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醫護病症

驚!3cm魚刺卡肛門竟誤當痔瘡 醫曝「這類人」吞嚥要特別當心

海產運送員的驚魂記:那根要命的3公分魚刺

台中55歲的海產運送員阿秀(化名),去年底經歷了一場永生難忘的噩夢。某天早晨如廁後,她感覺肛門又腫又痛,當下直覺是「老毛病痔瘡又犯了」。因為位置私密怕尷尬,她偷偷買了痔瘡藥膏自己擦,心想:「忍幾天就會好吧?」

沒想到疼痛不但沒緩解,腫塊還越變越大,連坐著開車送貨都痛到冒冷汗。拖了整整一週,直到發燒畏寒才硬著頭皮去診所。驗血報告讓醫生嚇一跳:「發炎指數破表!這絕對不是普通痔瘡!」立刻轉送臺中醫院。

手術檯上的震撼彈

臺中醫院消化外科主任曾旭弘醫師回憶:「打開患部那刻,我們全愣住了!」原本預期是嚴重膿瘍,卻在化膿組織中夾出一根將近3公分長的尖銳魚刺,像根細針直直插在肛門右側(如下圖示意)。周圍組織已經發黑壞死,散發濃重腐臭味。

「真的差點昏過去…」阿秀事後回想仍發抖:「我以前吞到小魚刺都配飯硬吞,從來沒出事啊!」她透露當天吃飯時有喉嚨刺刺的感覺,但上完廁所以為排掉了,完全沒想到會「從下面刺出來」。

為什麼魚刺會跑到肛門?

曾醫師畫圖解釋驚人路徑:

  1. 誤吞魚刺:假牙族咀嚼敏感度低,易忽略異物
  2. 刺穿腸壁:尖刺隨消化移動,可能戳破直腸壁
  3. 穿透組織:肌肉收縮時將刺往肛門外推
  4. 卡死發炎:刺尖卡在括約肌周邊引發嚴重感染

「像阿秀的案例,魚刺根本沒排出體外,而是穿透直腸壁後慢慢游移到肛門皮膚!」曾醫師強調這種情況雖罕見,但每年都會收治幾例,最危險的是患者常誤認成痔瘡延誤治療。

驚險72小時救命行動

由於感染範圍太大,醫療團隊緊急執行:

  1. 清創手術:切開6公分傷口清除腐肉
  2. 營養作戰:啟用「全靜脈營養針」取代飲食
    • 特殊配方含胺基酸+脂肪+高濃度葡萄糖
    • 每天吊點滴8小時維持體力
    • 避免排便污染傷口
  3. 高壓氧助攻:每天進艙1小時
    • 增加組織含氧量加速修復
    • 抑制厭氧菌生長

「傷口在屁股真的很麻煩!」護理師私下透露,團隊特別設計「側趴睡浮墊」,用醫療級矽膠做出中空坐墊,讓阿秀躺著不壓迫傷口。每次換藥更要三人協力:一人翻側身、一人撐開傷口、一人清創,過程往往痛到飆淚。

假牙族的致命危機

阿秀哽咽道出關鍵原因:「都怪我貪快…」原來她半年前剛裝新假牙,咬合還不習慣。「吃魚肉時像含著一團棉花,完全感覺不到有刺!」曾醫師點出核心問題:

風險族群 咀嚼敏感度 誤吞機率
天然牙齒族 ★★★☆☆ 較低
活動假牙族 ★☆☆☆☆
植牙族 ★★★★☆

「裝活動假牙的長輩要特別小心!」曾醫師提醒:

  • ✅ 吃魚前先用手指按壓檢查
  • ✅ 入口食物至少咀嚼20下
  • ✅ 感覺喉嚨卡卡要立即停止進食
  • ❌ 絕對別用「吞飯喝醋」土法

血淚換來的復原奇蹟

醫療團隊出動三大科室聯手:

  1. 外科:每日兩次傷口清創
  2. 營養科:調配個人化營養針
  3. 高壓氧中心:監控細胞修復進度

奇蹟發生在第二週:原本可塞進半個拳頭的傷口,在高壓氧作用下縮小成50元硬幣大。阿秀笑說:「每次進氧氣艙都幻想自己是太空人!」三個月後終於完全癒合,但留下深刻教訓:「我現在吃便當都乖乖挑魚刺,寧願多花十分鐘!」

醫師的良心建議

曾旭弘醫師呼籲高風險群:

  1. 假牙族:每半年調整假牙密合度
  2. 腸躁症患者:腹瀉時腸壁薄更易穿孔
  3. 長期痔瘡者:出現「跳痛感」要警覺

「別小看一根魚刺!」曾醫師最後鄭重提醒:「從口腔到肛門長達6公尺,任何位置穿孔都可能引發腹膜炎。與其冒險硬吞,不如花點時間挑乾淨,畢竟健康才是最奢侈的消費啊!

作者更多文章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