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揭10大危險因子:1公分息肉快開刀
還記得1984年洛杉磯奧運場上,那個用快腿為中華隊拚回銅牌的身影嗎?當年人稱「台灣快腿」的棒球國手李志俊,10月19日凌晨因膽囊癌病逝,享壽64歲。消息傳回棒球圈,老戰友們不敢置信:「當年他滑壘的姿勢,我到現在還記得很清楚…」現任中職秘書長楊清瓏受訪時,語帶哽咽地說。
鬼才選手的奧運傳奇 快腿成奪分利器
李志俊當年在總教練吳祥木眼中是個「鬼才選手」,憑著驚人腳程成為中華隊秘密武器。最經典一役就是銅牌戰對上南韓,他像支紅色火箭衝過壘包,為台灣跑回關鍵第一分!隊友回憶:「那時候全場歡呼聲大到屋頂都要掀了,他跑壘的英姿真的帥到不行。」
退役後李志俊轉往日本發展,後來回台深耕基層棒球。誰都沒想到,這個在球場上疾如風的身影,會被沉默的「膽囊癌」擊倒。其實不只運動員,知名作家趙寧同樣因膽囊癌在66歲離世。這種癌症到底多可怕?為什麼連身體底子好的運動員都難逃魔爪?
沉默殺手就在右上腹 發現多已晚期
膽囊藏在肝臟右葉下方,形狀像顆小梨子。肝膽腸胃科醫師廖健仲打了個比方:「它就像身體裡的『油水分離槽』,專門濃縮肝臟製造的膽汁。」正因位置隱密,膽囊癌早期幾乎沒症狀,等出現上腹痛、噁心嘔吐、體重暴跌時,往往癌細胞已擴散。
外科醫師白映俞點出關鍵困境:「你摸不到它、抽血也難篩檢,連超音波都可能被腸氣擋住。」更驚人的是數據:第1期患者術後5年存活率約50%,若拖到第4期才治療,存活率暴跌到2-4%!等於100個人只有不到4個能活過5年…
十大危險因子自查表 中三項就要警覺
膽囊癌雖不在台灣十大癌症榜單,但在衛福部109年死因統計中,女性癌症死因排第13位、男性第15位。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整理出「十大危險因子」:
| 危險因子類型 | 具體項目 | 
|---|---|
| 不可控制 | • 女性(發病率是男性2倍) | 
| • 65歲以上長者 • 先天性膽道囊腫 • 原發性膽道硬化症(膽管莫名發炎變硬) | |
| 可控制 | • 肥胖(BMI>30風險增2倍) | 
| • 長期接觸戴奧辛、重金屬 • 膽囊腺瘤 • 膽囊鈣化(磁磚樣膽囊) • 慢性沙門氏菌/幽門桿菌感染 • 膽結石>3公分(風險暴增10倍!) | 
「最要命的是很多人把膽囊痛當胃痛!」白映俞醫師強調,如果右肋骨下方悶痛,吃胃藥沒改善,尤其合併茶色尿、眼白泛黃,快掛肝膽腸胃科!
保膽防癌三行動 醫:超過1公分就切掉
雖然膽囊癌難早期發現,但醫師們都認同「預防性切除」是終極手段:
行動一:高風險族定期追蹤
「有膽結石的人,每年做腹部超音波。」廖健仲醫師提醒,若發現膽囊壁增厚、息肉超過1公分,別猶豫快開刀。他分享臨床案例:「上周才幫58歲阿姨切膽囊,她息肉1.3公分,病理報告已發現癌前病變!」
行動二:控制膽固醇
膽結石多半是膽固醇結晶堆積。營養師建議:
- 少吃內臟、蟹黃、蝦卵
- 炸物每週不超過2次
- 雞蛋每天限1顆(有結石者吃蛋白就好)
行動三:沒膽囊也能活得好
「很多人怕切除後消化不良,其實身體三個月就適應。」肝病基金會衛教強調,術後把握「低油、高纖、少量多餐」原則,早餐改吃地瓜粥取代燒餅油條,午晚餐用清蒸魚替代炸排骨,照樣能大啖美食。
快腿精神永存 醫籲高危族別輕忽警訊
回顧李志俊當年的奧運英姿,他總在跑壘時奮力撲向壘包,彷彿預告著對抗病魔的決心。膽囊癌雖然凶險,但醫師呼籲:「肥胖、膽結石、息肉族群,現在開始控制體重、定期檢查,絕對來得及!」
令人唏噓的是,李志俊退休後仍維持精瘦體型,最終卻因膽囊癌離世。這也提醒我們:有些風險藏在身體深處,更需要主動出擊。別讓沉默的膽囊癌,成為人生九局下的突然襲殺。
膽囊保健QA懶人包
Q:膽囊息肉0.9公分要開刀嗎?
A:醫界共識是「1公分以上建議切除」。但若超音波顯示血流豐富、基底寬,或合併膽結石,即使0.8公分也該評估手術。
Q:切除膽囊後會拉肚子?
A:初期可能有脂肪便,建議:
- 一餐脂肪量控制在10克內(約3茶匙油)
- 避開堅果、肥肉
- 餐後喝杯薄荷茶助消化 通常2-3個月後排便會趨穩。
Q:哪些食物最傷膽囊?
A:地雷食物排行榜:
- 油煎荷包蛋(半熟蛋黃膽固醇高)
- 起司火鍋(高脂+高鈣易結石)
- 麻油腰花(內臟膽固醇爆表)
- 冰淇淋(高脂遇冷更易凝固)
Q:膽結石可以靠喝蘋果汁排出?
A:網路偏方恐引發膽管炎!醫師警告:「結石從膽囊掉出可能卡在膽管,導致黃疸、敗血症。」小結石應追蹤,大結石需治療,別亂試偏方。
若你符合「65歲以上、女性、BMI超標」任一條件,明年健檢記得跟醫生說:「幫我看看膽囊!」或許這聲提醒,就能為你多搶回好幾年的生命賽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