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體育鍛鍊

失能突襲!中風骨折肺炎後還能走路的關鍵竟是…

失能是怎麼找上門的?真相跟你想的不一樣!

早上帶女兒去公園散步,看到幾位移工朋友推著坐輪椅的阿公阿嬤出來曬太陽,那個畫面讓我心裡揪了一下。這讓我想起在醫院工作時,照顧過好多位原本好端端,卻突然被「失能」襲擊的病人。那種從此被綁在輪椅或床上的無力感,不只當事人痛苦,整個家庭的生活也完全被打亂。

很多人以為失能嘛,就是人老了,骨頭酥了、肌肉沒力了,像溜滑梯一樣慢慢往下滑,滑到某個程度,自然就走不動、沒辦法自己上廁所、爬不了樓梯了。 這種想法不能說完全錯,但根據我這麼多年在第一線看到的狀況,這種「溫水煮青蛙」式的退化,其實比例沒那麼高!

更多時候,失能根本就是一場措手不及的「突襲戰」! 它可能在你最沒防備的時候,狠狠給你一擊,讓你的人生瞬間翻轉。

真實案例血淚教訓:失能常是「突然」發生的!

案例1:市場裡那一滑,阿姨再也爬不上自家樓梯

65歲的林阿姨,身體硬朗得很,天天去傳統市場買菜,手腳俐落得很。誰能想到,就在濕滑的市場地板上,她一個不小心滑倒了!這一摔可不得了,脊椎壓迫性骨折!雖然手術很成功,把骨頭固定好了,但問題出在術後得躺著休養好一陣子。躺著躺著,肌肉像被偷走一樣,流失的速度快得嚇人。等到可以下床了,背是沒那麼痛了,但雙腿卻軟綿綿像麵條,連站穩都吃力,更別說要爬那通往二樓家門的樓梯了。 從此,她熟悉的二樓房間、客廳,變得遙不可及。阿姨常紅著眼眶說:「早知道… 我寧願痛一點早點起來動…」

案例2:顧家好爸爸,下班路上倒下後的世界變了調

55歲的陳大哥,是街坊鄰居公認的拚命三郎,為了讓老婆小孩過好日子,工作起來沒日沒夜。他總覺得自己還年輕,累一點撐得住。那天,他拖著疲憊的身體下班,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一陣天旋地轉,人就暈倒在路邊。送到醫院緊急開刀,診斷是出血性腦中風,顱內的出血塊雖然被清除了,命是救回來了,但半邊身體卻不聽使喚了。原本是家裡的支柱,現在連自己從床上坐起來都困難重重,更別提「走路」這個再簡單不過的動作了。看著他努力復健時額頭爆出的青筋和挫敗的眼神,真的讓人很心疼。如果早點注意到血壓、早點…

案例3:一場肺炎,帶走阿公散步公園的小確幸

72歲的李阿公,有長期的糖尿病,雖然要控制飲食、吃藥,但身體還算維持得可以,每天最開心的就是慢慢走到社區公園,跟老夥伴下棋、聊天。沒想到,一次嚴重的肺炎來襲,讓他必須住院打抗生素,而且一住就是兩週。這兩週,大部分時間都躺在床上。出院回到家,家人心涼了半截:阿公的雙腳虛弱到連自己從床上移位到旁邊的輪椅都做不到,需要兩三個人又抱又抬。那個能走去公園散步的阿公,好像被那場肺炎一起帶走了。阿公常望著窗外公園的方向嘆氣,那眼神,看了就難過。

💪運動不是萬能,但沒運動「萬萬不能」!它怎麼當失能的剋星?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想:「啊這些都是意外或生病啊,跟運不運動有關係嗎?」關係可大了! 運動就像幫身體築起一道堅固的城牆,就算敵人(意外、疾病)來襲,有這道牆擋著,傷害也能減到最輕,甚至可能把敵人擋在門外!

第一道防線:從源頭就擋住失能的子彈!

  • 林阿姨的「如果」: 如果林阿姨有長期做運動,特別是訓練平衡感的運動(像是太極拳、單腳站立),她身體的穩定度會好很多,在濕滑的地面上可能就不容易滑倒!就算真的不幸滑倒,規律的負重運動(像快走、深蹲)能讓骨質更緻密,像穿了天然的防摔衣,骨頭比較「勇」,可能就不會摔到脊椎骨折那麼嚴重!骨頭夠強,這第一關就守住了。
  • 陳大哥的「如果」: 如果陳大哥有養成運動習慣,規律的有氧運動(快走、游泳、騎腳踏車)是控制血壓的超級幫手! 運動能讓血管更有彈性,心臟更有力。血壓控制得穩穩當當,血管就不容易像吹過頭的氣球一樣「啪」一聲破掉,那致命的出血性中風,很可能就不會找上他!運動就是最好的降血壓藥之一(當然醫生開的藥也要乖乖吃)。
  • 李阿公的「如果」: 如果李阿公在得糖尿病前或初期就開始運動,運動能大大提升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是預防和對抗第二型糖尿病的超級武器!就算真的得了糖尿病,持續運動的人,血糖通常控制得比較好,身體的免疫力也比較強。同樣遇到肺炎病毒,有運動習慣的身體抵抗力強,可能根本不需要住院,在診所拿個口服藥回家休息就好了!避免了住院臥床這個「肌肉流失加速器」。

第二道防線:就算生病受傷,有運動底子復原快、後遺少!

