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醫護病症

長壽的兩難:當孝心讓阿嬤「活到失智」,醫師嘆「會謝的花才美」

記憶斷線的長青樹

診間門推開那刻,我差點認不出眼前這位阿嬤。她焦躁地扯著衣角,眼神慌亂地掃視四周,嘴裡不停碎念著聽不懂的話。護士低聲提醒:「醫師,這是兩年沒回診的林王罔市阿嬤啊!」我心頭一震——這怎麼會是當年那個笑臉迎人的開心果?

記得林王阿嬤每次看診都像來交朋友。七十幾歲的人,頂著一頭銀白捲髮,紅潤臉頰笑起來眼尾皺成菊花。她有心臟主動脈瓣膜狹窄的老問題,但總揮揮手說:「免煩惱啦!阮少年時做工卡艱苦的攏度過啊。」那時還有別科醫師說她憂鬱症,我常跟她兒子開玩笑:「你阿母若算憂鬱,全台灣攏是苦瓜臉囉!」

百萬手術背後的孝心難題

翻開病歷問家屬:「阿嬤這陣去哪了?」她兒子眼神閃躲,支支吾吾說起三年前的事。當時某醫學中心建議做「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說是最新微創技術:「鼠蹊割10公分小孔就好,免剖胸啦!」

我立刻想起關鍵——當年阿嬤親口說不開刀。八十歲老人家,雖然超音波顯示瓣膜狹窄,但既沒胸悶也沒喘,每天還能去公園散步。更現實的是,當時未滿八十歲健保不給付,自費要噴掉一百多萬。我直接問兒子:「阿嬤那時有艱苦到非開刀不可嗎?」他低頭搓手:「醫師說…放著危險…阮做囝仔的想說有機會就試看覓…」

我腦海浮現醫學會場景。某名醫意氣風發報告TAVI案例:「有個阿嬤換三年了,瓣膜還勇健!」台下掌聲如雷。看著眼前失智躁動的老人,我猛然驚覺——原來他說的「成功案例」,竟是拿阿嬤晚年生活換的!

被延長的壽命,被壓垮的日常

手術成功延續了心臟跳動,卻換來更殘酷的現實:

  • 失智風暴來襲:阿嬤確診阿茲海默症,認不得三個兒子,整天尖叫摔東西
  • 照護地獄輪迴:兄弟輪班+外傭都撐不住,帶去醫學中心回診像打仗
  • 醫療成本轉移:當初百萬手術費,如今月燒三萬請看護,家屬身心俱疲

診間裡阿嬤突然抓住兒子手臂:「這係叨位?阮欲轉去未?」兒子輕拍她手背哄:「病院啦,等等就轉去喔。」五分鐘內同樣對話重複八次。他轉頭對我苦笑:「現在比嬰仔還難照顧…」

醫師的沉痛自省

我看著阿嬤驚恐神情,想起她當年爽朗笑聲。作為心臟外科醫師,我清楚知道:

⚠️ 主動脈瓣狹窄的自然病程
若無症狀卻強行手術,等於用「失智風險」換「避免猝死」
對八十歲長者而言,安詳離世何嘗不是善終?

我們總想修好所有零件,卻忘了大腦不能更換。就像公園裡的花,開得再美終會凋謝。硬用溫室科技延長花期,只剩憔悴枯枝。當子女跪求「救阮老母」,多少醫師扛不住孝道壓力?當醫院衝刺TAVI案例數,可曾計算過「成功」背後的代價?

關鍵醫療決策指南

▍主動脈瓣狹窄 手術時機

狀況 平均餘命 手術建議
出現心絞痛 約4年 強烈建議手術
莫名昏倒 約2年 建議手術
心衰竭症狀 <1年 緊急手術
無症狀+高齡 不定 優先觀察評估

▍銀世代必思課題

  1. 孝順≠延命:與其砸錢動刀,不如陪父母預立醫療決定
  2. 失智海嘯來襲:台灣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每5人有1位老人
  3. 長照停損點:當醫療讓病人進入失能失智,該不該放手?

生命教我們的事

阿嬤又被尖叫聲推回診間。兒子滿頭汗道歉:「拍謝啦醫師,伊又跑出來…」我望著她空洞眼神,想起散文家說的:「會謝的花,才顯出活過的份量。

或許真正的孝順,是陪父母看清生命本質。當器官像老舊機器終將停擺,我們該追求的不是無止盡續命,而是讓每瓣笑容都綻放光彩。畢竟,帶著美好回憶謝幕,遠勝過在失智迷宮裡長命百歲。

本文改寫自《心臟外科女醫的機機智生活》真實案例
醫師呼籲:高齡醫療決策,請把「生活品質」放第一

作者更多文章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