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醫護病症

驚!太瘦也會中招?體重過輕、過重都是「痔」瘡高危險群!醫師親解4大關鍵

吼!大家聽到「痔瘡」,第一個想到是不是都覺得是胖子的專利?阿捏毋通哦! 在診間幫很多患者看診後,發現一個超乎想像的真相:不只體重過重的人容易中標,「瘦過頭」的人,竟然也是痔瘡的超級候選人! 這可不是隨便說說,而是臨床上真實觀察到的現象。今天就來把體重跟痔瘡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一次給大家講清楚、說明白!

體重超標?小心痔瘡「愛上你」的4大理由

沒錯啦,體重過重、肥胖,的確是痔瘡發作的大幫兇!但到底為什麼?絕對不是單純「肉多壓到」那麼簡單,背後有更複雜的生理機轉:

1. 肛門靜脈被「壓迫到懷疑人生」 – 血液回流大塞車!

想像一下,肛門附近有很多細小的靜脈血管,它們就像一條條小水管,負責把血液送回心臟。當你體重過重,特別是腹部脂肪堆積很多的時候,這些脂肪組織可不是乖乖躺在那邊哦!它們會壓迫到骨盆底和肛門周圍的血管。壓力一大,血液要回流就變得「卡卡」,血管長期處在高壓狀態,就會像吹氣球一樣腫脹、扭曲、變形,這就是所謂的「靜脈曲張」——而這,根本就是內痔的雛形!血流不順暢,血管壁變脆弱,哪天你用力排便,或是久坐、久站,它就給你「爆血管」抗議啦!

2. 肚子裡面「壓力山大」 – 腹內壓飆高!

你有沒有試過搬重物時會不自覺「閉氣用力」?那個瞬間肚子繃緊緊的感覺,就是腹內壓升高。胖子因為腹部脂肪堆積過多,等於是24小時無時無刻都在給腹腔內部施加額外的壓力!這種慢性、持續性的高腹壓,會直接往下壓迫到你的直腸和肛門。想像肛門就像一個軟墊(醫學上叫「肛門軟墊」),一直被重物壓著,裡面的血管和支撐組織當然會受不了,變得脆弱、容易膨出,痔瘡不找你找誰?

3. 身體「火氣」一直消不掉 – 慢性發炎來亂!

醫學研究早就發現,脂肪組織(尤其是內臟脂肪)它可不是單純儲存能量的地方,它更像是一個內分泌器官!胖子體內的脂肪細胞,會不斷釋放一堆叫「發炎因子」的小壞蛋(例如 TNF-α, IL-6)。這些小壞蛋在身體裡到處點火,讓身體長期處在一個低度但持續的發炎狀態。這種慢性發炎,對肛門周圍的血管和組織超級不友善!它會讓血管壁更容易受損、靜脈曲張更嚴重,同時也會讓支撐肛門軟墊的結締組織退化、鬆弛,讓痔瘡更容易形成、更容易掉出來。簡單講,就是身體裡面的「火氣」一直在燒你的屁屁啦!

4. 動不動就「嗯」不出來 – 便秘是幫兇!

體重過重的人,飲食習慣通常也比較不OK,像是愛吃高油、高糖、低纖維的精緻食物,水又喝得少。這樣的組合拳打下來,腸子根本動不起來,便秘就找上門了!一旦便秘,大便又乾又硬,每次上廁所都像在打仗,必須卯足全力、憋氣用力才能「大」出來。這個用力過程,瞬間的腹壓會飆到超級高!等於是在強力擠壓你的肛門靜脈血管,次數多了、時間久了,血管不爆掉、不脫垂才怪!而且硬便通過時,也容易刮傷肛門黏膜,造成肛裂,痛不欲生,還會惡性循環怕排便,讓便秘更嚴重。

太瘦也危險?「紙片人」痔瘡危機的2大陷阱

看到這邊,體重標準或過重的朋友可能心有戚戚焉。但那些怎麼吃都吃不胖、體重過輕的「紙片人」朋友,先別偷笑!過瘦,一樣是痔瘡的高風險群! 為什麼?關鍵就在於「吃什麼」和「怎麼排」!

1. 過度節食、營養失調 – 腸子罷工給你看!

很多體重過輕的朋友,可能是刻意節食減肥(雖然已經很瘦了)、或是因為壓力大、胃口差、消化吸收不良,導致長期營養攝取不足。這類人通常有個共同點:膳食纖維吃太少、太少! 蔬菜水果攝取不足,全穀類也吃得少,每天只靠一點點精緻澱粉(像白飯、白麵包)或甚至只喝流質食物果腹。纖維質是腸道蠕動的「推手」,沒有足夠的纖維,腸子就懶洋洋不動,大便體積小、又乾硬,便秘就來了!跟胖子一樣,瘦子便秘時用力排便,同樣會對肛門血管造成巨大壓力。

2. 水分喝不夠 – 大便硬得像石頭!

