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一變化,家裡寶貝就開始鼻水共共流,接著半夜突然哭鬧不休、還發燒?小心,這可能就是讓無數爸媽頭痛的「中耳炎」找上門啦!說真的,在兒科診間裡,中耳炎根本是小朋友的「國民病」,統計顯示,每3個小孩就有2個在兩歲前中標,尤其秋冬到冬春換季時更是大爆發。但你知道嗎?大人也會得喔!如果輕忽它,後果可能超嚴重,甚至會影響聽力!
🎯 中耳炎是什麼?三大類型症狀差很大
先別被「中耳炎」這個醫學名詞嚇到,簡單說就是病菌(像肺炎鏈球菌或病毒)從鼻子、喉嚨順著耳咽管「逆流」到中耳,在那邊搞破壞、引起發炎啦!醫生通常會分成三種類型:
🔥 1. 急性中耳炎(最常見!)
- 症狀超明顯: 耳朵突然劇痛(小小孩會狂哭、用手抓耳朵)、發燒(尤其幼兒更容易燒)、整個人很「歡」睡不好。
- 怎麼來的: 通常是感冒、流感後續的「贈品」,發作又快又猛。
💧 2. 積液性中耳炎(安靜的聽力殺手!)
- 症狀很隱蔽: 耳朵不會痛!但中耳腔裡積了一包水或黏稠液體擋住聲音,聽力變差,講話像隔層霧,電視越開越大聲。小朋友可能反應變遲鈍、叫不太理人。
- 危險在哪: 爸媽最容易忽略!拖久了聽力損傷可能變永久,更可怕的是可能長出「膽脂瘤」(珍珠瘤),這傢伙會亂鑽破壞骨頭,搞到腦膜炎、臉癱甚至失聰!
🕰 3. 慢性中耳炎(長期抗戰型)
- 典型症狀: 耳朵會流膿(濕濕臭臭的)、聽力持續下降、耳膜破洞修不好,常伴隨耳鳴。但神奇的是,反而不太會痛。
- 怎麼搞的: 通常是急性中耳炎沒處理好,反覆發炎拖成慢性。
👂 為什麼會得中耳炎?小孩大人原因大不同
👶 小孩為什麼是「高風險群」?
- 生理構造吃虧: 小朋友的耳咽管又短、又平、角度還比較水平,鼻子喉嚨裡的病菌「咻~」一下就滑進中耳開派對了!大人耳咽管比較長、角度陡,病菌比較難爬上去。
- 環境因素加碼:
- 上托嬰中心/幼兒園: 群聚感染風險高,感冒多中耳炎機會也爆增。
- 家裡有人抽菸(二手菸): 菸會刺激呼吸道黏膜,讓耳咽管腫脹不通。
- 躺著喝奶/瓶餵: 奶水容易逆流嗆進耳咽管(想像一下連通管原理)。
- 有胃食道逆流或過敏性鼻炎: 反覆刺激鼻咽部位,耳咽管功能跟著遭殃。
👩 大人也會中標!常見兇手是這些:
- 感冒時擤鼻涕太「暴力」: 用力一擤,鼻涕帶著病菌被擠壓衝進耳咽管直達中耳。
- 坐飛機或潛水壓力變化大: 耳咽管來不及平衡壓力,搞到中耳發炎(航空性中耳炎)。
- 耳朵外傷: 像是被打巴掌、挖耳朵挖太深戳破耳膜,細菌直接入侵。
- ⚠️ 特別注意! 大人如果出現 「單側」中耳炎,合併聽力變差、脖子摸到腫塊、痰有血絲、看東西變兩個(複視),千萬別拖!這可能是鼻咽癌的警訊,快去找醫生檢查!
🤔 中耳炎會自己好嗎?一定要吃抗生素?多久才會好?
這是所有爸媽最想知道的答案!答案是:「有可能」自己好,但要看狀況!
- 多數「急性中耳炎」: 身體免疫力夠強的話,症狀(發燒、耳痛)可能在幾天內緩解,整個感染過程大約 1~2週 會自己結束。所以醫生一開始可能先開 退燒止痛藥(如 Acetaminophen 或 Ibuprofen),觀察 48-72 小時。
- 什麼情況「不能等」要立刻用抗生素?
- 未滿 6 個月 的嬰兒(免疫力太弱,風險高)。
- 耳朵痛到爆(中重度疼痛),不管單邊還雙邊,痛超過 48 小時。
- 燒到 39°C 以上。
- 6~23 個月大的寶寶,即使是輕微耳痛,但痛超過 48 小時。
- 2 歲以上孩子,輕微耳痛超過 48 小時沒改善。
- 「積液性中耳炎」 通常不會痛,但積水可能拖 3個月以上 才慢慢吸收。如果聽力明顯受影響或積水太久,就需要積極處理,不是等它自己好。
- 抗生素怎麼吃?
