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常常這樣想:「早餐趕時間,隨便吃顆蛋應該夠營養了吧?」 或是工作太忙、想減肥,乾脆直接跳過早餐?如果你是這樣做,真的要小心了!特別是年紀慢慢上來,或是平常有在運動的朋友,這樣吃早餐,不只沒幫到你,還可能讓你的肌肉默默流失,越動反而越虛!
肌肉流失比你以為的快!40歲後每十年少8-10%
爬樓梯開始覺得吃力?不知不覺總是選擇搭電梯?別以為這只是變老的自然現象!日本專家藤田聰教授點出一個驚人事實:我們的肌肉量在20-30歲達到巔峰後,40歲開始每十年就會減少8-10%,70歲後流失速度更快,每十年少掉15%! 這不是只有不運動的人才會發生,就算是健康的一般人,也躲不掉這個自然趨勢。
台中醫院的衛教資料也提醒我們,對長輩來說,「肌少症」不只是肌肉變少那麼簡單,它還伴隨著力氣變差、身體功能出問題。這會讓行動變得不方便,上下樓梯很困難,生活品質大打折扣,更可怕的是,會大大增加失能甚至死亡的風險!
沒吃夠蛋白質就運動?小心越動肌肉越少!
很多人為了預防肌少症,開始培養跑步、健身的習慣,這當然是好事!但藤田聰教授提出一個超級重要的警告:「如果沒有吃夠蛋白質,運動不只沒效果,反而可能讓你掉更多肌肉!」 為什麼會這樣?
原來當我們運動時,身體會先燃燒醣類和脂肪當能量。如果這些能量不夠用,身體就會轉向分解你的肌肉來當燃料! 想想看,辛苦運動流汗,結果是在消耗珍貴的肌肉,這不是超冤枉嗎?藤田教授解釋,運動後如果沒有及時補充足夠的蛋白質,這種「激烈運動」反而成了讓肌肉變少的幫兇。
蛋白質有多重要?全身都靠它撐!
蛋白質對我們的身體來說,簡直就是超級建築材料!它不只構成肌肉,還是血管、皮膚、荷爾蒙、酵素等等全身組織的主要成分,佔了我們體重的30-40%! 尤其是肌肉,扣掉水分,肌肉裡面有高達80%是蛋白質! 想要留住肌肉、對抗流失,認真檢視自己每天吃的蛋白質夠不夠,絕對是關鍵第一步。
一天該吃多少蛋白質?台灣營養攝取建議看這裡
到底要吃多少才夠?藤田聰教授給了一個基本方向:對於主要在辦公室工作、平常做點輕度運動的人來說,每天每公斤體重需要約0.9公克的蛋白質。 舉個例子,一個60公斤的人,一天至少要吃54公克的蛋白質。
不過我們台灣的「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第八版建議更明確:
- 一般成人: 每公斤體重需要 1.1公克 蛋白質。
- 70歲以上長者: 每公斤體重需要 1.2公克 蛋白質。
這代表什麼?如果你是一位65公斤的壯年上班族,你一天需要大約 71.5公克 (65 x 1.1) 的蛋白質。如果是65公斤的70歲爺爺奶奶,一天則需要 78公克 (65 x 1.2) 的蛋白質才足夠!
跳過早餐超傷肌!研究證實:早餐蛋白質不足,衰弱風險大增
補充蛋白質的祕訣,絕對不是「把一天的量集中在一餐狂吃」!藤田聰教授強調:「不跳過早餐,而且早、中、晚三餐都要均衡攝取足夠蛋白質,才是讓肌肉有效合成的關鍵!」
為什麼早餐這麼重要?有研究可以證明:
- 年輕人也受影響: 一篇登在《營養學研究》期刊、針對平均21歲年輕人的研究發現,三餐都有吃到基本蛋白質的人,肌肉量明顯比較高;那些習慣跳過早餐的人,肌肉量反而會下降!
- 長輩風險更高: 另一篇《營養學期刊》研究,專門看75歲以上長者的蛋白質攝取。結果發現:「早餐蛋白質吃太少」的人,得到「衰弱症」的風險顯著提高! 什麼是衰弱症?簡單說就是身體功能、認知能力都變差,需要別人照顧的風險大大增加。
早上是肌肉分解模式!一餐20g蛋白質是關鍵開關
你可能會想:「我早餐有吃蛋跟優格啊,這樣蛋白質還不夠嗎?」藤田聰教授直接點破迷思:像「吐司配咖啡加一顆蛋」或「白飯配味噌湯加納豆」這種常見的台式、日式早餐,蛋白質含量大概只有10-12公克左右,根本不夠!
北醫營養室主任蘇秀悅也說過:「一顆雞蛋的蛋白質大約只有7公克。」 光靠一顆蛋當早餐主力?差得遠了!
那到底要吃多少才夠?藤田教授提出一個明確的數字:「想要有效率地合成肌肉,一餐至少需要吃到20公克的蛋白質!」 這樣算起來,傳統早餐還差了將近10公克呢!
為什麼要特別強調「20公克」?藤田教授解釋,我們的肌肉一整天都在「合成」和「分解」兩種模式之間切換。如果蛋白質吃得不夠,血液中的胺基酸濃度拉不起來,就沒辦法啟動肌肉合成的開關,反而可能啟動分解模式!
尤其經過一整晚沒吃東西(從晚餐後到隔天早餐前),身體其實是處在「肌肉分解模式」! 可以說,早上是我們一整天中,肌肉分解持續最久的時段。 所以早餐有意識地吃夠蛋白質(達到20公克),就像按下一個開關,把身體從「分解模式」切換回「合成模式」,絕對超級重要!
