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經驗?年紀大了,連扭個寶特瓶蓋都覺得吃力,或是明明綠燈時間夠長,卻老是來不及過完馬路?這些日常小困擾,聽起來好像沒什麼,但你知道嗎?這可能是「肌少症」在作怪!別以為肌少症只是小事,專家提醒,肌肉流失不只讓你行動變遲緩,還可能害你跌倒骨折,甚至提高死亡風險。今天,我就來跟大家分享肌少症的真相,還有4招超簡單的自我檢測法,不用跑醫院,在家就能輕鬆做。早點發現警訊,才能及時補救,守護健康不求人!
肌少症是什麼?為什麼每個人都該擔心?
肌少症,簡單講就是肌肉量變少、力氣變弱的一種毛病。隨著年紀增長,我們的肌肉就像存款一樣,會慢慢流失。專家說,人過了40歲,每十年肌肉量就掉8%,這不是嚇唬人,而是真實數據!台灣國健署的《老年期營養手冊》就點出,65歲以上老人家,男生每5個就有1個中招(盛行率23.6%),女生也差不多(18.6%)。想想看,你身邊的長輩,是不是有人走路越來越慢,或是常喊腿沒力?
肌肉流失不只讓你做事卡卡的,更可怕的是後果。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就警告,肌少症會讓老人家活動力變差,跌倒風險大增,一旦骨折,康復起來超困難。更驚人的是,數據顯示肌少症會讓死亡率提高2.3倍!為什麼這麼嚴重?因為肌肉是支撐身體的關鍵,沒了它,連站穩都難,更別說抵抗疾病了。像我鄰居王伯伯,以前還能爬山,現在連從沙發起身都要人扶,檢查才發現是肌少症在搞鬼。
肌少症的隱形殺手:這些小細節別忽略
- 日常小事變難題:扭瓶蓋、擰毛巾這些本來輕鬆的事,突然覺得很費力。
- 走路像烏龜:過馬路時,綠燈明明夠長,你卻走不完,得小跑步或等下一次。
- 體重莫名下降:沒刻意減肥,但半年內體重掉了5%以上(比如50公斤瘦了2.5公斤)。
- 吃飯常嗆到:喝口水或吃東西,容易被噎到,這可能是喉嚨肌肉無力的警訊。
4招在家自我檢測法:免機器、免花錢,輕鬆揪出肌少症
想確認自己有沒有肌少症,不用特地跑醫院做一堆檢查。專家們設計了幾招超實用的方法,在家就能搞定。我親自試過,真的簡單又準!下面這4招,你只要花10分鐘,就能知道肌肉狀況。記得,做測試時最好有人陪,尤其長輩,避免跌倒受傷。
第一招:3動作檢測法(老年醫學科張舜欽醫師推薦)
這招超適合懶人,只要一張椅子就能開始。張醫師在看診時常用這方法,他說動作簡單又直觀,連80歲阿嬤都能做。重點是,全程不用手幫忙,純靠腿力!
-
坐站測試:看你的腿力夠不夠
- 怎麼做:找張穩固的餐椅(千萬別用有扶手的,會偷吃步!),雙手抱在胸前(這樣才不會用手撐)。屁股往前坐一點點,比較好施力。然後,靠雙腿力量站起來,再慢慢坐回去,算完成1次。
- 過關標準:15秒內要做滿5次。如果做不到,代表下肢肌力可能不足。
- 小秘訣:測試時別急,動作要穩。如果站起來時搖搖晃晃,就該注意了。
-
平衡感測試1:站著不動就能測
- 怎麼做:兩腳打開跟肩膀一樣寬,站直就好,什麼都不用做。
- 過關標準:站著超過10秒,身體不晃、不歪斜。如果撐不到10秒就開始抖,可能是肌肉不夠支撐身體。
- 為什麼重要:肌肉少的人,平衡感會變差,像踩在棉花上,連站著都吃力。我阿公就是這樣,現在出門都得拄拐杖。
-
平衡感測試2:進階版平衡考驗
- 怎麼做:一腳在前,一腳在後,前腳腳尖貼著後腳腳跟(像走鋼索的姿勢)。站穩後計時。
- 過關標準:維持10秒以上不倒。如果5秒就歪掉,代表平衡感亮紅燈。
- 專家提醒:這招能測出更深層的肌肉協調。做不好的人,跌倒風險超高,尤其浴室或樓梯間要特別小心。
第二招:行走速度檢測法(營養專家劉博仁醫師認證)
走路快慢,居然能看出肌肉健康?這招超直覺,連去公園散步時都能順便測!劉醫師說,正常人每秒能走0.8公尺,換算起來,10秒要走完8公尺才及格。
- 怎麼做:
- 在家量好8公尺距離(比如客廳到廚房),用碼表計時走完它。
- 如果空間小,可以改測4公尺,但要在5秒內走完。
- 過關標準:8公尺10秒走完,或4公尺5秒走完。如果超時,可能是肌少症警訊。
- 走路姿勢藏玄機:張舜欽醫師補充,觀察走路方式也很重要。肌少症的人常走很慢、步伐不穩;帕金森氏症會變小碎步;中風過的人可能拖著腳走。像我媽走路越來越慢,檢測後才發現是肌肉流失。
第三招:小腿圍測量法(花蓮慈濟醫學中心妙招)
小腿是肌肉的「代言人」,量一圈就知道狀況!這招連工具都不用,用你的手指就能測,超適合懶人。
- 怎麼做:
- 正式版:坐著,用皮尺量小腿最粗的地方(避開水腫時段)。男生低於34公分、女生低於33公分,就算高風險。
- 懶人版:東京大學飯島勝史教授發明的「手指圈腿法」——用拇指和食指圈住小腿肚最胖處。如果圈不住(手指碰不到),代表肌肉量足;如果空隙超大(能塞進一根手指),就是肌肉太少。
- 小叮嚀:量之前確認腳沒水腫,早上起床後測最準。我試過圈腿法,發現右腿空隙大,才驚覺左右腿肌肉不均!
