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多朋友line我,都在問同一個問題:「聽說吃碘鹽可以防海鮮的輻射,是真的嗎?」哇,這個傳言真的有夠力,連菜市場的阿嬤都在討論。身為醫師,我覺得一定要跳出來講清楚,千萬不要傻傻狂吃鹽巴,還沒防到輻射,你的腎臟跟心臟就先舉白旗投降啦!今天就來一次破解7個最常被問爆的問題,最後再加碼告訴你,真正有用防污染的5個實用撇步。
❌迷思1:吃碘鹽,就能擋住海鮮裡的輻射?
答案:大錯特錯!完全沒路用!
這真的是最常見的誤會,很多人把「碘」跟「放射性碘」搞混了。就像你把「水」(H₂O)跟「雙氧水」(H₂O₂)當成同一種東西,那差很多捏!碘鹽裡的碘,是身體需要的營養素;但海鮮如果受到核污染,裡面可能含有的「放射性碘」,是會傷害身體的壞東西。吃一般碘鹽,根本擋不住這些壞東西跑進你身體啦!
🔬迷思2:日常吃的「碘」跟恐怖的「放射性碘」,到底差在哪?
- 你吃的「碘」: 就是平常加在鹽巴裡、海帶、海苔裡面那種。它是身體必需的小幫手,尤其對甲狀腺製造荷爾蒙超級重要,沒它會出代誌(像是甲狀腺腫大、小朋友發育出問題)。
- 可怕的「放射性碘」: 這傢伙通常是在核電廠出事的時候才會跑出來,是「碘」的放射性兄弟。它一樣會被你的甲狀腺當成好兄弟吸收進去,但恐怖的是它會一直放輻射線,就像在你甲狀腺裡面放小炸彈,久了會大大增加得甲狀腺癌的風險!它主要是透過呼吸吸進去,或是吃進被污染的食物(像牛奶、葉菜類,當然也可能包括海鮮)進入身體。
🤯迷思3:為啥吃碘鹽擋不了核輻射?關鍵在「量」差太多!
來!我們算給你看,你就知道有多誇張:
- 台灣的加碘鹽,法規規定每公斤鹽大概含有 20到33毫克 的碘(以碘酸鉀形式存在)。
- 如果真的發生核災,要讓甲狀腺「吃飽飽」、不讓放射性碘有機會卡位,成年人需要一次吃下 130毫克 的「碘化鉀」藥片(這藥片含有約 100毫克 的碘)。
重點來了! 如果用吃碘鹽來達到 100 毫克的碘?
假設一包鹽 1 公斤,含碘量算中間值 25 毫克好了:
你需要吃下 4 公斤 的鹽 (100 毫克 / 25 毫克/公斤 = 4 公斤)!
4公斤是幾斤?是 6.7 台斤啊! 將近 7 斤 的鹽巴!
💥狂吃鹽的下場?身體先壞光光!
想想看,一天叫你吃 7 斤鹽?別鬧了!
- 腎臟哭哭: 腎臟要拼命把多餘的鹽(鈉)排出去,直接操到過勞,長期會腎功能敗壞,甚至要洗腎!
- 血壓飆高高: 鹽吃太多,身體水分滯留,血管壓力山大,高血壓馬上找上門,中風、心臟病風險爆增。
- 水腫變豬頭: 整個人腫得像氣球,鞋子穿不下、戒指拔不掉。
- 胃也遭殃: 鹹到靠北,胃黏膜直接被傷害,胃炎、胃潰瘍通通來。
所以,還沒防到可能不存在的輻射污染,你的腎、心、血管、胃已經先壞光光,完全是自殺式行為!
🚨迷思4:那「碘片」啥時吃才有用?總該有效了吧?
答案:只有「核災發生當下」且「確認有放射性碘外洩」時,聽政府指揮吃才有用!
碘片(通常是碘化鉀藥片)的原理是「搶位子」:
- 核災發生,環境中出現大量放射性碘。
- 你在暴露前或暴露後馬上吞下高劑量的碘片(130毫克碘化鉀)。
- 這大量的「穩定碘」會把你的甲狀腺所有能吸收碘的位置都塞滿滿。
- 這時,放射性碘就算跑進身體,也找不到位置卡進甲狀腺,就會被身體當廢物排掉。
關鍵重點: 這是在緊急避難,像火災逃生拿滅火器一樣,是非常時期、非常手段,而且一定要等政府公告說要吃才吃!自己亂吃,後果更慘!
⚠️迷思5:碘片是防輻射萬靈丹?吞了就無敵?
答案:錯!大錯特錯!它只保護甲狀腺,不是金鐘罩!
