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診間來了一位50歲左右的姊姊,半年前因為脹氣跟火燒心(胃食道逆流)來做檢查。當時胃鏡只有輕微發炎,吃藥後症狀就好多了。我叮嚀她:「一年後記得回來追蹤胃鏡啊!」她笑著答應,沒想到這句叮嚀真的救了她的健康…
一年後回診追蹤,我們在胃裡發現一個不到1公分的潰瘍,位置很隱密,表面看起來平平的。當下我心裡警鈴大作——胃裡任何一個小潰瘍,都可能是披著羊皮的狼!馬上做了切片化驗。結果出來是「分化不良的胃癌細胞」,幸好發現得早,還能用手術處理。要是再晚半年,恐怕就進展到第三期了。
這個案例讓我深刻體會:胃癌最可怕的就是初期根本沒感覺!等到真的痛到受不了才檢查,往往為時已晚。今天就要來跟大家說說,哪些習慣正在把我們推入胃癌的懷抱:
🚨危險因子1:愛吃重鹹=慢性傷害胃壁
當你吃下超鹹的醃漬物、醬菜或滷味時,胃黏膜就像泡在鹽水裡。高濃度鹽分會破壞胃壁的黏液保護層,直接侵蝕胃細胞。更可怕的是——鹽分會助長「幽門桿菌」的破壞力!台灣人愛吃醬油、豆腐乳、鹹魚這些傳統食物,無形中讓胃長期處於發炎狀態。建議煮菜時用香草、檸檬汁替代部分鹽巴,少吃加工醃製品。
🌙危險因子2:熬夜+宵夜=胃的雙重酷刑
半夜追劇配鹹酥雞?你的胃正在尖叫!胃黏膜修復黃金期是晚上11點到凌晨2點,這時候還讓胃加班消化食物,等於不讓工人修補破損的牆壁。長期下來黏膜變薄、防禦力下降,胃酸就會侵蝕胃壁形成潰瘍。如果真的餓到睡不著,可以喝半杯溫豆漿或吃幾片蘇打餅乾,千萬別碰油炸或辛辣食物。
🍷危險因子3:菸酒雙攻=胃的烈火戰場
抽菸時尼古丁會讓胃血管收縮,黏膜得不到足夠血液就無法修復。酒精更可怕,尤其是高粱、威士忌這種高濃度酒,根本像把硫酸倒進胃裡!門診常看到業務大哥說:「應酬喝兩杯就好啦~」結果胃鏡一照,整個胃紅腫像被火烤過。每喝一口烈酒,胃就要花3天才能修復,這還不包含菸的傷害!
🦠危險因子4:忽視幽門桿菌=埋不定時炸彈
全台每3人就有1人感染幽門桿菌!這種菌會躲在胃黏膜底下,持續釋放毒素引發慢性胃炎。最恐怖的是:感染超過10年的人,胃癌風險暴增5倍以上!很多患者吃胃藥緩解脹氣就不管了,直到某天突然消瘦、解黑便才驚覺大事不妙。現在只要吹氣或抽血就能檢測,若確診服用1~2週抗生素就能根治,千萬別放著不管!
👨👩👧危險因子5:家人得過胃癌=風險翻倍漲
如果父母或兄弟姊妹得過胃癌,你的風險比別人高2~3倍!這不一定是基因問題,更可能是「全家吃同一鍋菜」的習慣。比如都用同一罐醃了十年的醬菜、愛吃炭烤或重複使用回鍋油。建議有家族史的人:40歲起每年做胃鏡,平時多吃新鮮綠黃色蔬菜,用橄欖油取代豬油炒菜。
👴危險因子6:超過50歲男性=高風險族群
男性胃癌發生率是女性的1.5倍,尤其50歲後風險直線上升!關鍵在於「萎縮性胃炎」——隨著年紀增長,胃黏膜逐漸退化變薄,就像牆壁油漆斑駁脫落。這時候更容易受致癌物影響。但年輕人也別僥倖!門診看過30多歲的工程師因長期喝可樂配炸雞,胃潰瘍反覆發作最後癌變。
🏥危險因子7:胃切過手術=20年後風險飆7倍
因潰瘍或胃癌動過胃部手術的人要特別小心!剩餘的胃接上腸子後,腸液會倒流刺激胃壁,這種「鹼性逆流」的傷害比胃酸更可怕。臨床發現手術後15~20年是癌變高峰。建議這類患者:每1~2年做胃鏡+切片檢查,平時更要嚴格控制上述6大風險因子。
醫師真心話:護胃3關鍵比吃藥更重要
- 戒掉「吃飽就躺」的習慣:飯後至少站著30分鐘,避免胃酸逆流侵蝕賁門
- 空腹別喝咖啡濃茶:早上起床先吃片吐司再喝咖啡,減少刺激物接觸脆弱黏膜
- 胃痛超過2週快就醫:別以為吃成藥壓症狀就沒事,這可能錯過黃金治療期
曾有位阿伯長期把胃痛當「火氣大」,自己抓中藥吃半年,後來竟吐出咖啡色液體。胃鏡一照…整個胃被腫瘤塞住。其實胃鏡技術已進步很多,現在有「無痛胃鏡」睡一覺就完成。與其提心吊膽,不如定期檢查換安心!
胃癌早期治癒率超過9成,但拖到晚期5年存活率只剩20%。別讓今天的壞習慣成為明天的遺憾——現在就戒掉宵夜、少吃兩口鹹,你的胃會用健康回報你!
(文/吳文傑醫師 胃腸肝膽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