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醫護病症

三高族小心!身體無力是中風前兆,黃金3小時救命關鍵大公開

你有沒有試過突然覺得手腳沒力,或者講話卡卡的?別以為只是太累,這可能是腦中風在敲門!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個真實故事,主角張先生是一位66歲的阿伯,他平時有高血壓跟糖尿病,都在診所乖乖吃藥控制。張先生偶爾會感覺心臟「碰碰跳」不太規律,但因為一下子就好了,他就沒放在心上,照樣過日子,連醫生都沒講。結果咧?今年5月某天,他突然發現右手右腳軟趴趴的,連走路都拖不動!張先生想說「應該等一下就好」,加上家裡離醫院遠,就拖著沒去急診。好險兒子回家發現不對勁,立刻叫救護車送醫,這才撿回一命。醫師檢查後,確診是「缺血性腦中風」,但已經超過黃金3小時,只能緊急做取栓手術。這篇文就來詳細告訴你,腦中風怎麼抓警訊、急救黃金期有多重要,還有預防絕招,三高族一定要看完!

身體無力別輕忽!4大症狀快送醫,救回一命就靠這招

腦中風不是老人專利,但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人風險超高!像張先生就是典型例子,他送醫時右手右腳只能微微動,講話還「咿咿啊啊」不清楚,醫師馬上安排電腦斷層,結果發現沒腦出血,是左腦動脈塞住了,診斷為「大片腦中風」。這種時候,每分每秒都在跟時間賽跑!為什麼?因為腦細胞超脆弱,缺氧超過3小時就可能死光光,後遺症像是半身癱瘓或失語症,一輩子跟著你。所以,大家要熟記這4個中風警訊,一出現就別拖:

  • 臉歪嘴斜:笑的時候嘴角一邊下垂,或者臉部肌肉不對稱。
  • 手腳無力:單側手臂或腿突然沒力氣,拿東西會掉,走路像拖鉛塊。
  • 說話不清:講話大舌頭、詞不達意,或根本發不出聲音。
  • 頭暈失衡:站不穩、天旋地轉,甚至突然昏倒。

醫師強調,坊間流傳的「手指放血」根本沒用!只會延誤就醫。張先生就是拖太久,錯過打血栓溶解劑的時機,害他得挨一刀做取栓手術。兒子當下警覺送醫是對的,救護車能快速處理,比自家開車安全多了。記住口訣 「FAST」:Face(臉歪)、Arm(手無力)、Speech(口齒不清)、Time(快打119)。這不是嚇唬你,台灣每年超過3萬人中風,很多人因輕忽症狀變殘障,早一步行動就能改變結局!

黃金3小時急救全紀錄!取栓手術怎麼救回腦細胞?

張先生到醫院時,已經超過3小時,急診醫師一看狀況不妙,立刻加做「腦灌注電腦斷層」(就是perfusion CT),掃描發現左腦的顳葉、頂葉跟額葉血流超差,確定是「中腦動脈阻塞」。因為不能打血栓溶解劑了,神經科醫師決定動刀做「腦部取栓手術」。這手術聽起來可怕,但其實是微創的,醫師會先跟家屬解釋風險,像腦出血或復原機率,簽同意書後推進血管攝影室。

手術過程超詳細一步步講給你聽:

  1. 穿刺股動脈:醫師在鼠蹊部打局部麻醉,用細針穿刺股動脈(大腿根部的大血管),減少疼痛感。
  2. 導管置入:透過穿刺口,放一條柔軟導管進去,沿著血管一路推到左頸動脈,再用顯影劑造影確認阻塞位置。
  3. 取出血栓:導管到位後,醫師送入更細的「微導管」到中腦動脈口,用一個網狀金屬支架(像小籠子)纏住血栓,慢慢拉出來。張先生的血栓就這樣被完整取出,血流馬上恢復!
  4. 術後觀察:手術後送加護病房監測1-2天,確認沒出血或感染,再轉普通病房復健。

這個手術成功率約7成,但關鍵是「時間」!醫師說,取栓最好在6小時內做,張先生剛好壓線。術後他右手右腳力氣慢慢回來,講話也清楚多了,但復健路還很長。為什麼黃金3小時這麼重要?因為血栓溶解劑(俗稱「溶血針」)只對3小時內的患者有效,它能快速溶解血塊,免開刀。超過3小時,就得靠取栓或藥物組合治療。所以啊,別學張先生硬撐,症狀一來就衝急診,醫師才能幫你搶時間!

