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副作用竟成救命關鍵?她摸到「不尋常腫塊」揪出乳癌
48歲的黃小姐挽起袖子接種新冠疫苗時,怎麼也沒想到這針會成為她生命的轉捩點。打完疫苗幾天後,她總覺得右腋下「腫腫卡卡」的,洗澡時順手一摸——不對勁!不只腋下有腫塊,連右乳外側也摸到硬硬的東西。「該不會是新聞說的疫苗血栓?」她心裡直發毛,趕忙掛了家醫科。
驚人檢查結果:不是血栓是乳癌!
「醫師你看,我這邊打完疫苗就腫起來了,會不會很嚴重?」黃小姐焦急地指著腋下。衛福部彰化醫院乳房外科醫師李忠懷一觸診,眉頭就微微皺起:「淋巴結是有點腫,但妳乳房這個硬塊…不太像單純疫苗反應。」
後續的檢查像揭開驚悚連續劇:
- 乳房超音波:右乳藏著一顆5公分大腫瘤
- 粗針切片:確診惡性乳癌
- 電腦斷層:腋下淋巴結有3.2公分轉移灶
「是第三期乳癌,」李忠懷醫師指著螢幕上紅通通的腫瘤影像:「這顆瘤至少長了半年以上,妳都沒發現嗎?」黃小姐瞬間腿軟,卻又苦笑著說:「要不是打疫苗讓腋下腫起來,我可能還不會摸乳房…」
疫苗後淋巴結腫大正常?醫師畫重點:5%女性會遇到
「大家先別慌!」李忠懷醫師拿出超音波影像解釋:「打完疫苗腋下淋巴結腫大其實很常見,國外研究約5%女性會這樣。」他詳細說明關鍵差異:
特徵 | 疫苗引起的淋巴腫大 | 癌轉移淋巴腫大 |
---|---|---|
持續時間 | 通常2-4週內消退 | 持續變大不會消 |
觸感 | 柔軟可移動 | 質地硬、固定不動 |
超音波型態 | 整體均勻變大 | 皮質增厚像「偏心圓」 |
好發位置 | 與接種同側腋下 | 可能單側/雙側、鎖骨上下 |
「重點在於有沒有合併其他症狀!」李醫師加重語氣:「像黃小姐同時摸到乳房腫塊,或是像另一位51歲劉先生,打完疫苗手背冒出血栓腫塊,這些都是警訊!」
血栓案例現身說法:手背突現疼痛腫塊
李醫師提到另一位劉姓男患者的經歷:「他第一次打疫苗在右手臂,幾天後右手背突然凸出兩顆會痛的腫塊,檢查發現是表淺靜脈被血栓塞住了。」醫療團隊緊急手術取出血栓,第二次改打別牌疫苗就沒事。
「血栓和癌症都會造成腫塊,但成因完全不同。」醫師比劃著手背位置:「疫苗引發的血栓多在注射處附近,特點是紅腫熱痛;癌症腫塊通常不痛,但會持續變大。」
乳癌自救守則:三種摸法+兩大黃金檢查時機
黃小姐的故事不是特例。李忠懷醫師感嘆:「台灣很多女性怕痛不敢做乳房攝影,其實洗澡時『摸』對位置就能救命!」他親自示範居家檢查技巧:
- 舉手法:手臂高舉過肩,看乳房輪廓有無凹陷
- 按壓法:三指併攏從乳頭螺旋式向外按壓
- 夾捏法:輕捏乳頭看有無異常分泌物
「尤其要注意鎖骨上方、腋下、乳房外上側這三個淋巴密集區。」他特別叮嚀兩大就醫時機:
- 打完疫苗後:若4週腋下腫塊未消
- 日常摸到:無痛硬塊、皮膚橘皮化、乳頭莫名滲血
乳癌治療新趨勢:化療縮小腫瘤再開刀
確診第三期乳癌的黃小姐,現在正接受術前輔助化療。「以前觀念是儘快開刀,現在發現先化療縮小腫瘤再手術,存活率反而更高。」李醫師解釋她的治療計畫:
- 每週回院做標靶化療
- 透過影像追蹤腫瘤變化
- 等腫瘤縮小到2公分內再動刀
「她腋下的淋巴結腫瘤已從3.2公分縮到1.5公分了!」醫師翻著病歷露出笑容:「雖然化療過程很辛苦,但她總是說:『比起乳癌要命,這些副作用算什麼!』」
醫師真心話:疫苗副作用可能是健康警報器
李忠懷醫師在診間看過太多案例,他語重心長地說:「很多人把身體異狀全怪給疫苗,反而延誤治療。其實疫苗就像警報器,逼我們正視早已存在的問題。」
他整理出「腫塊三色燈警報表」供民眾參考:
🟢 綠燈(可觀察)
- 打完疫苗同側腋下小腫塊
- 4週內逐漸縮小
- 按壓會輕微移動
🟡 黃燈(需就醫)
- 腫塊超過1個月未消
- 合併低燒、夜間盜汗
- 不同於疫苗側的腫塊
🔴 紅燈(速就醫)
- 乳房/睪丸/頸部無痛硬塊
- 皮膚潰瘍合併腫塊
- 腫塊快速增大變硬
「像黃小姐能摸到乳房腫塊是不幸中的大幸!」醫師指著乳癌分期表解釋:「第三期五年存活率約70%,若拖到第四期就只剩30%,差這一步真的生死攸關。」
疫苗後必學自保SOP
最後李醫師傳授疫苗後自保三步驟:
- 每日摸:接種後每天輕按注射處周圍,感受腫塊變化
- 週紀錄:手機拍照記錄腫塊大小,方便比較
- 月檢核:若滿4週未消,立即掛乳房外科或家醫科
「與其恐慌副作用,不如把疫苗當成健康檢查的契機。」他看著診間外等候的民眾感嘆:「台灣女性乳癌好發在45-55歲,剛好是COVID-19疫苗接種的主力族群,這一年我們確實多診斷出兩成早期乳癌,某種程度算是另類篩檢吧!」
黃小姐化療後恢復良好,她透過醫院分享心得:「以前總覺得癌症很遙遠,現在學會每月洗澡認真摸乳房。姊妹們別像我一樣,等到疫苗『提醒』才發現問題啊!」她的故事提醒我們:身體的異狀,永遠值得多一分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