除了纖維不足,很多瘦子(尤其是愛美的女生)也常常水喝得不夠。可能怕水腫、或單純不覺得渴。但水分是軟化大便的關鍵!身體缺水時,腸道會把糞便裡的水分再吸收回去,讓大便變得又乾又硬。這種「羊屎便」通過肛門時,不只難「大」,更容易刮傷肛門,引起疼痛、出血,甚至肛裂。長期下來,肛門組織反覆受傷、結疤、變脆弱,當然也容易誘發或加重痔瘡問題。有些過瘦的人甚至因為營養不良,支撐肛門的肌肉和結締組織也比較無力,更容易讓痔瘡脫垂出來。

體重不是唯一標準!「這樣做」才是遠離痔瘡的王道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都懂了,不管是過胖還是過瘦,只要體重管理失衡,加上不良的飲食和排便習慣,都容易讓「痔」瘡找上門!那到底該怎麼做?

✅ 均衡飲食是根基 – 纖維、水分不可少!

  • 高纖食物用力吃: 每天一定要吃足量的蔬菜(至少3份,煮熟一大碗算1份)、水果(2-4份,一份約一個拳頭大)、全穀類(糙米飯、燕麥、全麥麵包取代白飯白麵)。這些食物裡的纖維就像腸道的掃把,幫助清潔、增加糞便體積和軟度。台灣當季的青菜水果選擇很多,像地瓜葉、空心菜、香蕉、奇異果都是好選擇!
  • 水要喝夠夠: 別等到口渴才喝!每天目標1500-2000cc白開水(視活動量和天氣調整)。早上起床一杯溫水有助腸胃蠕動。少喝含糖飲料(手搖飲真的母湯!),糖分高又會讓身體發炎。

✅ 養成順暢排便好習慣

  • 有便意別忍耐: 感覺來了就趕快去廁所!忍久了,大便的水分被吸乾變硬,便意也會消失。
  • 專心排便不滑手機: 坐在馬桶上別超過10-15分鐘。腳下可以墊個小凳子,讓膝蓋略高於臀部,這個姿勢讓直腸更直,比較好出力。
  • 不用「洪荒之力」: 排便時自然放鬆,輕輕用肚子(腹肌)的力量往下推就好,不要拼命閉氣、臉漲得通紅那樣用力!過度用力就是增加腹壓傷害肛門。

✅ 體重管理 – 過與不及都不好!

  • 體重過重者: 尋求專業協助(營養師、醫師),用健康的方式減重(飲食控制+運動),目標是緩慢、穩定地下降,重點是減掉對健康有害的內臟脂肪。別追求快速瘦身而用極端節食法,那可能反而導致便秘!
  • 體重過輕者: 同樣要找原因!如果是刻意節食,要調整心態,追求健康體態而非盲目求瘦。如果是吸收不良或疾病(如甲狀腺亢進、腸胃問題),務必就醫檢查治療。增加營養密度高的食物攝取,必要時補充營養品。

✅ 生活習慣動起來

  • 避免久坐久站: 上班族、司機大哥大姊們要特別注意!坐或站超過30-60分鐘,就起來活動5-10分鐘,走一走、伸展一下,促進下半身血液循環。
  • 規律運動: 不用到很激烈,每天快走30分鐘、游泳、騎腳踏車都不錯。運動能促進腸胃蠕動、幫助維持健康體重、也能改善血液循環。
  • 溫水坐浴舒緩: 如果已經有點不舒服(腫脹、輕微疼痛),可以試試溫水坐浴。準備一個乾淨的臉盆,裝入溫熱(約40°C) 的水,水位高度蓋過臀部,每天泡個10-15分鐘,一天2-3次,能幫助放鬆肛門括約肌、促進血液循環、緩解不適。記得泡完要輕輕擦乾保持乾爽哦!

發現警訊別拖延!專業醫師這樣說

如果你已經出現排便出血(鮮紅色血滴在馬桶裡或衛生紙上)、肛門口有腫脹異物感疼痛搔癢等症狀,千萬不要覺得「歹勢」或是想說「擦個藥膏自己會好」!

  • 初期輕微: 可以嘗試藥局購買的合格痔瘡藥膏或塞劑(成分通常含局部麻醉止痛、類固醇消炎、血管收縮劑),搭配溫水坐浴改善上述生活習慣,可能會有改善。
  • 反覆發作、疼痛加劇、出血量多或持續、腫塊推不回去: 拜託!請不要再拖了! 這表示問題可能比較嚴重,或是根本是其他疾病(如肛裂、廔管、甚至大腸直腸腫瘤)的警訊!務必儘快尋求專業的「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診斷。醫師會根據你的狀況,評估最適合的治療方式,可能是藥物、橡皮圈結紮術、雷射、電燒、或是手術治療。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效果絕對比較好,也少受很多苦!

總而言之,痔瘡真的不是胖子的專利! 體重過重帶來的腹壓、發炎、靜脈壓迫和便秘問題;體重過輕導致的營養不良、纖維水分不足和便秘危機,統統都是「痔」瘡的溫床! 要遠離這個難言之隱,關鍵還是回歸最根本的健康體重管理、均衡高纖飲食、充足水分攝取、順暢排便習慣和規律運動。顧好腸胃、管理好體重,不僅能遠離痔瘡,對預防大腸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通通都有幫助!該吃就吃、該動就動、該看醫生就不要忍,才是真正的「保肛」之道啦!

作者更多文章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