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醫護病症

媽媽手不是媽媽專利?復健科醫師教你5招自救!手腕痛到卡住有解

重點搶先看

  1. 手腕靠拇指側莫名腫痛? 你可能得了「狹窄性肌腱滑膜囊炎」
  2. 抱小孩、滑手機都會中招 3大高風險族群公開
  3. 復健科醫師動畫教學 5招居家伸展操緩解疼痛
  4. 護具怎麼選最有效? 關鍵在「這個」關節角度

一、媽媽手真相大揭秘:別被名字騙了!

「醫生啊,我又沒生小孩,為什麼會得媽媽手?」在復健科門診,這問題我天天被問!「媽媽手」根本是世紀大誤會,它的正式名稱是「狹窄性肌腱滑膜囊炎」(stenosing tenosynovitis),簡單說就是大拇指根部兩條肌腱發炎腫脹,在腱鞘裡卡住動彈不得。

🚨 高危險群不只媽媽!這3種人最容易被盯上

  1. 3C重度使用者:單手滑手機、瘋狂回訊息,拇指過勞指數爆表
  2. 重複性工作者:銀行員、生產線員工、肉販(切肉動作超傷)
  3. 新手爸媽族群:抱嬰姿勢錯誤+擠奶擰毛巾,雙重傷害

尤其門診發現,50歲以上女性產後媽咪特別容易中招。為什麼?因為女性肌力天生較弱,加上荷爾蒙變化讓肌腱更脆弱,這時候如果還用「虎口卡嬰兒」的錯誤抱法,簡直是壓垮手腕的最後一根稻草!

二、自我檢測!3秒揪出媽媽手

懷疑自己中獎?快做這個超簡單測試

  1. 把拇指握進掌心
  2. 整隻手往小指方向壓(如下圖示意)
    👉 如果手腕側邊爆痛,八成就是媽媽手!
    (專業術語叫「芬克斯坦測試」陽性)

⚠️ 別輕忽這些警訊!

  • 初期:大拇指根部悶痛,轉瓶蓋、拿鍋子使不上力
  • 中期:腫到像長了小肉球,拇指活動時「喀」一聲卡住
  • 後期:連寫字按遙控器都痛,甚至半夜痛醒

📍 吳醫師小教室
很多患者把媽媽手誤當「腕隧道症候群」,其實痛點完全不同!媽媽手痛在手腕外側(拇指延伸線),腕隧道痛在掌心(中指延伸線),別再傻傻分不清!

三、自救懶人包!從治療到復健全攻略

🛑 急性期先踩煞車:3大關鍵動作

  1. 立刻休息:別鐵齒!繼續用手只會惡性循環
  2. 夜間副木:睡覺時用「拇指人字形護具」固定(如下圖)
    → 重點:手腕微往上翹15度拇指半開才有效
  3. 聰明代勞
    • 抱小孩改用「托嬰掌」五指併攏平托
    • 擰毛巾改按壓式脫水籃
    • 手機架解放雙手

💉 醫療介入怎麼選?

治療方式 適用時機 優缺點分析
消炎藥膏 輕微痠痛時 方便但治標不治本
類固醇注射 腫痛難忍時 速效但3個月內勿超過2次
增生療法 反覆發作者 自費較貴但修復力強
微創手術 沾黏卡死時 20分鐘搞定,傷口僅0.5cm

💡 真實案例分享
門診有位手作飾品設計師,打版打到拇指完全卡死,連鈕扣都扣不了。我們用超音波導引注射精準消炎,搭配後續復健操,現在又能靈活串珠了!

四、復健科醫師親授!5招居家復健操(圖解版)

⚠️ 注意!紅腫熱痛時先別做,等急性期過再開始

🔥 每日3回合,跟著動起來!

▶️ 第1招:腕關節甦醒術

  • 手肘貼桌,掌心朝下
  • 用手背緩緩下壓桌面(像壓隱形鋼琴)
  • 停留5秒×10次,感受前臂拉伸

▶️ 第2招:拇指解放式

  • 四指包住拇指握拳
  • 整隻拳頭往小指側平移
  • 找到緊繃感停10秒×8次

▶️ 第3招:數字3的魔法

  • 拇指尖碰小指尖比「3」
  • 手肘打直往身體拉(如下圖)
  • 拇指側出現酸脹感就對了!

▶️ 第4招:肌腱滑順術

  • 用健側手捏住患側拇指根部
  • 邊捏邊慢慢屈伸拇指20下
  • 就像幫肌腱上潤滑油

▶️ 第5招:肌力重生訓練

  • 橡皮筋套在五指指尖
  • 用力張開手指撐開橡皮筋
  • 15下×3組,重建掌肌耐力

復健關鍵提醒

  • 動作要慢到像電影慢鏡頭,暴力拉扯會更慘
  • 做完冰敷5分鐘防腫脹
  • 持續練滿6週才不易復發

五、預防勝於治療!職場爸媽必學保養術

🏢 辦公室防痛3招

情境 錯誤動作 正確解法
打鍵盤 手腕懸空壓桌緣 記憶棉腕墊保持水平
滑鼠 用虎口緊抓鼠身 垂直鼠+每小時甩手10秒
手機族 單手拇指滑不停 改用語音輸入觸控筆

👶 育兒族救命技巧

  • 抱嬰神姿勢:五指併攏像托盤,讓寶寶坐前臂
  • 哺乳救星:用C型哺乳枕,避免手腕懸空
  • 洗奶瓶秘技:改拿海綿刷,別用拇指死命摳

最後叮嚀大家:手腕痛超過1週別硬撐!早治療能避免沾黏。下次看到有人拇指卡卡,別忘了分享這篇救命文喔!

🌟 吳醫師的暖心小語
門診常遇到忍痛帶小孩的媽媽,總說「等孩子大點再看醫生」。但媽媽的手也需要被溫柔對待,適時求助不是軟弱,是為了走更長的路!

作者更多文章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