20克蛋白質怎麼抓?手掌就是你的量尺!
看到「20公克」可能有點抽象,怎麼知道吃多少才有20公克?藤田聰教授教大家一個超簡單的「手掌判斷法」:
- 肉類和魚類: 它們的蛋白質含量大約佔總重量的 20%。
- 份量對照: 一塊跟你 「手掌大小」(不含手指)差不多大、厚度也適中 的肉或魚,重量大約是100公克。
- 結論: 這樣一塊肉或魚,就含有大約 20公克 的蛋白質!用你的手掌比一比,份量就很好抓啦!
11種必知高蛋白食物清單!不只肉類,植物蛋白也很棒
當然,蛋白質來源不是只有肉和魚!這裡整理一份台灣常見、容易取得的高蛋白食物清單,包含動物性和植物性來源,並附上每100公克(或標準份量)的蛋白質含量,讓你好搭配:
- 傳統豆腐: 12.9g (紮實好吃,煎煮炒滷都適合)
- 黑豆: 37g (超高蛋白!煮湯、打豆漿、當零嘴都讚)
- 黃豆: 35.6g (豆漿、豆腐的原料,營養密度高)
- 毛豆仁: 14.6g (超便利的優質蛋白點心,冷凍庫常備)
- 雞胸肉: 約22-24g (健身族最愛,低脂高蛋白,手掌大小約20g蛋白質)
- 鮭魚: 約20-22g (富含Omega-3的好脂肪,同樣手掌大小約20g蛋白質)
- 無糖豆奶 (250ml): 9g (選擇無糖的,一盒輕鬆補充)
- 全脂牛奶 (250ml): 7.8g (鈣質豐富,搭配早餐很方便)
- 雞蛋 (1顆大的): 約7g (別只吃一顆!兩顆蛋就有14g)
- 希臘式優格 (100g): 約10g (質地濃稠,蛋白質比一般優格高很多)
- 嫩豆腐: 4.9g (雖然蛋白質較傳統豆腐低,但份量多吃也能達標)
植物性蛋白質 V.S. 動物性蛋白質,哪個好?
很多人可能聽過「吃植物蛋白比較健康」的說法。藤田聰教授認為,其實兩者各有優點,最好的策略是「搭配著吃」!
- 動物性蛋白質(肉、魚、蛋、奶): 最大優勢是含有完整且均衡的「必需胺基酸」,特別是「白胺酸」(Leucine) 的含量很高,這種胺基酸對啟動肌肉合成特別關鍵!
- 植物性蛋白質(豆、豆製品、堅果): 優點是脂肪通常比較少,而且富含像「精胺酸」(Arginine) 這類能幫助脂肪燃燒的胺基酸。纖維質也比較豐富。
所以不用糾結非得選哪一種,聰明組合兩類食物,才能獲得最全面的營養好處! 例如早餐可以吃「全麥吐司夾蛋 + 一杯無糖豆漿」,或是「毛豆炒豆干丁 + 一小塊魚肉」。
早餐這樣吃,輕鬆達標20克蛋白質!
不要再只吃一顆蛋配咖啡了!提供幾個符合台灣口味、容易準備,又能輕鬆達到 20公克蛋白質 的早餐組合範例:
-
超飽足傳統版:
- 掌心大滷雞腿 (約20g蛋白質)
- 半碗飯
- 燙青菜一小碟
- 味噌豆腐湯 (含2-3塊傳統豆腐,約5-8g蛋白質) → 總蛋白質約 25-28g
-
快速便利現代版:
- 2顆水煮蛋 (約14g蛋白質)
- 1杯 (約250ml) 無糖高纖豆漿 (約9g蛋白質)
- 一小把堅果 (約3-4g蛋白質) → 總蛋白質約 26-27g
-
清爽活力素食版:
- 毛豆豆漿 (無糖豆漿+1/3杯熟毛豆仁打成汁,約14g蛋白質)
- 2片全麥吐司夾1大片傳統豆腐排 (煎過,約10g蛋白質)
- 一小份水果 → 總蛋白質約 24g
-
超商也能搞定版:
- 即食雞胸肉1包 (通常有20-25g蛋白質)
- 無糖優格1杯 (選希臘式更佳,約10-15g蛋白質)
- 香蕉1根 → 總蛋白質約 30-40g (超標了,可分給午餐或減量)
重點總整理:吃對蛋白質,保住珍貴肌肉!
- 早餐絕對不能省,更不能只吃一顆蛋! 蛋白質至少要吃到20公克。
- 三餐都要均勻攝取足夠蛋白質,不要集中在一餐狂吃。
- 運動前後要特別注意蛋白質補充,沒吃夠就運動,反而會消耗肌肉。
- 年紀越大,需要的蛋白質越多! 70歲以上長者每公斤體重要吃到1.2公克。
- 善用「手掌大小」判斷肉魚份量,一塊約100公克,提供約20克蛋白質。
- 動物性與植物性蛋白質搭配吃,營養更全面,效果更好。
- 肌肉流失是持續的過程,從40歲就開始加速,及早重視飲食才能有效預防肌少症和衰弱風險。
肌肉是維持我們活力、行動力,甚至代謝力的寶貴資產!別再輕忽早餐的威力,更別再以為一顆蛋就足夠。從明天早餐開始,有意識地吃足蛋白質,搭配規律運動,才能真正留住肌肉、保持健康好體力,享受自主自在的生活!快把這篇分享給身邊那些早餐總是隨便吃,或是有在運動卻覺得效果不好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