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曾經被市面上五花八門的廚刀搞得眼花撩亂?切菜刀、水果刀、肉刀、麵包刀、剁骨刀…琳瑯滿目,買回家後發現流理台抽屜塞爆了,真正常用的卻沒幾把!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這位大家熟悉的無毒生活教主,她的廚房哲學完全顛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傳統思維——刀具不在多,夠用、好清潔才是王道! 她大方分享自己超簡約卻超高效的「兩刀一剪」組合,不僅讓料理變簡單,還能默默幫你切掉多餘油脂,守護全家健康。一起來看看譚老師的廚房智慧吧!
譚式極簡風!兩把刀搞定廚房大小事
走進譚敦慈的廚房,你絕對看不到那種掛滿整排、閃閃發亮卻很少用的專業刀具組。她的秘密武器非常簡單:
-
「大傢伙」主力刀:
- 任務: 專門處理各種生的蔬菜。像是高麗菜、青江菜、紅蘿蔔、洋蔥、青椒等,通通交給它。
- 長相: 就是一把造型簡潔、刀身較寬、刀鋒銳利的標準主廚刀(Chef’s Knife)樣式。
- 譚老師小撇步: 她習慣把青菜洗乾淨後,直接在這把大刀下「分屍」成適合入口的大小,省時又方便!
-
「小幫手」萬用刀:
- 任務: 專門負責處理熟食和水果。切滷味、分切煮好的肉塊、削蘋果、切柳丁、處理奇異果…通通是它的工作範圍。
- 長相: 外型跟大刀類似,就像它的縮小版,同樣走簡潔路線。
- 譚老師小撇步: 「生熟分離」是避免細菌交叉污染的黃金守則! 絕對不會拿切過生肉(雖然她很少切生肉)或生菜的刀,直接去碰熟食或水果。這把小刀就是她的「熟食水果專屬護衛」!
為什麼堅持只用兩把類似造型的刀?
譚敦慈笑著說:「這樣很省事啊!」不用記哪把刀要做什麼,拿起來順手就用。更重要的是,造型簡單、沒有太多複雜線條的刀,才不容易藏污納垢!
譚老師選刀「兩大鐵律」:清潔力是最高原則!
買刀,你看重的是品牌?是鋒利度?還是握感?譚敦慈把「好不好清洗」擺在第一位!她挑刀有兩條絕不妥協的鐵律:
-
一體成型是王道!
- 很多漂亮的刀,刀柄(握把)和刀身(金屬部分)是分開製作再組合的,中間那條細細的接縫處,根本是細菌的「豪宅」!湯汁、食物殘渣卡進去,怎麼刷都覺得心裡毛毛的,久了還可能發霉、產生異味。
- 譚老師的堅持: 一定要選整支刀(包含握把處)都是「一塊金屬」打造出來的「一體成型」設計。沒有接縫,就沒有藏污納垢的死角,水一沖、布一擦就清潔溜溜!
-
光滑表面零凹槽!
- 有些刀具為了造型美觀或增加強度,會在刀面(特別是靠近刀柄的根部)設計一些凹槽、刻紋或品牌Logo。這些看起來很炫的設計,在譚老師眼裡都是「細菌溫床」!
- 譚老師的堅持: 刀面(尤其是刀根處)必須是光滑、平整、沒有任何凹洞或複雜雕刻的。 這樣才不會卡住肉屑、菜渣,清潔時一目了然,不用拿著牙刷在那邊死命摳。
譚老師碎碎念:「刀是天天要接觸食物的工具,乾淨絕對比帥氣重要一百倍!挑一支好洗好清的刀,才是對家人健康真正的負責。」
神隊友登場!「實驗室剪刀」竟是去油神器!
如果說兩把刀是基本班底,那麼譚敦慈廚房裡的「第三號秘密武器」就讓人跌破眼鏡了!它不是什麼名貴刀具,而是你在實驗室或醫療院所才會看到的—— 「手術剪」或「組織剪」!
- 長相: 通常是不鏽鋼材質,造型像一把堅固、前端可能有點尖或彎的剪刀,握柄處可能有齒紋方便施力。
- 譚老師的絕妙用途: 專門對付肉類上的脂肪!
- 她笑著承認:「我超~~怕雞皮的!」買回來的雞肉,上面常附著一層厚厚的黃色脂肪和雞皮,用菜刀切很難精準去除,又滑又膩。
- 這時,這把實驗室剪刀就派上大用場了!它的設計本來就是用來精細切割生物組織的,所以剪起肉上的脂肪、筋膜、雞皮,簡直是「快、狠、準」!像修剪樹枝一樣,「喀擦、喀擦」幾下,就能把討厭的肥油和雞皮乾乾淨淨地分離出來。
- 驚人效果: 輕鬆減掉20%油脂! 譚敦慈強調,特別是像豬里肌肉表面那層薄薄的白色脂肪,或是雞腿、雞胸肉附著的皮和黃油塊,用這剪刀都能精準剔除。別小看這個動作,積少成多,長期下來能減少非常多不必要的脂肪攝取,完全呼應已故林杰樑醫師「少吃油」的健康叮嚀。
哪裡買?清潔方便嗎?
