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博士獨門護肝茶配方大公開
妳也是高風險族群嗎?這些症狀別輕忽
現代女性工作家庭兩頭燒,常常忽略身體發出的警訊。子宮頸問題可不是小毛病,從初期到晚期症狀差很大:
早期危險信號
- 子宮頸慢性發炎:反覆感染好不了,分泌物顏色怪怪的
- 子宮頸糜爛:內診時醫生說子宮頸表面紅腫像破皮
中期警報升級
- 白帶異常:量多到要頻換護墊,還帶著腥臭味
- 亂出血:不是經期卻見紅,性行為後特別明顯
晚期劇烈變化
- 持續性疼痛:尾椎骨和大腿整天痠痛,晚上痛到睡不著
- 腫塊壓迫感:下腹悶脹像有東西頂著,排尿也不順暢
西醫說致癌因子 這些習慣最危險
醫學界公認HPV病毒是頭號兇手,但其實生活習慣才是幫兇!臨床發現有這些狀況的姊妹要特別當心:
- 太年輕就結婚生小孩(尤其未滿20歲)
- 生超過三胎以上,子宮反覆受傷
- 流產手術做太多次
- 性伴侶換來換去不固定
- 私密處反覆感染皰疹病毒
預防關鍵其實很日常:
✓ 每月紀錄經期是否準時報到
✓ 如廁後衛生紙「由前往後」擦
✓ 戒菸少喝酒
✓ 三餐均衡不偏食
中醫解密:3種體質是未爆彈
樓中亮博士臨床觀察發現,子宮頸癌患者幾乎都逃不掉這三種體質問題:
腎虛型特徵
- 手腳整年像冰塊,冬天棉被焅不熱
- 腰痠到挺不直,爬樓梯膝蓋軟腳
- 掉髮嚴重,洗頭排水孔常堵塞
肝鬱型特徵
- 胸口悶像壓大石,嘆氣才舒服
- 經前乳房脹痛到不敢碰
- 一點小事就爆怒,事後又後悔
脾濕型特徵
- 舌頭有齒痕,舌苔又厚又膩
- 下肢浮腫按下去有凹痕
- 大便黏馬桶沖不乾淨
為什麼體質相同卻長在不同部位? 樓博士研究發現關鍵在「先天弱點」!就像每棟房子結構弱點不同,痰瘀毒素會堆積在妳最脆弱的器官,可能是乳房也可能是子宮頸。
獨家護肝茶飲配方 這樣煮最有效
樓中亮博士親自調配的護肝茶,幫很多女性成功調理體質:
材料準備(一日份)
藥材 | 份量 | 挑選要點 |
---|---|---|
生薑 | 60-70公克 | 老薑比嫩薑更有效 |
白豆蔻 | 12公克 | 顆粒完整香氣濃郁 |
茯苓 | 7公克 | 切面雪白無硫磺味 |
炙甘草 | 12公克 | 表面蜜烤焦黃色 |
黨參 | 12公克 | 條紋明顯不泛白 |
核桃 | 40公克 | 帶殼現剝最新鮮 |
桂枝 | 6公克 | 細枝比粗枝效果好 |
白芍 | 9公克 | 外皮皺摺少無黑點 |
煮茶訣竅
- 生薑帶皮刷洗乾淨,用刀背拍裂釋放辛香
- 核桃剝殼後稍微敲碎,藥效更易釋出
- 所有材料加1500c.c.冷水浸泡30分鐘
- 大火煮滾轉小火慢煲40分鐘
- 過濾藥渣當水喝,全天分5-6次喝完
注意事項:經期來停喝,飯後1小時飲用最佳。連續喝兩週要休息三天,觀察身體反應再調整。
三餐這樣吃 打造抗癌體質
樓博士特別推薦這些平民食材,廚房變藥房超簡單:
必吃黃金組合
早餐這樣搭 → 鯖魚味噌湯:鯖魚富含Omega-3抗發炎 → 赤小豆粥:加點紅棗補血又去濕
午餐這樣配 → 蠶豆炒蛋:蠶豆先蒸熟再快炒保持營養 → 鯽魚豆腐湯:煮到湯色乳白效果最好
晚餐這樣煮
- 糙米洗淨泡水2小時
- 菱角粉100g+水調成糊
- 紅棗去核剪成條狀
- 商陸10g用棉布袋包緊
- 所有材料混合煮成飯,跳電後燜15分鐘再取出藥包
地雷食物清單
- 冰品冷飲:加重脾濕讓代謝更差
- 油炸物:影響肝臟解毒功能
- 精製糖:助長發炎反應
- 加工肉品:含致癌物質硝酸鹽
情緒是隱形殺手 妳中招了嗎?
樓博士臨床發現驚人共通點:子宮頸癌患者多是「外剛內柔」的類型! 表面是女強人,其實內心超壓抑:
- 公司大小事一手包,回家繼續當全家人的保姆
- 幫老公小孩掛號排檢查,自己不舒服卻拖著不看醫生
- 遇到委屈往肚裡吞,半夜躲棉被偷哭
中醫說「病由心生」不是沒道理!長期情緒壓抑→肝氣鬱結→影響脾胃消化→腎氣虧虛→子宮氣血不足→病變找上門,根本惡性循環!
體質逆轉實戰守則
個性改造計劃
- 每天留30分鐘「耍廢時間」:追劇、泡澡都好
- 練習說「我不行」:別當萬能工具人
- 建立情緒發洩管道:寫日記、唱歌都有效
飲食逆轉術
「討厭卻該吃」清單 「愛吃卻要戒」清單 苦瓜→清肝火第一名 麻辣鍋→加重肝鬱 黑木耳→化解體內瘀滯 蛋糕→助長濕氣 紫菜→排除淋巴毒素 iced咖啡→耗損腎陽
簡易穴位按摩
- 太衝穴:腳背大拇趾與二趾骨縫,按壓消怒氣
- 三陰交:內踝尖上四指寬,調理婦科問題
- 關元穴:肚臍下四指寬,補腎氣暖子宮
樓博士的養生真心話
「看過太多案例讓我體悟到:生病是老天爺的提醒。我們改變不了先天體質,但後天調養絕對能翻轉命運!與其害怕癌症找上門,不如現在開始:
- 每週至少喝3天護肝茶
- 晚餐加入健脾去濕食材
- 睡前按壓疏肝穴位
- 練習為自己而活
養生就像幫未來存健康本,每天存一點,十年後妳會感謝現在的自己!」
本文參考樓中亮博士臨床經驗
現任「樓中亮中醫體系」院長
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