- 2歲以下幼兒: 確診通常直接開 10天 療程的抗生素。
- 2歲以上兒童: 若症狀不嚴重,可能先觀察 2~3天,沒改善再吃抗生素 5~7天。
- 務必吃完醫生開的整個療程,即使症狀好了也要吃完,避免殘留病菌或產生抗藥性!
🏥 中耳炎怎麼治療?除了吃藥還有方法嗎?
治療不是只有吃藥一條路,醫生會根據類型、嚴重度和年齡來決定:
-
💊 止痛退燒治療(必備!):
- 溫熱毛巾敷在耳朵周圍(注意別燙傷)。
- 按醫生指示服用止痛藥(如普拿疼糖漿、伊普芬糖漿),減輕孩子痛苦幫助睡眠。別亂買成藥!
-
💊 抗生素治療(看狀況用): 如上述情況使用。
-
🔧 手術治療(反覆感染或積水太久):
- 「鼓膜切開術」: 在耳膜上切個小洞,把中耳裡化膿或積液引流出來,緩解疼痛壓力。小洞通常幾天內會自己癒合。
- 「中耳通氣管置放手術」: 在耳膜上放一個 超迷你通氣管(比原子筆尖還小!),讓中耳通風、積液順利排出。管子通常放置 6~18個月 會自己掉出來,耳膜傷口也會癒合。這對反覆感染或積液性中耳炎導致聽力受損的孩子很有效。
-
👂 慢性中耳炎治療:
- 醫生會先 抽吸耳內膿液。
- 使用 抗生素耳滴劑 直接對付中耳病菌。
- 定期回診追蹤,保持耳道乾燥。若耳膜破洞太大或膽脂瘤問題,可能需要更複雜的耳膜修補或清創手術。
🛡️ 預防中耳炎有撇步!爸媽快筆記
想減少寶貝中標機會?這些生活細節超重要:
- 💉 疫苗打好打滿: 接種 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 和 流感疫苗 能有效降低因這些病菌引起的中耳炎風險。雖然無法100%免疫,但絕對有幫助!
- 🍼 餵奶姿勢要注意: 絕對不要讓寶寶「平躺」喝奶或喝水! 半坐姿(頭高於肚子)才不容易逆流嗆進耳咽管。餵完奶也別立刻平躺。
- 🤧 正確擤鼻涕: 教孩子(和自己)一次擤一邊,輕輕擤,別兩邊鼻孔同時用力閉氣狂擤!壓力大會把鼻涕擠進耳咽管。
- 🚭 打造無菸環境: 二手菸、三手菸都是中耳炎幫兇!為了孩子健康,戒菸或絕對不在室內抽。
- 🏊 耳朵保持乾爽: 洗澡、洗頭、游泳時,盡量別讓耳朵進水。萬一進水,頭側一邊單腳跳一跳讓水流出來,或用毛巾輕輕吸乾外耳道就好。別用棉花棒深入掏!
- 🖐 別手癢亂挖耳朵: 用棉花棒、髮夾、手指亂挖,容易刮傷耳道或戳破耳膜,細菌直接入侵!
- 🛌 過敏鼻炎/感冒快控制: 鼻涕倒流、鼻塞腫脹都容易堵住耳咽管。按時用藥控制過敏、感冒盡快就醫,降低併發中耳炎風險。
- 👀 提高警覺,早就醫: 小小孩感冒後,如果出現:
- 不明原因發燒(尤其反覆燒)。
- 半夜哭鬧不休、用手抓或拍打耳朵。
- 看起來煩躁不安、比平常更「盧」。
- 對聲音反應變差、電視開超大聲。
- 平衡感變差、容易跌倒。 別猶豫,帶去看醫生時,主動請醫師「檢查一下耳朵」! 早期發現治療,效果最好,後遺症最少。
📌 總結重點給爸媽
- 中耳炎超常見,尤其秋冬、幼兒是高風險群。
- 症狀: 小孩常表現為發燒、哭鬧抓耳;大人多是耳痛、耳悶、聽力差。積液性中耳炎沒痛感但會聽力下降,最易忽略!
- 不一定馬上吃抗生素: 輕症可觀察2-3天,但嬰幼兒、高燒劇痛、症狀超過48小時未改善,通常需抗生素。
- 預防是王道: 疫苗、正確餵奶姿勢、別亂擤鼻涕、遠離菸害、保持耳朵乾燥、控制過敏感冒是關鍵。
- 早就醫、早安心: 孩子感冒後有異狀,特別是耳朵相關症狀,務必請醫生檢查耳朵,避免小病拖成大病(如聽損、腦膜炎)。
只要爸媽們多點警覺心,掌握正確知識和預防方法,中耳炎雖然常見,但絕對是可治療、可預防的!別讓小耳朵變成大麻煩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