- 採購點: 不用跑到醫院!一般的實驗器材行、化工材料行,甚至有些大型醫療用品店或網路平台,都能找到這種304不鏽鋼材質的實驗室/手術用剪刀。選擇多樣,挑一把順手、好握的就行。
- 清潔優勢: 正因為是實驗室等級的不鏽鋼(通常是304以上),它非常耐操,可以安心丟進洗碗機清洗、烘乾! 這點完全符合譚老師「易清潔」的最高指導原則。
譚老師小教室:「這剪刀拿來處理海鮮也超好用!剪蝦腳、剪蝦頭、剪開魚肚清內臟,比一般廚房剪刀更靈活精準,而且因為材質好,不容易有腥味殘留!」
砧板學問大!譚老師的「無毒切檯」守則
刀具精簡了,那每天跟刀親密接觸的砧板呢?譚敦慈同樣有她獨到的見解和堅持:
-
材質首選:強化玻璃砧板
- 原因: 譚老師「不剁」食材,堅持用切的。這習慣讓她多年來都愛用強化玻璃砧板。
- 優點爆棚:
- 超級好清洗: 水一沖、洗碗精一抹,立刻乾淨,完全不會吸收食物汁液或氣味(想想切完蒜頭、洋蔥的木頭砧板…)。
- 絕對不藏菌: 表面光滑緻密,細菌、黴菌根本無處可躲、無縫可鑽!不像木頭或塑膠有毛細孔。
- 耐用不變形: 不會像某些塑膠砧板用久中間凸起,也不會像木頭遇水膨脹乾燥收縮。
- 重要提醒! 譚老師特別叮嚀:現在市面上很多玻璃砧板為了美觀,會在上面做彩色繪圖或噴漆。她對此持保留態度,因為這些顏料在長期刀切、接觸食物之下,安全性是否足夠?會不會溶出有害物質? 都是未知數。她的建議是:挑選「無色透明」或「素面單一顏色且確認是安全食用級塗料」的玻璃砧板最安心!
-
木頭/塑膠砧板?刮痕就是淘汰令!
- 很多人還是習慣用木頭砧板的溫潤感,或是塑膠砧板的輕便便宜。譚老師不反對使用,但有一個絕對不能妥協的關鍵:
- 「一旦出現刮痕,請立刻更換!」 無論木頭或塑膠,表面被刀切出無數細小刮痕後,這些刮痕就成了細菌、黴菌、食物殘渣絕佳的藏身之所。即使用清潔劑洗,也很難徹底清除這些縫隙裡的髒污,成為廚房裡看不見的健康隱患。
砧板清潔消毒有撇步
萬一你暫時還無法換掉有刮痕的砧板,或者平時的清潔保養,譚老師也提供實用方法:
- 木頭砧板消毒法: 可以整塊放入大鍋水中「煮沸」,利用高溫殺菌。但要注意砧板大小要放得下,且煮沸後要徹底晾乾。
- 塑膠砧板消毒法: 使用稀釋1000倍的漂白水(例如:10cc漂白水 + 10公升清水)浸泡砧板約10-15分鐘。之後務必用大量清水徹底沖洗乾淨,避免漂白水殘留。
- 所有砧板終極守則: 洗淨消毒後,一定要「直立晾乾」在通風處! 讓砧板「兩面」都能接觸空氣,完全乾燥。濕濕的砧板堆在角落,是黴菌最愛的天堂!
譚老師嚴正警告:「別小看砧板上的刮痕和黴菌!它們可能是導致食物中毒、甚至誘發肝病的隱形殺手。該換的時候千萬別省!」
譚式廚房減法哲學:少,即是多健康!
回顧譚敦慈的「兩刀一剪一砧板」哲學,核心精神其實非常明確:
- 「減量」: 摒棄華而不實、功能重複的器具。只保留真正必要、高使用率的工具。廚房空間更清爽,做菜時也不用花時間想該用哪把刀。
- 「易潔」: 從一體成型的刀具、光滑無凹槽的設計,到可進洗碗機的實驗剪,再到好沖洗的玻璃砧板,每一個選擇都圍繞著「如何讓清潔變得更簡單、更徹底」。減少清潔死角,就是減少病菌溫床。
- 「健康導向」: 生熟分離的刀具使用、利用手術剪精準去除肉類脂肪(減少20%油脂攝取!)、嚴格把關砧板衛生… 這些看似微小的習慣,都是為了最大化地降低「病從口入」的風險,並積極減少不健康因子(如過多油脂)的攝入。
實踐譚老師的無毒廚房,你可以這樣開始
- 檢視你的刀具: 打開抽屜,把那些一年用不到兩次、造型複雜難清洗的刀,勇敢斷捨離吧!保留一大一小兩把最常用、最順手、最好清潔的刀(記得檢查是否一體成型、表面光滑)。
- 試試「實驗剪」: 到儀器行或網路上找一把304不鏽鋼的實驗室/手術剪刀。下次處理雞肉、豬肉時,試著用它精準剪掉脂肪和皮,感受一下去油的效率。
- 嚴格檢視砧板: 拿出你的砧板,對著光線仔細看!如果已經佈滿刀痕,尤其木頭砧板出現發黑、塑膠砧板有明顯切痕溝槽,別猶豫,換掉它!投資一片好的強化玻璃砧板(選素面安全款)。
- 養成清潔好習慣: 每次用完刀具、砧板,立刻用洗碗精和清水徹底洗淨。刀具擦乾或晾乾;砧板務必「直立」放在通風處徹底乾燥。定期消毒(尤其塑膠/木砧板)。
結語:簡單工具,切出健康大未來
譚敦慈用她的生活實踐告訴我們,健康的飲食生活,不一定要靠昂貴的設備或繁複的技巧。回歸基本,選擇「對的工具」並養成「正確的習慣」,才是關鍵。她的「兩刀一剪」哲學,不僅簡化了廚房工作,更在每一次切菜、去油的動作中,默默地為家人的健康築起一道防護網。下次當你站在廚房裡,不妨想想譚老師的建議:少一點複雜,多一點用心,用最簡單的工具,切出最健康安心的美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