第四招:觀察生活徵兆(恩主公醫院 + 日本專家佐佐木淳整理)
肌少症不是突然來的,生活中有好多蛛絲馬跡。專家說,這些小事比機器檢測更真實!
- 走路遲緩:平地走都覺得累,過馬路總趕不上綠燈。
- 握力下降:寶特瓶蓋轉不開、毛巾擰不乾,連5公斤的油罐都拿不動。
- 起身困難:從椅子或馬桶站起來時,得用手撐或用蠻力。
- 常跌倒:一年內跌倒超過2次,尤其無緣無故滑倒。
- 食量變小:沒生病但胃口變差,吃一點就飽。
- 做事卡關:以前能獨力完成的事(如爬樓梯、提菜籃),現在做不來。
預防肌少症:飲食 + 運動雙管齊下,肌肉不流失
檢測完如果發現有風險,別慌!肌少症是可以預防的。國健署強調,靠飲食和運動就能逆轉。我採訪營養師和教練,整理出超實用秘訣,照著做,肌肉量慢慢補回來。
飲食攻略:吃對營養,肌肉長回來
預防肌少症,吃比動還重要!台灣國健署的《老年期營養手冊》建議銀髮族這樣吃:
-
均衡飲食是基礎:每天六大類食物不可少:
- 全榖雜糧類:2-2.5碗(如糙米飯、地瓜)。
- 蔬菜類:3-4份(1份約一碗生菜,多吃深綠色葉菜)。
- 豆魚蛋肉類:4-6份(1份=1顆蛋或30克雞胸肉,優先選魚和豆製品)。
- 水果類:2-3.5份(1份切塊水果大半碗,如蘋果或芭樂)。
- 乳品類:1.5杯(240ml/杯,選低脂牛奶或優格)。
- 油脂與堅果:油脂3-5茶匙(用橄欖油),堅果1份(約10克芝麻或開心果)。
-
蛋白質是肌肉的原料:孫語霙營養師說,銀髮族每天要吃到每公斤體重1.2-1.5克蛋白質。比如60公斤的人,一天需72-90克。劉博仁醫師分享自家菜單:
- 早餐:1顆蛋 + 無糖豆漿1杯。
- 午餐:手掌大的蒸魚(如鮭魚)。
- 晚餐:半塊豆腐或雞胸肉。
- 小秘訣:輪流吃不同來源蛋白質,營養更均衡。
-
維生素D + 鈣質不能少: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何宜蓁營養師強調,這兩樣幫鈣吸收、減肌肉流失:
- 每天喝1.5杯牛奶補鈣。
- 維生素D靠曬太陽(每天10-15分鐘)或食物:菇類、木耳、蛋黃、鯖魚。
- 簡單食譜:早餐牛奶加蛋,午餐香菇炒青菜,晚餐煎鯖魚。
運動訓練:在家就能做,提升肌力不傷身
運動是抗肌少症的王牌!李杰教練說,不用上健身房,客廳就能練。重點是循序漸進,別一開始就太拼。
-
肌力訓練:強化大腿和核心。
- 椅上抬腿:坐穩椅子,一腿伸直抬高,腳尖往上勾,撐30秒。換腿做。
- 進階版:腳踝綁濕毛巾增重,一樣抬腿30秒。
- 好處:不傷膝蓋,每天做3組,一週就感覺腿有力。
-
平衡訓練:防跌倒必練。
- 單腳站立:扶牆練平衡,每次10秒,慢慢延長。
- 走路練習:直線走或腳跟碰腳尖走,每天5分鐘。
- 我阿嬤天天練,現在逛市場不用人攙扶。
-
心肺功能:提升整體活力。
- 原地踏步:看電視時,手腳擺動加大,做10分鐘。
- 深蹲:扶桌慢慢蹲下再站起,重複10次。
- 教練叮嚀:運動前暖身,結束後伸展,避免拉傷。
結語:早發現早行動,健康老化不是夢
肌少症就像小偷,悄悄偷走你的肌肉,但透過這4招自我檢測,你就能當自己的健康守門員。別等到跌倒才後悔,現在就試試坐站測試或手指圈腿法。萬一發現警訊,從今天開始調整飲食、多運動,肌肉量會慢慢回來。記住,老化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行動!分享這篇給家人,一起守護肌肉力,活出精采銀髮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