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醫護病症

PTSD警訊別輕忽!創傷後壓力症候群10大自我檢測,你的心需要療傷嗎?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車禍後聽到喇叭聲就全身僵直,或是經歷地震後每晚做惡夢驚醒?這些可能不只是暫時的驚嚇,而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在作祟!今天就帶你徹底搞懂這個藏在生活陰影中的心理傷口。

🧠 PTSD到底是什麼?創傷後的心靈骨折

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就像心靈經歷重大車禍後留下的隱形傷疤。當人碰到超出承受範圍的創傷事件,大腦的恐懼中樞會像當機一樣卡在「危險模式」,就算事件過了,身體還是處於備戰狀態。

哪些人容易中招?

  • 根據臨床觀察,台灣經歷過921地震的災民中,約有15%在災後半年仍出現明顯症狀
  • 醫護人員、消防員等第一線工作者風險高達普通人的3倍
  • 童年受虐者患病機率比一般人高出5成

真實案例:小美(化名)兩年前遭遇捷運隨機傷人事件,現在只要聽到腳步聲接近就冒冷汗,甚至不敢搭大眾運輸工具…

🔥 PTSD四大核心症狀,你中了幾個?

1. 記憶鬼打牆|不斷重播的恐怖片

  • 惡夢連連:睡覺時大腦像強制播放創傷畫面
  • 閃回現象:突然聞到類似氣味就全身僵直
  • 觸景傷情:經過事發地點就呼吸困難

2. 逃避成習慣|把自己關進保護罩

  • 拒絕社交:連家人關心都覺得壓力山大
  • 轉移話題:當朋友聊到相關事件立刻離席
  • 麻木疏離:對原本喜歡的事物失去興趣

3. 警戒全開|變成驚弓之鳥

  • 驚嚇反應:手機鈴聲也能嚇到摔杯子
  • 睡眠障礙:要抱著武器才能勉強入睡
  • 易怒指數爆表:對親人吼叫後又自責痛哭

4. 負面腦迴路|自我攻擊模式

  • 罪惡感纏身:「如果當時我…就不會…」
  • 認知扭曲:覺得全世界都很危險
  • 情感凍結:無法感受快樂或悲傷

📝 10題PTSD自我檢測量表|你的心需要掛號嗎?

拿出紙筆記錄答案,過去1個月你是否:

  1. 躺在床上翻來覆去超過1小時才能入睡?
    (解讀:身體持續處於警戒狀態)

  2. 莫名想哭或情緒低落頻率變高?
    (解讀:創傷引發的憂鬱前兆)

  3. 突然的聲響會讓你心跳破百?
    (解讀:神經系統過度敏感)

  4. 比以前更容易對家人發脾氣?
    (解讀:情緒調節功能受損)

  5. 繞遠路也不想經過事發地點?
    (解讀:典型的逃避行為)

  6. 情緒像坐雲霄飛車難以控制?
    (解讀:大腦前額葉功能失調)

  7. 肩膀僵硬到像扛著十公斤重擔?
    (解讀:壓力反應的生理表現)

  8. 開始找理由拒絕朋友邀約?
    (解讀:社交退縮的警訊)

  9. 重複夢見創傷場景而驚醒?
    (解讀:潛意識嘗試處理記憶)

  10. 反覆想著「要是當初…」的自責念頭?
    (解讀:創傷後常見認知扭曲)

結果判讀
✅ 超過5題「是」→ 建議尋求心理專業協助
✅ 超過8題「是」→ 請盡快安排心理諮商

🛡️ 五階段治療計畫|幫大腦重新開機

階段1:打造安全網(1-3週)

  • 支持圈建立:列出3位可隨時聯絡的「安心夥伴」
  • 環境調整:移除會觸發回憶的物品(如事故照片)
  • 穩定儀式:每天固定時間做腹式呼吸練習

階段2:記憶重組(1-2個月)

  • 認知重建:用「事實檢核表」破解自責念頭
  • 動眼減敏法:邊回憶創傷邊眼球運動,減輕痛苦感
  • 敘事治療:把經歷寫成故事並改寫結局

階段3:身體解凍(持續進行)

  • 生理回饋訓練:用儀器學習控制心跳速率
  • 震顫釋放法:透過身體顫抖釋放凍結能量
  • 瑜伽療法:特定體位法釋放肩頸壓力

階段4:重新連結(2-3個月)

  • 暴露療法:分級接觸觸發情境(從照片開始)
  • 社交復健:參加小團體支持活動
  • 意義重建:將創傷轉化為助人動力

階段5:防復發計畫(終身適用)

  • 早期警訊清單:建立個人復發徵兆檢查表
  • 急救包製作:收集能快速安撫自己的物品
  • 周年準備:提前規劃創傷事件周年的自我照顧

💡 日常自救守則|三個立即見效的安心技巧

1. 54321接地法(恐慌發作時用)

  • 找出5種看到的物品
  • 觸摸4種不同材質
  • 聆聽3種環境聲音
  • 嗅聞2種氣味
  • 感受1種身體觸感

2. 溫度衝擊法(解離時啟動)

  • 準備冷熱各一條毛巾
  • 交替敷在臉部與後頸
  • 每次30秒切換,重複3輪

3. 安全島冥想(睡前練習)

  1. 想像有個絕對安全的空間
  2. 添加防護罩、守護者等元素
  3. 存入愉快記憶當「心靈充電站」

🌈 復原路上必知的溫暖叮嚀

創傷復原不是直線上升的過程,而是像螺旋梯般有進有退。有位經歷火災的個案分享:「前三個月覺得自己好多了,周年時卻突然崩潰,這都是正常的。」重點是:

  • 允許退步:症狀反覆不等於失敗
  • 拒絕標籤:你不是「患者」而是「經歷創傷的勇者」
  • 小進步法則:把「今天沒做惡夢」當勝利

台大心理師陳品皓提醒:「PTSD最怕的就是『硬撐』,當你發現用原本的應對方式失效,就是該找專業的黃金時機。」目前健保給付的心理治療每年有48次額度,別讓權益睡著了!

最後記住:尋求幫助不是軟弱,而是給自己一個重新呼吸的機會。你的傷痛值得被溫柔承接,從今天開始,學習當自己最好的照顧者吧!

作者更多文章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