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嬤!牙齒不見了啦!」 洪小弟看著線頭上空蕩蕩,嚇得哇哇大叫。原來正值換牙期的11歲洪小弟,左下排臼齒搖得厲害,家人想起老一輩的傳統方法,拿縫衣線綁住牙齒想幫他「速戰速決」。沒想到小朋友緊張亂動,一扯之下牙齒當場消失!全家人趴在地上找了老半天,連沙發縫都翻遍了,就是找不到那顆臼齒。
「啊一定是吞落肚啦!明天大便就會出來了啦!」阿公這樣安慰嚇壞的洪小弟。沒想到接下來三天,洪小弟咳嗽越咳越兇,晚上睡覺還會發出「咻咻」的喘氣聲,吃最愛的雞排也咳到滿臉通紅。媽媽越想越不對勁:「吞牙齒有這麼嚴重嗎?」趕緊帶去台北慈濟醫院掛急診。
驚人X光片!臼齒竟在「這裡」安家
急診兒科醫師一聽狀況,眉頭立刻皺起來:「不是所有從嘴巴不見的東西都會進肚子喔!」當場安排胸部X光檢查。片子一出來,連醫師都驚訝——那顆消失的臼齒,居然卡在洪小弟左邊的支氣管裡!表面還帶著金屬補牙材料,在X光下清清楚楚現形。
「支氣管?怎麼可能!」洪媽媽摀著嘴不敢相信。胸腔外科謝旻孝主任拿著X光片解釋:「咽喉像個三岔路口,正前方是氣管,後面是食道。我們吞東西時,喉嚨裡那片『會厭軟骨』會像蓋子一樣蓋住氣管入口,讓食物滑進食道。」他做了個生動比喻:「想像你開車到岔路,有人幫你按鈕關閉錯誤路線,食物就不會走錯路。」
謝旻孝主任提醒關鍵點:
「洪小弟拔牙時緊張大叫,會厭軟骨來不及蓋上,牙齒就『抄捷徑』掉進氣管!這跟邊吃邊講話容易嗆到是同樣道理。」
支氣管鏡驚險取牙!全身麻醉側躺拍背
確認牙齒卡在左支氣管深處,醫療團隊立刻啟動緊急處置。考量小朋友氣管細窄又容易緊張,決定全身麻醉插管後處理。過程比想像中更精細:
- 特殊側躺姿勢:先讓洪小弟右側躺下,利用重力讓牙齒稍微移位
- 醫師巧手拍背:像幫嬰兒拍嗝的動作,輕拍左背讓牙齒鬆動
- 雙鏡聯合出擊:從口腔放入「小兒支氣管鏡」,搭配細長夾子深入左支氣管
- 毫米級精準夾取:避開周邊微血管,穩穩夾住牙冠拖出(牙根朝外避免刮傷)
- 氣管地毯式檢查:確認沒有碎片殘留,支氣管黏膜僅輕微紅腫
「夾出來那瞬間,所有人都鬆了口氣!」謝主任笑說那顆臼齒還沾著血絲,長度將近1公分。洪小弟麻醉醒後第一句話是:「我的牙齒仙子禮物還有嗎?」讓醫護人員哭笑不得。
這些東西最愛「跑錯管」!3症狀快衝急診
謝旻孝主任翻開異物取出紀錄本搖頭:「別以為只有牙齒會掉進去!臨床上最常見的是這幾類」:
異物類型 | 高危險群 | 恐怖後果實例 |
---|---|---|
鈕扣電池 | 1-3歲幼兒 | 2小時內化學灼傷氣管 |
花生/粉圓 | 學步期小孩 | 堵住支氣管引發肺塌陷 |
金屬硬幣 | 好奇小學生 | 卡主支氣管致呼吸衰竭 |
筆蓋/小玩具 | 邊玩邊鬧孩童 | 形成肉芽腫長期咳嗽 |
為什麼異物掉進氣管不能拖? 謝主任臉色凝重解釋:「氣管黏膜像嫩豆腐,尖銳物品可能刮傷出血。更可怕的是異物變成細菌溫床,反覆肺炎、長息肉、甚至支氣管擴張!」他強調三大關鍵症狀出現任何一項,當天就要就醫:
✅ 停不下來的咳嗽(尤其原本沒咳嗽的人)
✅ 呼吸有咻咻聲/哮鳴聲(像吹笛子的尖銳聲)
✅ 咳出帶血絲的痰(黏膜已受傷警訊)
傳統拔牙潛藏危機!醫師親授安全SOP
這次事件也暴露傳統拔牙法的風險。牙科醫師私下透露:「綁線拔牙若角度錯誤,可能扯裂牙齦或讓牙齒噴飛。」他建議家長掌握安全換牙3步驟:
- 搖晃測試期:鼓勵孩子多搖晃,等牙根自然吸收八成再處理
- 紗布取牙法:洗手後用紗布裹住牙齒,順著生長方向快速旋出
- 流血處理:咬緊消毒紗布20分鐘,勿一直吐口水影響凝血
「萬一牙齒真的消失怎麼辦?」謝旻孝主任傳授黃金30分鐘觀察法:先讓孩子安靜別說話,觀察是否出現嗆咳、摀喉嚨、呼吸困難。若完全沒症狀可暫觀察,但出現前文提的「3大警訊」立刻送醫。他特別警告:「別以為咳嗽把異物咳出來就沒事了!氣管黏膜受傷可能引發後續感染,一定要檢查確認。」
居家防異物終極指南:從嬰兒到長輩都該懂
採訪最後,謝主任嘆氣說每月至少處理2例氣管異物,從8個月大嬰兒到80歲阿公都有。他提出分齡防護重點:
👶 0-3歲口慾期:
- 硬幣/鈕扣放高處鎖櫃
- 玩具通過「衛生紙筒測試」(能通過的零件太危險)
- 餵食切碎成「豌豆大小」
🧒 3-12歲兒童:
- 教育「吃東西閉嘴嚼、不奔跑說笑」
- 避免QQ彈性食物(粉圓、蒟蒻、大塊年糕)
- 牙齒搖晃就診牙醫,不用偏方拔牙
👵 銀髮族注意:
- 假牙睡前務必取下
- 吃藥改「配濃稠優格」不易嗆
- 定期檢查牙齒是否鬆動
「氣管異物是會要命的急症!」謝旻孝主任拿著洪小弟那顆闖禍的臼齒模型提醒:「咳嗽是身體的警報器,別當成小感冒。寧可多跑一趟醫院,也別賭運氣啊!」
後記:洪小弟出院前護理師特別給他一張「勇氣證書」,上面畫著超人戰勝牙齒怪獸。那顆臼齒被消毒後裝進透明壓克力盒,洪媽媽苦笑:「這顆牙的代價三萬多塊呢!但換回兒子健康,值得啦!」(全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