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醫護病症

呼吸器救不回8成患者?胸腔科醫師點破3大殘酷真相

最近紐約前線醫師的報導嚇壞不少人:「插管的新冠重症患者,死亡率竟然衝到八成!」 這消息讓全球醫療圈都震驚了。難道我們用了上百年的救命神器呼吸器,碰到新冠病毒就失效了嗎?台灣胸腔科醫師蘇一峰跳出來破解迷思,真相絕對不是「呼吸器沒用」,而是藏在背後的三大致命關鍵

▍紐約前線的震撼彈:插管等於宣判死刑?

先說說紐約醫師看到的慘況。他們發現,當新冠病人嚴重到要插管用呼吸器時,10個裡面有8個救不回來。這種數字任誰看了都會心涼半截,甚至開始懷疑:「插管是不是反而害了病人?」、「難道我們百年來的重症醫療技術被病毒打趴了?」

更讓人焦慮的是,這消息一出來,網路上各種「呼吸器無用論」滿天飛。但蘇醫師直接打臉:「這結論錯得離譜!」 真相其實藏在醫療現場的細節裡⋯⋯

▍致命真相1:等到插管時,身體早已兵敗如山倒

「不是呼吸器沒用,是插管太晚了!」 蘇醫師一針見血點破核心問題。平常我們處理嚴重呼吸衰竭的病人,插管死亡率大約在2到5成。為什麼新冠病人會飆到8成?關鍵在「缺氧時間拖太久」。

紐約疫情大爆發時呼吸器嚴重不足,很多病人都是等到嘴唇發紫、血氧掉到崩盤才輪到插管。這時候病人早就不是單純肺出問題,而是:

  • 心臟被缺氧拖累到衰竭
  • 腎臟開始罷工不排尿
  • 肝臟功能全面崩壞
  • 全身器官像骨牌一樣接連倒下

「這時候插管就像火燒到家了才找消防隊,怎麼可能不慘重?」 重症醫學有個黃金守則:插管是「買時間」的救命動作。在病人心肺功能還能撐住時搶先介入,爭取時間讓藥物和其他治療發揮效果。如果等到多重器官衰竭才上呼吸器,神仙也難救!

▍致命真相2:呼吸器不是開了就會動!專業設定決定生死

這裡有個超重要但常被忽略的觀念:呼吸器不是微波爐,按個鈕就會自己運作! 不同病情需要完全不同呼吸模式:

  • 氧氣濃度要調多少?
  • 吸氣壓力怎麼設定?
  • 呼氣末正壓(PEEP)要不要加?
  • 要不要用俯臥式通氣?

蘇醫師舉了個超直白例子:「今天如果叫內科醫師拿手術刀開骨科,就算給他最高級的手術室也鐵定出人命!」(骨科醫師拍謝啊~純舉例沒惡意)。同樣道理,呼吸器操作需要胸腔重症專科醫師+呼吸治療師精密配合。

但紐約疫情炸鍋時,醫療人力完全崩潰: ✅ 呼吸器靠各國捐贈勉強夠了
❌ 但會操作的重症專科醫師嚴重不足
⚠️ 結果變成「骨科醫師調呼吸器」、「外科醫師管呼吸參數」
😱 專業錯配的結果?當然是治療效果大打折扣!

▍致命真相3:倉促成軍的加護病房,根本是雜牌軍

紐約當時為了塞爆的重症患者,把開刀房、恢復室甚至會議室都改成加護病房。聽起來很熱血?但蘇醫師點出致命傷:

正規ICU團隊 紐約臨時ICU團隊
胸腔重症專科醫師 各科醫師支援(非專科)
專責呼吸治療師 呼吸治療師不足或兼顧多區
重症訓練護理師(1:2) 護理師照顧比暴增(1:5↑)
每日精密監測呼吸參數 參數調整延遲或不精準

舉例來說,外科加護病房平時照顧的是術後傷口疼痛、引流管護理的病人,突然要他們處理新冠病毒引發的呼吸衰竭、細胞激素風暴,經驗值根本不對盤!更別提臨時團隊的默契不足,光是交接病情就可能漏掉關鍵細節。

「有呼吸器≠有救命能力」 這句話血淋淋點出:醫療是團隊戰,缺了任何一塊拼圖,死亡率就會瘋狂飆升。

▍台灣的隱形炸彈: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看到歐美慘況,蘇醫師急呼台灣要警惕:「我們的致命傷不在設備,在人才斷層!」 台灣自豪的醫療優勢下,藏著未爆彈:

🔥 胸腔重症醫師荒持續惡化

  • 訓練1個專科醫師要7年起跳(醫學院6年+胸腔重症專科訓練4-5年)
  • 但重症科「錢少、事多、離監近(醫療糾紛多)」早就嚇跑新人
  • 報考胸腔內科的人只剩以往1/3,醫學會求救卻被官員回:「ICU醫師不一定要胸腔科啊!」(有圖有真相的荒謬對話)

⚠️ 呼吸治療師&護理師人力緊繃

  • 疫情沒爆發就已經1人顧5-8床重症病人
  • 萬一確診暴增,現有人力會直接崩潰
  • 更別提照顧新冠重症需要全套防護裝備,動作比平常慢3倍

💸 政府寧買機器不投資人力

  • 台灣砸錢買呼吸器、蓋負壓病房從不手軟
  • 重症團隊的專業價值長期被低估
    • 呼吸治療師調參數?「不就轉個旋鈕」
    • 護理師監測生命徵象?「只是記錄數字吧」
    • 重症醫師半夜急救?「值班費2千夠了吧」

「美國開價重症醫師一晚9萬台幣搶人,台灣呢?」 這句質問真的戳心。當各國用真金白銀搶重症人才,台灣再不正視醫療環境惡化,等到疫情海嘯來襲,我們有再多呼吸器,也補不上專業人力的破洞!

▍救命關鍵:與死神的3場時間賽跑

綜合蘇醫師分析,要降低插管死亡率必須贏過三關:

  1. 「搶時間插管」關卡
    發現病人呼吸加速、血氧下滑到94%以下,就要啟動重症團隊評估!別等到意識模糊才求救。

  2. 「呼吸器精準設定」關卡
    把病人交給胸腔重症專科+呼吸治療師團隊,隨時根據血氧/胸部X光調整參數。

  3. 「跨團隊無縫合作」關卡
    護理師監測併發症、藥師調配抗病毒藥、營養師支援高蛋白飲食…每個環節都扣緊才能把人從鬼門關拉回來。

▍台灣的生死抉擇:要當下一個紐約,還是超前部署?

這篇文章不是唱衰台灣醫療,而是最沈重的提醒:「呼吸器不會自己救人,是背後那群快被壓垮的專業團隊在救命。」 我們該做的絕對不只囤設備:

立即改善重症職場環境
提高重症加給、減少非醫療文書工作、強化醫療糾紛保護

擴大胸腔重症人才培育
開放公費生專案、縮短訓練瓶頸(例如共通科別認證)

建立跨院所重症支援網
疫情爆發時能快速整合區域重症醫師/呼吸治療師

紐約的教訓是用人命換來的。台灣若不想重蹈覆轍,與其忙著搶買呼吸器,不如先問問:「我們的重症醫師和護理師,還撐得住嗎?」這答案,決定著下一波疫情來襲時,我們要付出多少條人命當學費⋯⋯

作者更多文章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