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醫護病症

猴痘15例創新高!5月疫情關鍵期,握手、旅館會傳染?疾管署親解迷思

最新疫情警報:疾管署4/18公布單周新增15例猴痘確診,創下台灣疫情以來最高紀錄!其中高達13例是本土案例,全台累積病例已突破31例

一、疫情爆炸原因曝光!清明連假成關鍵破口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直接點破,這波疫情升溫跟清明連假脫不了關係。連假期間大家趴趴走,社交活動變超頻繁,尤其是「特定社交場所」的互動增加。猴痘病毒潛伏期最長可以到21天,等於現在爆出來的案例,很可能就是連假時中招的!

關鍵時間軸

  • 🚨 4月底到5月初:疫情高峰關鍵觀察期
  • 📍 北部風險最高:目前多數案例集中在雙北地區
  • ⚠️ 社區感染風險提升:但尚未發現「非親密接觸」傳染案例

二、旅館床單、握手真會傳染?疾管署親自破解迷思

最近網路瘋傳「住旅館可能透過床單感染」、「握手就會中猴痘」,搞得人心惶惶。疾管署慢性傳染病組副組長詹珮君直接給出明確答案:

🛌 旅館床單迷思

“目前完全沒有病例是因為住飯店接觸床單而感染!” 雖然醫師建議自備毛巾被單更安心,但疾管署強調:只要皮膚沒傷口,接觸環境表面的風險極低

🤝 握手傳染迷思

“單純握手不會傳染!” 羅一鈞副署長解釋,病毒要透過長時間皮膚直接接觸,或是接觸到患者破損皮膚的分泌物才會感染。捷運上短暫接觸完全不用擔心!

三、真實傳染途徑大公開!這3種行為最危險

疾管署公布最新調查結果,本土傳染途徑超明確

  1. 🔥【三溫暖等密閉場所】佔比最高

    • 高溫潮濕環境+皮膚直接接觸=病毒傳播溫床
  2. 👥【特定交友圈親密接觸】

    • 多數案例透過「不特定對象的親密行為」傳播
  3. 💏【高風險性行為】

    • 體液交換、長時間皮膚摩擦是主要感染途徑

台大兒童醫院黃立民醫師補充:「最近確診者明顯增加,代表社區風險正在上升,但一般日常生活不用過度恐慌。」

四、自保實戰6招!醫師親授防猴痘密技

🛡️ 基礎防護篇

防護措施 具體做法
酒精隨身帶 長庚大學施信如教授強調:「隨時用酒精洗手,能直接破壞病毒結構」
口罩升級術 搭長途火車或人擠人場所,建議戴醫療口罩(捷運短程可不戴)
管好你的手 黃高彬醫師警告:「別亂摸扶手又揉眼睛!尤其帶小孩出門要盯緊」

🧳 外出過夜必看

  1. 🏨 旅館挑選訣竅

    • 優先選「有環保標章」或公布消毒程序的旅店
    • 進房先檢查床單是否有汙漬或毛髮
  2. 🧺 自備安心包

    • 準備「專用接觸袋」裝:拋棄式床單、抗菌毛巾、個人盥洗用品
    • 重點防護區域:枕頭套、身體直接接觸的椅墊

五、疫苗登記即刻啟動!符合資格別猶豫

第二階段猴痘疫苗已經在4/10開放登記!疾管署喊話:“現在打疫苗正是時候”,趕在5月疫情高峰前提升保護力。

📌 接種資格自我檢測

只要符合以下任一條件,快去[猴痘疫苗接種意願登記平台]預約:

  • 近6個月有「高風險性行為」(如多重性伴侶、匿名性行為)
  • 性病患者或性工作者
  • 三溫暖常客或常出入社交場所者

接種現場直擊

  • 需簽署同意書並接受衛教諮詢
  • 採「皮下注射」方式施打
  • 接種後觀察15分鐘方可離開

六、健身族必看!重訓、格鬥到底安不安全?

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副秘書長林杏青特別喊話運動族群:

「健身房器材不會傳染!」

理由很科學:

  1. 病毒需要長時間親密接觸才能傳染
  2. 器械表面的汗水病毒量極低
  3. 即便練柔道、角力有皮膚摩擦,現有案例皆未在此類場合感染

安心運動守則

✅ 運動前後用酒精消毒器材 ✅ 自備鋪巾避免直接接觸設備 ✅ 傷口貼好防水敷料再訓練 ❌ 別在更衣室赤腳走動

七、症狀辨識圖鑑|早發現早治療

猴痘初期症狀超像感冒!13例本土案例共通症狀:

🔥 發燒+畏寒 → 最早出現(約1-3天) 🌋 淋巴結腫大 → 頸部、腋下最明顯 💧 皮膚疹變化 → 依序出現:斑疹→丘疹→水泡→膿疱→結痂

黃金就醫時機

出現「水泡+淋巴腫」組合就要警覺!尤其當水泡集中在:

  • 臉部與手掌
  • 生殖器周圍
  • 口腔黏膜

八、家用消毒攻略|環境安心這樣做

疾管署公布猴痘病毒弱點

☠️ 怕乾燥:在乾燥環境下存活不超過24小時 🧴 怕酒精:70%酒精接觸1分鐘就失效 🧼 怕清潔劑:肥皂水可直接破壞病毒結構

重點消毒區域

  1. 手機螢幕:每天用酒精棉片擦拭2次
  2. 門把開關:外出回家先消毒
  3. 馬桶坐墊:如廁前噴灑酒精
  4. 床單被套:每週用60℃熱水+洗衣精清洗

最後叮嚀:雖然猴痘疫情升溫,但疾管署再三強調:“這不是第二個COVID-19!” 只要避開高風險場域、做好個人防護,一般民眾感染機率極低。5月前是關鍵觀察期,大家保持警覺但不必恐慌,把疫苗留給真正高風險的族群才是防疫王道!

作者更多文章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