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武漢返台的咳嗽噩夢:「以為只是普通感冒」
2020年1月12日,農曆春節前夕,在中國工作的張先生(化名)拖著行李回到台灣。飛機落地那刻,他只覺得鼻子癢癢的:「想說武漢零度、台灣二十度,溫差大流鼻水很正常啦!」到診所看醫生,醫師聽診後擺擺手:「沒什麼大問題,開個藥給你休息就好。」
誰也沒想到,這竟是新冠肺炎風暴的開端。
「我太太1月21日說頭痛去檢查,結果…確診了。」電話那頭的聲音突然變調:「衛生單位通知我時,手機直接掉地上!怎麼可能?我們回台後根本沒去哪啊!」三天後病毒檢驗報告出爐,張先生成為台灣第10例確診患者。
負壓病房裡的孤獨戰役:全家淪為「全民公敵」
住進負壓隔離病房那晚,張先生盯著天花板整夜沒睡。更讓他揪心的是親友傳來的訊息:「鄰居看到救護車來我家,整個社區群組炸鍋了…」他苦笑著比劃:「有人說我們是防疫破口,還有人要管委會公告我們住幾樓。」
最難受的是老母親打來電話:「孫子被同學笑說家裡有病毒,躲在房間不肯吃飯…」講到這裡他停頓良久:「那瞬間真的很想捶牆,我們也是受害者啊!」
醫護人員的暖心守護:偷偷塞零食的「家人」
「護理師是我黑暗中的光。」張先生回憶,有次他隨口說想念夜市地瓜球,隔天值班的護理師竟拎著熱騰騰的點心進來:「她說繞去買的,還眨眼睛叫我別告訴主管。」更讓他驚訝的是點心盒裡有張紙條,上面畫著加油漫畫和一行字:「我們陪你打怪!」
這些「違規小溫暖」還包括:
- 怕他無聊,護理站輪流借他偵探小說
- 營養師特調蜂蜜檸檬水緩解喉嚨乾
- 醫師查房時多留10分鐘陪他聊汽車(他最愛的話題)
陳時中眼淚的震撼教育:「部長哭那刻,我也哭了」
2月3日,張先生在病房看記者會直播時愣住了:「陳部長講到醫護壓力時突然哽咽…」他看著螢幕裡的白髮部長轉頭擦淚,自己眼淚也跟著掉:「原來有這麼多人為我們在拼命!」
他當晚寫下三百字感謝信,特別提到:
「王必勝執行長每天穿防護衣來看我,眼鏡起霧還摸牆走路…」
「護理師跟我說,她們照顧完我,回家要自己關小房間隔離,怕傳染給小孩…」
「我不勇敢誰幫你堅強?這句話是護理長對我說的,現在換我送給大家!」
三採陰背後的煎熬:棉棒插進腦門的14天
「每次採檢都是折磨。」張先生生動描述核酸檢測的痛苦:「那根棉棒從鼻孔進去,感覺直衝天靈蓋!醫師還開玩笑說『這角度能戳到靈魂』。」前兩次採檢間隔48小時是最難熬的:「就像期末考放榜前,數著秒等成績單。」
當第三次報告顯示「未檢出」時,護理站爆出歡呼聲。主治醫師卻嚴肅地按住他肩膀:「先別高興,我們要開專家會議。」原來指揮中心為求謹慎,特別針對他的案召集感染科大佬們辯論三小時,才終於放行。
出院告白:被隔離者的真心話
「老實說,負壓病房像高級監獄。」張先生笑著吐槽:
- 淋浴間排水孔每小時消毒
- 送餐得經過三道密封盒
- 連丟垃圾都要分「感染性廢棄物」
但他突然正色:「只要想到我多關一天,外面就少個無辜的人被傳染,什麼不方便都能忍!」這段話讓記者會現場靜默三秒,連向來冷靜的莊人祥發言人都紅了眼眶。
給台灣人的深情喊話:「我們的幸福不是偶然」
「在病房看國際新聞,真的覺得生在台灣是福氣。」張先生細數感動時刻:
- 藥師加班包口罩到凌晨
- 學校老師幫兒子送課本
- 里長默默放蔬菜在他家門口
他特別呼籲:「與其罵政府哪裡沒做好,不如想想:
- 你可以幫鄰居獨居老人買菜嗎?
- 看到居家檢疫垃圾包會幫忙噴酒精嗎?
- 能不能給藥局人員一個笑容?」
「抱怨少一點,台灣的防護網就牢固一點!」 他最後這句話,成為隔天各大媒體的頭版標題。
康復者的新人生課題:當「標籤」撕不掉之後
出院當天,張先生收到里長委婉簡訊:「要不要晚點再回來?有些住戶還是有點…」他爽快答應先去防疫旅館,卻發現更大的考驗在後面:
- 求職時公司聽到「確診康復者」立刻改口說缺已滿
- 兒子在學校被取綽號「病毒人」
- 岳母買菜被攤商「提醒」別靠近
「對抗病毒只要14天,對抗歧視可能要14個月。」他成立康復者社群互相打氣,還報名衛福部的防疫志工培訓:「被幫助過的人,最懂怎麼幫助人。」
後記:那道隔離線劃開的人性
張先生的故事掀起兩極討論。有網友肉搜他們全家照片,也有人在他老家貼「防疫英雄」春聯。對此他淡然回應:「罵我的人沒說錯,如果當初我更警覺,或許不會傳給太太…」
採訪尾聲,他忽然從背包掏出兩盒地瓜球:「幫我謝謝匿名護理師!現在換我請客了。」金黃酥脆的點心在記者會桌上冒著熱氣,彷彿提醒著:在病毒劃出的鴻溝上,永遠有溫暖在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