導管取栓新準則!超過6小時還能救嗎?

你可能問:「如果拖超過6小時,是不是沒救了?」答案是不一定!美國心臟學會(AHA/ASA)在2015年把導管取栓納入標準治療,2018年更新指引,連發作6-24小時的患者都有機會。醫師會用電腦斷層搭配「腦灌流造影」,看腦部缺血範圍來決定。像張先生這種大血管阻塞,灌流差的就能開刀。幫大家整理最新準則:

  • 誰適合取栓?

    • 年紀超過18歲,原本身體功能正常(生活自理沒問題)。
    • 前腦動脈阻塞(非腦幹中風)。
    • 中風指數NIHSS ≧6分(評估神經功能,分數越高越嚴重)。
    • 腦部掃描ASPECT分數 ≧6分(看腦組織損傷程度)。
  • 手術時間限制

    • 理想是發作6小時內完成血管穿刺。
    • 超過6小時但「缺血範圍大、症狀嚴重」的患者,經影像評估後仍可手術。
    • 術後血管要打通到TICI 2b/3級(血流恢復良好)。

醫師提醒,取栓不是萬靈丹!術後可能腦出血或復發,張先生就得長期吃抗凝血藥。現在台灣大醫院都有24小時中風團隊,像台大、長庚都能快速處理。重點是 「快送醫」,別在家瞎試偏方,每一分鐘都是腦細胞在哀號啊!

三高族必學!預防腦中風5招,從生活根除風險

張先生事後回想,後悔沒控制好心悸症狀。其實,腦中風跟慢性病息息相關!高血壓會讓血管變脆,高血糖損害血管壁,高血脂則易堆積血栓。再加上頸動脈狹窄或心房顫動(心臟亂跳),血栓脫落塞住腦血管就中標了。預防勝於治療,醫師教5招實用撇步,三高族跟著做,中風風險砍半:

  1. 乖乖吃藥控制:高血壓、糖尿病藥不能停!定期回診量血壓、血糖,目標血壓<140/90mmHg,飯前血糖<130mg/dL。張先生就是偶爾偷懶,血壓飆高不自知。

  2. 飲食少油少鹽:天天五蔬果,少吃炸物跟鹹酥雞。改用橄欖油,多吃魚油(富含Omega-3),幫助清血管。記住口訣 「三低一高」:低脂、低糖、低鹽、高纖。

  3. 動起來不偷懶:每週運動3次,每次30分鐘,像快走、游泳或太極拳都行。張先生兒子現在天天陪他散步,強化心肺功能。辦公族可做「辦公室伸展」:抬腿、轉肩,促進血液循環。

  4. 戒菸戒酒避熬夜:菸會讓血管收縮,酒則傷肝又升血壓。每天睡滿7小時,避免壓力大爆肝。張先生術後戒掉抽了40年的菸,精神變超好!

  5. 定期健檢抓警訊:40歲以上每年做頸動脈超音波,測膽固醇跟血脂。如果常頭暈、手麻,快掛神經科檢查。

預防做得好,中風不上身!台灣衛福部統計,控制三高能降低中風率30%以上。像張先生現在按時服藥、調整飲食,還參加社區健康班,體力比中風前更好。醫師叮嚀,銀髮族更要注重 「血管保健」,別讓小症狀變大麻煩。

中風復健與心態調整,全家一起顧健康

中風後復健是長期抗戰,張先生每天做物理治療,練抬手抬腳,兒子也學按摩幫他舒緩肌肉。醫師建議復健黃金期是發病後6個月內,居家可做簡易動作:

  • 手部訓練:握軟球、轉毛巾,每天10分鐘。
  • 腳部運動:坐姿抬腿,或扶牆深蹲。
  • 語言練習:跟著新聞唸稿,或唱歌刺激腦部。

心態更重要!很多患者像張先生初期會沮喪,家屬要多鼓勵,參加病友團體分享經驗。預防復發,除了控制慢性病,還要 「定期追蹤」 腦血管狀態。最後提醒,腦中風不是絕症,及時行動就能找回健康。大家快把這篇存起來,分享給身邊三高親友,救人一命啊!

作者更多文章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