運動打造的身體儲備(肌力、體能、心肺功能),在生病或受傷時,就是你的救命老本! 這本錢夠厚,你就能撐得更久、恢復得更快!

  • 林阿姨的「真實逆轉勝」: 我遇過另一位也有脊椎壓迫性骨折的阿姨,不一樣的是,她是運動愛好者,固定上健身房做肌力訓練。手術後,在醫生許可下,她非常積極地配合復健。因為她原本的「肌肉銀行」存款夠多! 雖然手術後肌肉也會掉,但底子夠厚,流失一些還有足夠本錢支撐身體。結果是什麼?她術後不到一週,就開始在病房走廊練習走路,沒幾天就丟掉拐杖,自己慢慢走來走去了! 雖然還是要小心,但那種恢復的速度和程度,讓醫護人員都印象深刻。這就是「運動存款」的力量!
  • 陳大哥的「另一種可能」: 試想一下,如果陳大哥在中風前有持續做運動,特別是強化全身肌肉的阻力訓練。即使不幸中風了,半邊手腳不靈活,但他健康那邊的手腳非常有力氣,全身的核心肌群也夠穩。這樣,在復健時,他就能更快地學習用健側帶動患側,配合足踝支架和助行器,他是有很高機會重新學會「走路」的,也許走得不快、不遠,但能自己走,生活自主性就天差地別了!肌力就是復健的本錢。
  • 李阿公的「活力示範」(非鼓勵外出!): 同樣是肺炎住院的阿公,如果平時有運動習慣(就算只是每天散步半小時),他的體能狀況會好很多。住院期間,他精神體力比較好,能夠(也比較有意願)早點下床,推著點滴架在病房或走廊走動。到了住院後期,不用一直打點滴時,他甚至可能覺得躺不住(當然,不請假跑出醫院吃飯絕對是錯誤示範!請勿模仿!)。關鍵在於,因為他能動、肯動,雙腿肌肉的流失程度就大幅減輕了。 出院後要重新恢復行走能力,難度就低很多。住院期間能動,真的差很多!

台灣超高齡ing!現在就「存肌肉」才是聰明活到老

台灣正在快速變老,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與其等到失能突然降臨,全家手忙腳亂、痛苦不堪,不如現在就「超前部署」!

「運動」絕對是預防失能、守住行動自由的最強武器!

  • 不是要你當健美選手: 不用一開始就追求跑馬拉松或舉很重的槓鈴。
  • 重點是「規律」和「適合自己」:
    • 有氧運動不可少:快走、慢跑、游泳、騎腳踏車,選你喜歡的,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會喘、會流汗,但還能講話的程度)。
    • 肌力訓練是關鍵:深蹲(從扶著椅子開始)、臀橋、靠牆伏地挺身、彈力帶訓練,每週至少2次,訓練全身主要肌群。這是在「存肌肉老本」!
    • 平衡訓練防跌倒:太極拳、單腳站立(扶著穩固的東西)、腳跟接腳尖直線走。每天花幾分鐘練平衡,能救命!
  • 任何年紀開始都有效: 不要覺得「我老了來不及了」!研究證明,即使是90歲的人,進行適當的肌力訓練,肌肉力量和功能都能明顯改善! 重點是開始行動,並持之以恆。

別讓「早知道」變成遺憾!動起來就對了!

看到林阿姨再也爬不上的樓梯、陳大哥渴望行走的眼神、李阿公望著公園的嘆息,這些畫面都在提醒我們:失能常常不是慢慢來,而是突襲戰!

運動,就是我們最強的防禦工事,最可靠的「健康存摺」。 它可能在無形中幫你擋掉一次跌倒、一次中風、一場大病。就算真的遇到了,豐厚的「運動存款」也能讓你更快從谷底爬起來,把失能的影響降到最低,守住你最珍貴的「行動自由」和「生活尊嚴」。

台灣要成為真正友善的高齡社會,不能只靠長照服務去接住已經失能的人,更重要的是全民一起建立「預防失能」的觀念和行動! 從自己開始動起來,也鼓勵身邊的長輩、父母、朋友一起動。把這篇文章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預防失能,運動不是選項,而是必要!現在就開始,為自己儲備一個「走得動」的未來吧! 別等到被輪椅困住了,才後悔當初為什麼沒多動一點。

作者更多文章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