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險實錄:17公分肌瘤撐破子宮,婦人血紅素暴跌命危
「醫生…我…好暈…」急診室裡,44歲的林小姐(化名)臉色慘白如紙,話沒說完就幾乎要昏厥過去。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婦產科黃兆麒醫師回憶起這個病例仍印象深刻:「抽血報告一出來,在場醫護都倒抽一口氣——她的血紅素竟然只剩2.7 g/dL!這數字有多誇張?一般成年女性正常值至少要在12以上,她這根本是在生死邊緣徘徊!」
忽略追蹤的代價:從「不痛不癢」到「子宮爆破」的血淚教訓
原來林小姐多年前產檢時就發現有子宮肌瘤,當時胎兒不幸沒保住,但肌瘤也沒引起特別不適。「就覺得肚子偶爾悶悶的,工作忙起來誰會在意?」她事後懊悔地說。更關鍵的是,她曾到別家醫院諮詢,卻因害怕開刀,選擇了「高強度聚焦超音波治療」(俗稱海扶刀)。這種非侵入性療法是透過熱能讓肌瘤壞死,但黃醫師搖頭解釋:「這種治療後更要密切追蹤! 肌瘤體積大時,壞死過程可能引發併發症,偏偏她治療完覺得沒立即效果,工作一忙就完全放著不管。」
身體發出最後通牒,腹腔已成「血池塘」
當林小姐終於撐不住掛急診時,電腦斷層畫面讓醫療團隊心驚肉跳:
- 17公分巨瘤:足足比一顆壘球還大(正常子宮僅約8×5公分)
- 子宮破裂:肌瘤把子宮壁撐到極限,硬生生撕開一道裂口
- 腹腔淹血:內出血像打開水龍頭,整個腹腔被鮮血灌滿
- 器官沾黏:腸子、腹壁全被血塊黏成一團
- 筋膜受損:腹壁支撐結構被破壞,形成疝氣
「打開腹腔那瞬間,血是用湧出來的!」黃醫師描述手術險境:「最棘手的是腹壁筋膜像破網一樣,根本撐不住內臟。當下只能先緊急摘除子宮止血救命,但這還只是第一關…」
二次手術的噩夢:補網膜、防腸壞死,每日換藥的煎熬
子宮摘除術後,林小姐面臨更殘酷的現實:
- 腹壁破大洞:筋膜層嚴重損壞,腸子隨時可能從薄弱處擠出(醫學稱「腹壁疝氣」)
- 感染高風險:腹腔曾被大量血液污染,傷口癒合能力極差
- 心理恐懼:知道還要再挨一刀修補筋膜,她術後夜夜失眠
「她每次換藥都痛到發抖,但這傷口不每天清不行。」黃醫師堅持親自替她換藥:「我邊處理邊跟她解釋為什麼必須二次手術,讓她知道每一步的用意。病人這時候最需要的就是『安心感』。」幾週後,醫療團隊用「人工網膜」像補車胎般修復她的腹壁筋膜,避免腸子卡進疝氣缺口壞死,這才真正解除危機。
子宮肌瘤——妳最該警惕的「良性炸彈」
「99.8%的子宮肌瘤是良性沒錯,但『良性』不等於『無害』啊!」黃醫師激動強調。這種長在子宮肌肉層的腫瘤:
- 發生率超高:每3位女性就有1人終其一生會長
- 好發年齡:35~45歲正值事業家庭兩頭忙的階段
- 成長推手:雌激素是關鍵燃料,青春期後就可能潛伏
無聲的威脅:為什麼肌瘤常被忽略?
「很多女性都是健檢偶然發現,甚至有人長到10公分還說『沒感覺』!」黃醫師分析容易輕忽的原因:
| 常見迷思 | 殘酷現實 | 
|---|---|
| 沒經痛就沒事 | 肌瘤壓迫膀胱會狂跑廁所,壓直腸會便秘 | 
| 出血多是體質差 | 經血爆量、有血塊可能是肌瘤作祟 | 
| 停經後會自己縮 | 更年期前若夠大,停經後仍會作怪 | 
| 沒生需求不用管 | 肌瘤可能造成不孕、流產或產後大出血 | 
尤其像林小姐接受非侵入治療後,常誤以為「做完就沒事了」,其實壞死組織可能發炎感染,更要追蹤確認成效。
超音波檢查——婦科醫師最推薦的「保命符」
「這悲劇最讓人扼腕的是,明明有機會早點發現!」黃醫師感嘆。現在超音波技術進步到:
- 數毫米肌瘤:陰道超音波連0.5公分的小點都能照出來
- 免空腹、無痛:檢查過程像內診,10分鐘完成
- 健保有給付:定期健檢搭配超音波最實際
他建議不同族群這樣做:
- 30歲以上:即使無症狀,每年抹片加超音波檢查
- 有家族史:媽媽姊妹有肌瘤者,25歲起開始追蹤
- 孕前必做:懷孕會刺激肌瘤長大,務必先評估
- 治療後追蹤:非侵入治療後3~6個月要複檢
這些身體警訊別硬撐,快找婦產科報到!
當妳出現以下狀況,可能是肌瘤長大的求救訊號:
⚠️ 月經變「血崩」:衛生棉每小時濕透、需用夜用型加長版
⚠️ 頻尿到像膀胱炎:沒喝多少水卻半小時跑一次廁所
⚠️ 下腹摸到硬塊:空腹平躺時按壓下腹感覺有腫塊
⚠️ 性交劇痛:深處出現撕裂般的疼痛感
⚠️ 貧血症狀:爬樓梯喘不過氣、指甲泛白、頭暈目眩  
醫病共創暖心結局:預防永遠勝於急救
如今的林小姐總算恢復健康,但失去子宮與歷經兩次手術的身心創傷已無法挽回。「醫師每天彎腰幫我換藥的背影,我一輩子記得。」她紅著眼眶說。黃兆麒醫師也語重心長呼籲:「別讓『忙』成為忽視健康的藉口。定期超音波檢查像買保險,平安時覺得浪費錢,出事時才知是救命符!」與其賭上性命跟巨瘤拚輸贏,不如趁小瘤時輕鬆解決,才是真正愛自己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