退化、想預防者
進階 腳踏車+彈力帶訓練 每周5次 膝蓋狀況良好欲強化者

重點提醒:運動強度掌握「微喘可說話」原則,運動後隔天輕微痠痛正常,但劇痛就要停止

給台灣鄉親的良心建議

「毋通得著『步數焦慮症』!」李醫師強調:「衛福部建議每周150分鐘中強度運動,散步只是其中一種選擇。」現場示範太極拳雲手動作:「打拳、跳舞、游泳攏是好運動,重點是找到適合自己的!」

最後叮嚀:「若走路出現這些警訊,趕緊找復健科醫師評估:

  • 膝蓋卡卡有摩擦聲
  • 上下樓梯特別痛
  • 早晨起床關節僵硬
  • 蹲踞困難需扶東西」

本文由「李炎諭醫師的復健聊天室」授權,智慧養膝,健康走更長遠的路!

附錄:膝蓋自我檢測3動作

  1. 30秒椅子起立測試:雙手抱胸,計算30秒內能從椅子站起坐下幾次?60歲以上標準:男≧14次,女≧12次
  2. 靠牆蹲堅持度:標準姿勢能維持40秒以上表肌力及格
  3. 膝蓋伸直測試:坐地雙腿伸直,膝窩能完全貼地表示無攣縮

作者更多文章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