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體育鍛鍊

30歲後必練4大功能肌!名醫教你破解肌少症,三高骨折不上身

你是不是也這樣想:「我明明有在運動啊,肌少症關我什麼事?」哎呦,這想法超危險!體育署的數據嚇死人:台灣有1/3的人規律運動,但65歲以上每10個就有1個肌少症。更可怕的是,就算有運動,方法不對照樣中招!為什麼?因為我們都練錯重點啦!

Part 1|肌少症真相:你以為的運動可能白做工

OL也逃不過!肌肉流失暗藏心臟危機

以為肌少症是阿公阿嬤專利?錯啦!上班族整天坐辦公室,節食減肥不吃肉,肌肉偷偷流失比誰都快。握力變差、爬樓梯喘吁吁,這些都是警訊!更恐怖的是,研究發現肌肉量不足,會讓心臟病風險飆升81%,你敢忽略?

在家3分鐘自我檢測

不用跑醫院!初步判斷看這兩招:

  1. 雙手圈小腿:坐在椅子上,用大拇指和食指圈住小腿最粗處。如果手指碰不到?恭喜過關!碰得到甚至還有空隙?小心啦!
  2. 椅子起立測試:找張標準高度椅子(約45公分),雙手交叉抱胸,試著站起坐下5次。超過12秒?該注意肌力退化了!

救命4大肌群缺一不可

肌少症關鍵在「功能肌」——沒練這些,運動等於做半套:

  • 行動肌:走路不跌倒
  • 握力肌:開瓶蓋、提菜籃
  • 呼吸肌:咳嗽有力、肺活量足
  • 吞嚥肌:吃飯不嗆咳、遠離肺炎

📌 迷思破解:核心肌群很重要,但≠功能肌!只練腹肌馬甲線,忽略握力和吞嚥肌?照樣可能臥床!

Part 2|肌少症比你想的更致命!8大健康地雷一次看

健康危機 驚人數據 背後原因
心臟病風險 ↑81% 心肌輔助力不足,心臟過勞
隱形肺炎殺手 嗆咳死亡率↑30% 吞嚥肌無力,食物誤入氣管
跌倒腦中風 髖關節骨折1年死亡率20% 行動肌衰弱→坐不穩撞頭
肌少型肥胖 比單純肥胖死亡率高2倍 肌肉變脂肪,體重沒變體脂飆
憂鬱症纏身 情緒低落風險↑45% 活動力下降,社交減少

最被忽略的警訊:體重沒變但褲子變鬆?可能是肌肉流失、內臟脂肪增加的「泡芙人」警報!

Part 3|名醫劉燦宏搶救肌少症7堂實戰課

第1課|練對4種力才有效

  • 肌力:搬重物、抱孫子需要的爆發力(例:深蹲)
  • 肌耐力:持續做家事不痠軟(例:靠牆撐1分鐘)
  • 平衡力:不怕踩空跌倒(例:單腳站刷牙)
  • 靈敏力:反應快閃障礙(例:接拋球)

第4課|養生反害肌?3大敵人曝光

敵人❶:過度清淡飲食
阿嬤說少吃肉比較健康?錯!國健署最新指南:65歲蛋白質要增50%!怕腎臟負擔?這樣吃:

✅ 腎友選「高生物價蛋白」:雞蛋、豆腐
❌ 避開加工肉品、肉汁滷味

敵人❷:錯誤減重法
只吃燙青菜瘦很快?肌肉掉更快!劉醫師叮嚀:

「減脂期每天至少吃每公斤體重x1.6克蛋白質,一顆茶葉蛋只有6克根本不夠!」

敵人❸:生病長期臥床
開刀後躺兩週?肌肉流失20%!該怎麼動?

✦ 臥床練呼吸:吹氣球5次/組,每天3組
✦ 坐姿練抬腿:綁寶特瓶增加阻力

Part 4|功能肌訓練大全:資深教練親授18招

呼吸肌訓練|肺活量是長壽關鍵

  • 吹氣球密技:別用力猛吹!吸飽氣後「噘嘴緩慢吐氣」,感受橫膈膜收縮
  • 睡前呼吸法:平躺,肚子放書本。吸氣時讓書本升高,吐氣降下(練橫膈膜超有感!)

吞嚥咀嚼肌訓練|吃飯不嗆咳

  • 口香糖練咬合力:選無糖的,左右輪流嚼各20下
  • 吞口水訓練:抬頭看天花板→吞口水→感覺喉結上提→維持3秒

💡 教練小叮嚀:練握力別只靠握力器!擰濕毛巾更能模擬開罐頭、轉門把的實際動作

Part 5|增肌飲食革命:蛋白質這樣吃才有效

腎友也能安心吃!高吸收蛋白質排行榜

食材 吸收率 份量範例 烹調秘訣
虱目魚肚 94% 手掌大小1塊(35g蛋白質) 清蒸去油湯,保留營養
毛豆 92% 免洗杯1杯(22g蛋白質) 帶殼鹽水煮,當點心啃
板豆腐 90% 半盒(14g蛋白質) 加蛋煮味噌湯,鈣質UP

顛覆觀念:練肌不是狂吃肉!最新研究:分散攝取效率更高——早餐吃蛋、午餐毛豆、晚餐魚,比晚餐單吃大塊牛排更有助長肌肉!

喝水助攻增肌

肌肉合成需要水分!公式這樣算

每天水量(cc)= 體重(kg)x 30~40
✦ 運動時每15分鐘補150cc
✦ 小口喝比猛灌有效!

最後提醒:養肌力不是狂練猛吃!劉燦宏醫師強調:「每天30分鐘功能性訓練+蛋白質分餐吃,比週末爆練3小時更有用!」從今天開始練對4大肌力,才能活到老都不臥床、不失能!

作者更多文章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