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力恐被無聲偷走
「阿伯啊,你的眼壓明明很正常,怎麼會是青光眼?」
「小姐,我眼壓每次量都超高,是不是馬上要失明了?」
在眼科門診裡,每天都有患者對眼壓和青光眼的關係充滿困惑。其實啊,很多人都不知道,眼壓正常照樣可能得青光眼!這種特殊類型叫做「正常眼壓性青光眼」,偏偏它還是台灣人視力殺手的前幾名!
一、眼壓正常≠安全過關!破解青光眼最大迷思
先講個重要觀念:眼壓高不一定是青光眼,青光眼也不一定會眼壓高!就像血壓正常的人也可能中風一樣。健康檢查時眼壓是重要指標沒錯,但光看這個數字根本不夠!
什麼是「正常眼壓性青光眼」?
- 眼壓測量值完全在標準範圍內(通常<21mmHg)
- 視神經卻出現典型青光眼損傷
- 周邊視野默默缺損(等發現時常已缺一大塊)
更驚人的是,這種「隱形小偷」在台灣的盛行率超高!根據最新統計:
✅ 佔所有隅角開放性青光眼的30-50%
✅ 全台約有19萬患者
✅ 等於每100人就有近1人中招!
二、7大高風險群注意!你中了幾項?
為什麼眼壓正常視神經還會壞死?關鍵在於「視神經血液灌流不足」!醫師臨床發現,這些族群最容易受害:
風險族群 | 致命原因 |
---|---|
年過60長輩 | 血管老化就像水管生鏽,血流供應大打折扣 |
血壓過低的人 | 注意!不是高血壓,血壓太低反而讓血液衝不上眼球 |
心血管疾病患者 | 心臟無力泵血,眼睛最先遭殃 |
長期偏頭痛族群 | 血管收縮異常的警訊,連累眼部微血管 |
高血脂病友 | 血油濃稠流不動,視神經缺氧餓死 |
高度近視者 | 600度以上風險激增,視神經結構天生脆弱 |
血管收縮症候群 | 手腳冰冷族群要小心,末梢循環差連帶影響眼睛 |
特別提醒更年期後的女性:荷爾蒙變化讓血管失去彈性,門診中阿嬤級患者特別多!
三、和高眼壓型青光眼哪裡不一樣?
很多人以為青光眼治療就是拼命降眼壓,但正常眼壓型完全不同:
graph LR
A[高眼壓性青光眼] -->|立即行動| B(積極用藥/手術降壓)
C[正常眼壓性青光眼] -->|個別評估| D(追蹤觀察 or 雙管齊下治療)
關鍵差異點:
- 治療急迫性:高眼壓型像火燒厝要馬上撲滅;正常眼壓型像慢性病,有些患者追蹤十年都沒惡化
- 惡化速度:有人三個月視野就缺角,有人五年變化不大
- 治療目標:不是只降眼壓,更要提升血流!
哪些人確診後需積極治療?
- 年紀超過65歲(惡化速度較快)
- 視神經已發現出血點(組織正在壞死中)
- 追蹤期間視野持續惡化(每半年檢查一次)
- 合併嚴重偏頭痛或心血管疾病
- 女性患者(尤其停經後變化劇烈)
四、保眼雙重策略:降壓+增血流
治療絕對不是點藥水就好!醫師最常叮囑患者的黃金守則:
🩺 醫療處置
- 降眼壓藥物:即使眼壓正常,再降15%能減緩惡化
- 雷射治療:疏通眼部排水通道
- 促進血液循環藥:銀杏萃取物、血栓溶解劑
🍎 生活護眼行動(超重要!)
- 血壓控制:低血壓者適度攝取鹽分,高血壓者嚴格控壓
- 溫差殺手:冬天洗澡先放熱水讓浴室升溫,避免血管劇烈收縮
- 居家運動:每天快走30分鐘,促進全身循環
- 飲食重點:多吃深綠色蔬菜(菠菜、地瓜葉)補充葉黃素
- 三高管理:血脂血糖控制好,血管才通暢
- 拒絕菸酒:尼古丁讓血管痙攣,酒精加速神經退化
真實案例:一位58歲阿姨血壓只有90/60mmHg,長期手腳冰冷,眼壓始終正常。某天發現走路常踢到傢俱,檢查才知周邊視野缺損像「被狗啃過」,緊急用藥+每天快走才穩住病情。
五、為什麼定期檢查不能拖?
青光眼最恐怖的就是視神經死掉不會再生!等到看東西有黑影才就醫,通常已失去20%以上視野。WHO統計顯示,青光眼已躍升成人失明第二大原因,僅次於糖尿病眼病變!
檢查頻率建議:
族群 | 檢查間隔 |
---|---|
一般民眾 | 2年1次完整檢查 |
高度近視/三高患者 | 每年1次 |
確診青光眼 | 每3-6個月追蹤 |
7大高風險群 | 每年1次+視野檢查 |
特別提醒:健檢的眼壓篩檢根本不夠!一定要做:
- 眼底鏡檢查(看視神經杯盤比)
- 視野分析(抓周邊缺損)
- 角膜厚度測量(影響眼壓判讀)
六、護眼QA快問快答
Q:眼壓正常就完全不用擔心青光眼?
A:錯!就像上面說的,全台近19萬人眼壓正常卻中招,高風險群更要警惕。
Q:點散瞳檢查會不會傷眼睛?
A:短暫畏光是正常的!這種檢查能讓醫師看清視神經,絕對利大於弊。
Q:吃銀杏補品真的有用嗎?
A:醫學證實能改善微循環,但需醫師評估。市售劑量不足,且與抗凝血藥會衝突!
Q:眼壓突然升高怎麼辦?
A:立刻就醫!伴隨頭痛、視力霧濛可能是急性發作,24小時內可能失明。
最後提醒大家:青光眼是沉默的視力小偷,尤其是正常眼壓型更難察覺。別以為看得清楚就沒事,等到視野缺角往往已晚期。家裡有長輩或高風險族群的,快把這篇轉給他看,揪團去做眼睛檢查最實際啦!
本文諮詢:眼科權威 鐘珮禎醫師
更新日期:2025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