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醫護病症

流汗就癢爆?日醫推『抗癢雙寶』擺脫膽鹼性蕁麻疹!

夏天一到,只要稍微動一下、吃個辣鍋,甚至緊張流個汗,全身就像被螞蟻咬一樣這裡癢、那裡也癢,忍不住抓兩下,皮膚馬上浮出一片紅通通的疹子,真的超痛苦!日本藤井佳苗醫師點出關鍵:如果你也是「一流汗就發癢」的苦主,很可能就是中了 「膽鹼性蕁麻疹」 啦!

🔍 膽鹼性蕁麻疹是什麼?為啥會找上門?

目前醫學界還沒完全摸清它的底細,但主要鎖定兩個嫌疑犯:

  1. 汗腺刺激物搞鬼:身體分泌「乙醯膽鹼」來調節流汗,但有些人皮膚對它特別敏感,一碰到就過敏反應大爆發!注意喔~這不是說乙醯膽鹼有害,它其實是幫身體正常流汗、分泌口水的大功臣!
  2. 汗水本身惹的禍:也有人單純是對自己的汗水過敏,一流汗皮膚就抗議。

⚠️ 膽鹼性蕁麻疹的「超明顯特徵」看這裡!

根據全民健康基金會的資料,蕁麻疹(俗稱風疹塊)如果不是吃東西引起的,可以分成「慢性型」跟「誘發型」。膽鹼性蕁麻疹屬於「物理性誘發」那一掛!藤井醫師提醒,如果你流汗時手腳、背部、關節彎曲處特別癢,還冒出一顆顆小疹子,符合下面這些狀況,八九不離十就是它!最關鍵的一招?隨時把汗擦乾!

  • 🌡️ 一熱、一流汗就出疹:運動、泡湯、吃辣、情緒激動後最常發作。
  • 🔴 疹子超迷你:大小約1-2mm(像針頭或芝麻),但密密麻麻聚在一起,會融合成一大片紅腫,像地圖一樣擴散!
  • 😫 癢到想罵人:伴隨明顯的刺癢或灼熱感,嚴重時甚至會痛。
  • 🍺 喝酒也中招:酒精讓身體發熱,可能喝到一半就開始癢。
  • 🤢 不只癢,還鬧肚子:少數人會合併腹痛、拉肚子,甚至頭暈(低血壓)。
  • ✋ 疹子長相很特別:手腕內側、手肘彎、膝蓋後、胸口、背部是好發區,但「手背」通常沒事!超詭異~
  • ⏱️ 來得快去得快:疹子最久撐30分鐘,退掉後皮膚通常不留痕跡,像沒發生過一樣!
  • 👦 年輕族羣最常見:10歲到30歲的年輕人最容易中獎。

🛡️ 對抗癢疹!日常必學「防癢生存守則」

想跟膽鹼性蕁麻疹和平共處(或讓它少發作),這些生活細節超重要

  • ❄️ 癢爆時先降溫!:千萬別狂抓!立刻用冷水沖、冰袋(包毛巾)敷,或站到冷氣房裡,快速把皮膚溫度降下來,癢感會緩和很多。
  • 🚿 洗澡水溫別貪熱:溫溫的就好,熱水根本是癢疹的召喚術!
  • 🌶️ 少吃辣、少碰酒:麻辣鍋、薑母鴨、烈酒…這些讓身體「燒起來」的食物飲料,能避就避。
  • 👕 衣服材質是關鍵:穿透氣、吸汗速乾的純棉或機能布料。止汗劑可以用在不太會過敏的部位(如腋下),減少汗水刺激,但皮膚有傷口或敏感時先別用。
  • 💤 免疫力是根本:規律作息、睡飽飽、均衡飲食,讓身體強壯一點,絕對是預防發作的不二法門

🌿 日醫認證!中藥調理改善體質超有效

除了西醫的抗組織胺藥物(一定要乖乖配合醫師吃,別自己停藥!),日本玉木優子醫師也大力推薦用中藥調理體質,對付反覆發作的膽鹼性蕁麻疹效果很不錯:

  • 🥣 葛根湯:不是只能治感冒!它能幫助身體「散熱解毒」,改善因為體熱鬱積引發的皮膚癢疹,對膽鹼性蕁麻疹特別適合。很多日本醫師也會開它處理皮膚問題。
  • 🌾 消風散:聽名字就很對症!專攻各種「紅、腫、癢」的皮膚問題,像濕疹、蕁麻疹、甚至嚴重的痘痘。它能祛風濕、清熱又止癢,讓皮膚狀況穩定下來。

🍽️ 吃對食物也是神助攻!過來人經驗談

日本專門分享膽鹼性蕁麻疹資訊的網站負責人(自己也是資深患者),含淚推薦這些飲食心法,幫你減少發作:

  1. 🍱 吃得清淡最安心

    • 原型食物優先!蔬菜、水果、魚肉、豆蛋、適量澱粉都要均衡吃。
    • 外食族救星:選「自助餐」自己夾菜最可控,避開裹粉油炸、醬料厚重的菜色。便當選清蒸、滷的為主。速食店的炸雞薯條?絕對是大忌中的大忌!
  2. ☕ 戒咖啡因、戒手搖飲

    • 咖啡、濃茶、能量飲:裡面的咖啡因會刺激神經,喝太多可能打亂自律神經,誘發癢疹
    • 市售果汁、含糖飲料:糖分超高!身體負擔大又容易發炎。改喝白開水、無糖茶(如麥茶、花草茶)最安全。
  3. 🍬 小心人工甜味劑

    • 標榜「零卡」的飲料、口香糖、零食餅乾,常用「阿斯巴甜」等人工代糖。這些化學合成物對敏感體質的人來說,可能就是過敏引爆點!再小份都別輕忽。

💡 關鍵重點整理

  • 膽鹼性蕁麻疹:一流汗/體溫升就引發小紅疹+劇癢,年輕人好發。
  • 立刻止癢:降溫!沖冷水、冰敷(間隔毛巾)、進冷氣房。
  • 日常防癢:穿透氣衣、擦乾汗、洗澡水別燙、避開辣與酒、睡好睡滿。
  • 中醫調理:葛根湯(散熱解毒)、消風散(祛風止癢)是日醫推薦方,需經中醫師診斷使用
  • 飲食核心:吃原型食物、清淡烹調、拒炸物、戒咖啡因與含糖飲、小心人工代糖。

對付膽鹼性蕁麻疹是長期抗戰,生活習慣調整搭配適當醫療最重要!如果症狀嚴重或一直沒改善,務必找專業的皮膚科或中醫師,別自己亂試偏方喔!

作者更多文章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