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還記得2015年5月16日,立法院三讀通過《長照法》那天的新聞嗎?當時都說這是台灣面對高齡化社會的「救命符」。但講真的,快十年過去了,你有感覺長照真的「救」到我們家的阿公阿嬤了嗎?還是一樣聽到誰家的長輩送安養中心,鄰居就在背後指指點點說「子女不孝」?
我一年多前到台大竹東分院服務,心裡就一直卡著這個問題。我們整天在醫院裡等老人家生病、跌倒、慢性病惡化送進來,然後再手忙腳亂地治療。這不是本末倒置嗎?台灣的醫療,難道只能當「救火隊」?
💡 我的三大健康夢想:不讓老人家「排隊等生病」
我給自己定了個目標,叫做「健康不生病,生只生小病,小病不變大」。聽起來很理想化對不對?但我是玩真的!尤其是「健康不生病」這一條,我就在想:為什麼我們不能主動出擊,讓養護中心的阿公阿嬤少生病、甚至不生病?為什麼一定要等到他們失能、臥床、感染了,才急急忙忙送醫院?
光想沒有用,要有錢才能做事。我厚著臉皮去找了幾位認識的企業家老闆,當面跟他們「畫虎爛」(講理想啦!)。沒想到,真的有老闆被說動了,掏腰包捐了一筆錢給我們!這筆錢,就成了我們翻轉傳統長照模式的「第一桶金」。
🏃 主動出擊!醫師、治療師「殺進」養護中心
拿到錢,我們立刻行動。鎖定竹東鎮上一家收費低廉、住著80幾位長輩的天主教養護中心。你猜我們幹了什麼?
- 派專業團隊進駐:不是等老人家來掛號,是我們老人科、內科、精神科醫師帶著藥師、營養師,主動進到養護中心「巡房」!
- 專職護理+復健師:用捐款額外聘了物理治療師和護理師常駐中心,錢我們出!他們不用分心做行政雜務,專心照顧長輩健康。
目標超明確:用專業醫療資源「超前部署」,讓阿公阿嬤身體顧好、少生病、遠離醫院! 我們要證明,與其花大錢治大病,不如把資源花在「不讓大病發生」。
🥛 驚人發現:阿公阿嬤都在「餓肚子」!
進去沒多久,團隊就發現一個大問題:好多阿公阿嬤嚴重營養不良! 體重一直掉,看起來虛累累。一查之下,差點昏倒。
- 一天五餐,餐餐喝牛奶? 中心固定給每位長輩一天喝5次牛奶,每次300cc。算起來熱量有1500卡,好像夠?
- 魔鬼藏在細節裡:問題是,普通牛奶1cc只有1卡熱量。很多長輩抽血檢查白蛋白不足(營養不良的指標),明明就需要更多熱量!
- 想多喝?喝不下啊! 叫虛弱的老人家再多喝牛奶?他們根本喝不下,硬灌還會吐出來!結果就是「知道要補,卻補不進去」。
- 解方超簡單,但…太貴了! 有種「高熱量營養奶」,1cc就有2卡熱量,喝同樣份量,熱量直接翻倍!完美解決問題!但…一瓶要價五、六十元新台幣!一個營養不良的長輩,一個月就要喝掉一整箱(約24瓶)。養護中心收費低,哪負擔得起?
💪 我們來付!竹東團隊的「營養補給戰」
知道了問題,難道要當沒看見?當然不!我們團隊立刻拍板:這筆錢,我們出!
- 精算需求:哪幾位阿公阿嬤白蛋白最低、體重掉最兇?優先補給!
- 按月配送:每個月固定送一整箱高熱量營養奶給需要的長輩。
- 效果驚人! 才幾個月,原本瘦巴巴的阿公阿嬤,臉頰開始有肉了,體重機的數字也慢慢往上爬! 看到他們精神變好,我們比誰都高興。
✨ 不只是吃飽!「動起來」才是活力關鍵
光吃飽不夠!我們派的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也沒閒著:
- 物理治療師:設計適合衰弱老人的安全運動,在中心帶他們活動筋骨。別小看這些簡單動作,慢慢做下來,阿公阿嬤的體力、平衡感真的變好,比較不容易跌倒。
- 職能治療師:安排有趣的手作活動、團體遊戲。老人家邊玩邊動腦動手,笑容變多了,眼神也亮了!不是呆呆坐著等吃飯睡覺。
- 護理師+藥師聯手:徹底檢查每位長輩的用藥。天啊!重複用藥、交互作用問題一大堆! 趕快跟家屬和原本看診的醫師溝通,該停的停、該減的減。亂吃藥也是很傷身的!
❓ 養護中心自己沒人嗎?為什麼做不到?
一定有朋友想問:「啊養護中心自己不是也有請護士、照服員?這些事為什麼要等你們來做?」
唉,這就是台灣長照的「殘酷現實」!
-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家天主教養護中心收費低(公益性質)、住了80幾位長輩,人力、經費緊繃到極點。護理師光處理基本照護、發藥、寫紀錄就忙翻天了,哪有時間和專業去做「深入的健康評估與管理」?
