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案例血淚警示:
南投60歲周先生只是左眉有個小傷口,抹藥膏卻越爛越深…
85歲曾阿姨臉上冒黑點,三個月暴漲成恐怖腫塊!
他們都差點因「以為沒什麼」付出慘痛代價…
最近南投醫院接連兩個案例嚇壞不少人。周先生原本以為眉毛邊緣的小破皮是刮鬍子弄傷,自己買藥膏擦了兩個月,傷口不但沒好還潰爛流湯,就醫切片才驚覺是「麟狀細胞癌」。另一位曾女士更冤,臉頰突然長出芝麻大的黑點,她當成老人斑沒理會,沒想到三個月內瘋狂長到花生米大,就醫確診「基底細胞癌」。幸好兩人及時手術切除,現在已經康復。
📊 冰冷數字熱辣警示:
根據國健署癌症登記報告,光是107年就有4,049名台灣人新確診皮膚癌,擠進十大癌症第八名,比前一年多出245人!南投醫院皮膚科李瑜芬醫師急呼:「很多民眾拖到腫瘤爛了才來,其實皮膚癌早期治癒率超高!」
🔍 皮膚癌索命三兄弟現形記
❗ 警訊一:會奪命的「詭異痣」
(黑色素細胞癌|最惡性殺手)
這種就是傳說中的「索命痣」,雖然只佔皮膚癌10%,卻造成超過80%死亡病例!特徵超級狡猾:
- 不對稱妖怪: 痣的一半長得和另一半完全不同(正常痣是對稱圓形或橢圓)
- 邊界玩抽象畫: 邊緣像毛毛蟲啃過或海岸線歪七扭八(正常痣有光滑邊界)
- 顏色開染坊: 一顆痣混雜咖啡、黑、紅甚至白色(正常痣為均勻單色)
- 直徑超標: 超過6mm(約鉛筆橡皮擦頭大小)就要警戒
- 進化變形: 短期內突然隆起、流血或周圍冒出衛星小痣
🏥 醫師真心話:
「阿伯腳底板黑痣變大說是走路的繭,阿姨指甲冒黑線以為是瘀血…
等痛了才來,多半已轉移!」李瑜芬醫師強調,黑色素瘤可能出現在腳底、指甲縫、頭皮等看不見處,每月用手機自拍紀錄很重要。
❗ 警訊二:火山爆發「肉瘤塊」
(基底細胞癌|麟狀細胞癌|最常見雙胞胎)
這兩種佔皮膚癌90%以上,特徵大不同:
| 類型 | 基底細胞癌 (70%) | 麟狀細胞癌 (20%) | 
|---|---|---|
| 長相 | 像珍珠泛油光/紅色斑塊 | 角質厚皮屑/菜花狀潰瘍 | 
| 觸感 | 中央凹陷像火山口 | 硬得像結痂的傷口 | 
| 長速 | 慢(數月~數年) | 快(數週~數月) | 
| 好發部位 | 臉部(鼻、眼周>80%) | 曝曬處(耳、手背、禿頭頭頂) | 
| 危險行為 | 長期防曬不足 | 戶外工作者、曾曬傷脫皮 | 
⚠️ 血淚教訓:
曾女士的基底細胞癌就是典型「珍珠腫塊」,而周先生的麟狀細胞癌偽裝成超過一個月不癒合的傷口,還飄散異味!這兩種癌若早期發現,手術切除治癒率超過95%。
❗ 警訊三:最陰險的「爛傷口」
(麟狀細胞癌|基底細胞癌都可能偽裝)
超過八成患者忽略的奪命陷阱! 特徵很騙人:
- 像普通擦傷或毛囊炎,但超過一個月不結痂
- 時好時壞,以為快好了又滲組織液
- 塗抗生素藥膏完全無效
- 傷口邊緣外翻像火山口或硬化如蠟
💡 自救關鍵:
李瑜芬醫師提醒:「臉部、耳朵、小腿傷口超過兩週未癒合,立刻掛皮膚科!很多老人家當成『火氣大』,等腫瘤吃掉半個鼻子才來…」
🛡 皮膚癌專挑這7種人!你中幾個?