- 評鑑?及格邊緣掙扎:說實在,他們過去的評鑑結果…嗯,就剛好及格邊緣。但這能全怪他們嗎?台灣絕大多數平價的養護中心,不就是這樣? 錢不夠、人不足、品質只能勉強維持在「不出事」的底線。
- 子女的兩難:誰不想讓爸媽得到好的照顧?但現況就是,大家普遍覺得「把爸媽送養護中心 = 不孝」。為什麼?因為多數人都聽過或看過養護中心「品質不OK」的傳聞啊!怕長輩在裡面受委屈、沒被好好照顧。
😊 跌破眼鏡!養護中心老人「更快樂」?
不過,我們這一年半「撩落去」做,倒發現一個超有趣的現象:養護中心裡那些阿公阿嬤的「快樂指數」,竟然比住在家裡的同齡老人高出不少!
- 「伴」的力量超大:我們團隊同仁一語道破:「因為這裡有『伴』啊!」在家裡,子女上班、孫子上學,老人家常常一整天沒人講話,孤單到懷疑人生。在養護中心,左鄰右舍都是年紀相仿的老朋友,吃飯、運動、看電視隨時有人聊天抬槓,心情自然開朗。
- 寂寞是健康殺手:別小看「寂寞」這件事!醫學研究早就證明,孤獨感會讓老人家更容易憂鬱、失智,甚至身體變差!養護中心「群體生活」的模式,天然對抗了這個風險。
- 關鍵在「品質」:所以問題根本不是「該不該送養護中心」,而是「養護中心的照護品質好不好」!如果品質好、長輩健康快樂,子女送得安心,長輩住得開心,這才是雙贏啊!
🚨 健保制度大問題:只會「治病」,不會「防病」
講到這,不得不戳破台灣健保最大的盲點:
- 現在健保怎麼給錢? 很簡單:等阿公阿嬤生病! 生病看門診?給錢!生病住院?給更多錢!生重病、長期臥床需要呼吸器?給超多錢!
- 那「不讓阿公阿嬤生病」的錢呢? 幾乎沒有!預防醫學、健康促進、慢性病穩定控制…這些真正能讓老人家「健康老化、少生病」的投資,在健保資源分配裡根本是「細漢仔」!
- 醫院變「救護站」:結果就是,像我們這樣的醫院,只能被動地守在急診室、病房裡,等著收治已經生病、甚至病得很重的老人家。我們也很想主動出擊去社區、去養護中心幫老人家「固健康」啊!但健保不給付,醫院哪來的錢和人力去做?
🔁 長照法思維落伍!該從「被動照護」轉向「主動健康」
昨天(指文章原始背景時間點)剛通過的長照法,老實說,我看了很搖頭。它的骨子裡還是20年前健保那套「被動等待需求發生」的舊思維:著重在失能後的照顧服務、補貼,而不是在長輩「快要失能但還沒失能」的關鍵時刻,用力拉他們一把,阻止失能發生!
- 我們要的是什麼? 很簡單:「健康不生病,生只生小病,小病不變大」!
- 資源該花在哪? 不是等老人家中風、失智、臥床了,才砸大錢請看護、買輔具、給喘息服務。而是把資源前移,投資在:
- 讓老人家營養充足、吃得對。
- 帶他們安全地運動,維持肌力、平衡感。
- 管理好慢性病(高血壓、糖尿病),別讓它惡化。
- 用藥安全把關,別讓藥物傷害老人。
- 促進社交互動,維持心理健康。
📊 用證據說話!竹東團隊的三年實驗
我知道,光喊口號沒用。健保署要看到「證據」才會相信資源該重分配。所以我們團隊決定:
- 繼續募款:找更多企業、朋友支持我們這個「養護中心健康促進計畫」。
- 深化介入:在現在合作的養護中心,把物理治療、營養補充、用藥管理、心理健康支持做得更紮實、更全面。
- 詳細記錄:追蹤老人家生病的次數(尤其是肺炎、尿道感染這種常見住院原因)、住院天數、醫療花費、體能變化、快樂程度… 通通記錄下來!
- 對照分析:跟其他「沒有我們介入」的類似養護中心比較,看看效果差多少。
我們要用三年時間證明:現在把錢花在買一支2000塊的抗生素給肺炎老人,不如把錢花在「不讓他得肺炎」的健康管理上!而且,後者花的錢,絕對少得多!
🌟 夢想中的台灣高齡未來:平價、優質、健康、快樂
我們的夢其實不誇張:希望透過竹東分院這個「小小實驗」的成功經驗,加上健保資源一點點「聰明的小調整」:
- 推廣「台大竹東模式」:讓更多社區醫院跟附近的養護中心「結盟」。
- 翻轉養護中心形象:讓「養護中心」不再是子女心中「不得已的最後選擇」,而是能提供專業健康管理、讓長輩更安全、更快樂、更健康的好所在!
- 平價優質不是夢:讓大多數的台灣老人家,用現在「合理」的收費價格,就能住進這種「升級版」的養護中心。
如果做到這些,台灣才能真正成為一個「老人有尊嚴、子女能安心」的快樂高齡社會。長照法?它只是工具之一。真正的核心,是我們對「健康」的觀念與投資,必須徹底翻轉!從被動等著「照護」,變成主動追求「不(需要被)照護」!這條路不容易,但我們在竹東,已經開始動手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