- 紫外線狂熱者: 少年時曬到脫皮、不擦防曬就上山下海
- 白皮膚紅髮族: 歐美白人罹癌率是黃種人的20倍以上
- 痣多星人: 全身超過50顆痣或長巨大先天痣
- 免疫缺陷者: 器官移植後服抗排斥藥、愛滋病患者
- 致癌物接觸: 長期接觸瀝青、焦油、砷(某些地下水)
- 疤痕常客: 舊燒燙傷疤痕、慢性骨髓炎傷口
- 家族遺傳: 父母兄弟曾罹皮膚癌風險增3倍
🌞 防曬殘酷真相:
「以為陰天不用防曬?紫外線UVA穿透雲層高達80%!」李醫師搖頭說,台灣人最常犯三個錯:
✘ 只有夏天才防曬
✘ 防曬乳用量不到標準一半
✘ 以為撐傘就能擋紫外線(地面反射紫外線高達40%)
🧐 皮膚癌診斷治療全攻略
🔬 就診流程圖解
graph LR
A[發現可疑病灶] --> B{可明顯判斷?}
B -->|是| C[皮膚鏡檢查]
B -->|否| D[切片化驗]
C --> E{良性?}
E -->|是| F[定期追蹤]
E -->|否| D
D --> G[確定癌類型/深度]
G --> H[擬定治療計畫]🏥 三大主流治療法比拚
| 治療方式 | 適用情況 | 優點 | 缺點 | 
|---|---|---|---|
| 手術切除 | 多數基底/麟狀細胞癌 | 一次根除、復發率低 | 留疤痕、臉部手術難度高 | 
| 冷凍治療 | 表淺型基底細胞癌 | 免開刀、門診可做 | 深層腫瘤易復發 | 
| 光動力治療 | 鼻翼/眼周等難動刀部位 | 無創、美容效果佳 | 需多次治療、自費昂貴 | 
⚕️ 醫師加碼叮嚀:
黑色素瘤若厚度超過0.8mm,通常需加做「前哨淋巴結切片」,確認是否轉移。近年免疫療法對晚期患者有突破性進展,但每月藥費高達20萬台幣…再次印證早期發現的重要!
🛡 超實用防癌3招 今天就能做!
✅ 每月「皮膚自拍日」
口訣:從頭到腳,見痣就拍!
- 準備工具:手機+全身鏡+手拿鏡
- 重點區域:頭皮(撥髮分區拍)/腳底趾縫/臀部股溝
- 比對技巧:手機設每月提醒,新照片與舊照並排比對
✅ 防曬要像喝水一樣自然
台灣版防曬黃金守則:
- 通勤族:SPF30 PA+++乳液+抗UV外套(深色比淺色強)
- 戶外工作者:SPF50+ PA+++++每2小時補擦(額頭鼻尖要厚塗)
- 陰雨天:照擦!UVA穿透力不受雲層影響
✅ 危險痣專業判定
免費工具「ABCDE口訣」手機就能用:
Asymmetry(不對稱)→ 對折照片兩半不一樣  
Border(邊緣)→ 像潑墨畫模糊不清  
Color(顏色)→ 混雜3種以上深淺色  
Diameter(直徑)→ 超過6mm警報響起  
Evolving(變化)→ 三個月內變大凸起  🆘 中兩項就該掛號! 各縣市衛生局提供免費皮膚癌篩檢,50歲以上每年一次別浪費!
💬 醫師最後的暖心叮嚀
「門診常遇到阿公說『活這麼久夠本了』拒絕治療…」李瑜芬醫師感性分享:「上個月有位阿嬤切除鼻翼基底細胞癌,術後笑著說『早知道就不怕那刀!現在能安心抱孫了』。皮膚癌真的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輕視它!」
☀️ 行動呼籲:
看完文章立刻做三件事:
1️⃣ 檢查身上有無超過一個月的傷口
2️⃣ 用手機拍下所有可疑痣點存檔
3️⃣ 把本文轉給常曬太陽的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