一定要打破這個迷思:
- 只護甲狀腺: 碘片唯一的作用就是塞滿甲狀腺,減少放射性碘卡在甲狀腺搞破壞。它完全保護不了身體其他器官(像肺、骨頭、腸胃)免受其他種類輻射物質(如銫137、鍶90)的傷害!
- 不是每次核災都有放射性碘: 要看核災的種類和嚴重程度,不是每次都會釋出大量放射性碘。亂吃沒用!
- 副作用很可怕: 沒必要時吃高劑量碘片,或吃過量,會引起 「碘中毒」!症狀包括嘴有金屬味、牙齦喉嚨腫痛、流口水、拉肚子、甚至心跳不規則、腎功能出問題。本身有甲狀腺問題(如甲亢、自體免疫甲狀腺炎)的人亂吃,可能讓病情大爆炸!
- 過期沒用又傷身: 碘片放太久會變質,效果打折,亂吃過期的更危險。
結論: 碘片是核災緊急避難的特定藥品,絕對不是日常保健食品!沒事別亂吃!
🧂迷思6:加碘鹽 vs 普通鹽,到底差在哪?不就鹹鹹的?
差別超級單純,就只有一個:
- 加碘鹽: 就是我們政府規定在精製鹽裡額外添加了 「碘酸鉀」 的食用鹽。你去超市買的包裝鹽,除非特別標明「未加碘」,否則幾乎都是加碘鹽。目的就是幫大家補充日常需要的碘。
- 普通鹽/未加碘鹽: 就是製作過程中沒有額外添加碘的鹽。可能是岩鹽、海鹽(天然海鹽的碘含量其實很不穩定且通常不高)、或特別標示「未加碘」的精製鹽。
❓迷思7:政府幹嘛沒事在鹽巴裡加碘?吃天然的不是更好?
這可是有血淚教訓的!台灣早期很多山區、離島,因為土壤、水裡的碘不足,加上吃海產沒那麼方便,很多人缺碘,導致:
- 大脖子病(甲狀腺腫): 脖子腫一大包,壓迫氣管,呼吸困難。
- 克汀病/呆小症: 媽媽懷孕時嚴重缺碘,小朋友生下來可能智能不足、生長遲緩、聾啞,一輩子辛苦。
- 甲狀腺功能低下: 沒精神、怕冷、變胖、便秘、反應變慢。
所以,在食用鹽裡加碘,被世界衛生組織公認是最便宜、有效、安全的公共衛生政策!讓大家煮菜、吃飯不知不覺就補到碘,大幅減少這些疾病。
⚖️那誰可以吃「未加碘鹽」?
只有這兩種人,而且最好先問過醫生:
- 住在「水源性高碘地區」的居民: 台灣極少數地區地下水天然含碘量就很高(經政府調查公告),這些地方的人可能不需要額外補碘。
- 特定甲狀腺疾病患者: 例如:
- 甲狀腺機能亢進(甲亢) 正在治療中的人。
- 某些甲狀腺發炎(如橋本氏甲狀腺炎)的患者。
- 醫生診斷需要限制碘攝取的病患。
除了以上兩種人,拜託大家,乖乖吃「加碘鹽」就好! 這是保護你和家人甲狀腺健康最簡單的方法。
🚫醫師重點警告:核災「前」吃碘鹽防輻射?完全無效又傷身!
再強調一次:
-
平時狂吃碘鹽防輻射? 沒科學根據、完全無效!
-
過量碘攝取: 反而可能搞亂你的甲狀腺功能,引發甲亢或甲狀腺炎,弄巧成拙!
海鮮會不會有輻射污染,關鍵在: -
它從哪片海域來的?(污染熱區風險高)
-
它是哪種海鮮?(食物鏈頂端大型魚累積污染物多)
-
怎麼抓的、怎麼煮的?
🛡️真正防海鮮污染!醫師教你5招實用撇步
擔心海鮮安全?與其狂吃鹽,不如這樣做:
- 優先挑「台灣本產」的魚蝦貝類: 支持在地漁民,而且台灣周邊海域目前都有嚴格監測,來源相對清楚。避免來源不明、標示不清的進口海鮮,特別是可能靠近污染風險較高區域的。
- 避開「汞」大王級海鮮: 輻射之外,重金屬汞(尤其是甲基汞)更是常見威脅。大型掠食魚類累積最多,像:
- 🚫鯊魚(魚翅)、旗魚、鮪魚(特別是大型黑鮪魚)、油魚、馬頭魚、馬加魚、大耳馬鮫、國王鯖魚。
改選中小型魚種,如: - ✅ 台灣鯛(吳郭魚)、虱目魚、秋刀魚、肉鯽仔(黃鰭鯛)、四破魚、竹筴魚、白帶魚(選小的)、文蛤、牡蠣(蚵仔)、草蝦、白蝦等。
- 🚫鯊魚(魚翅)、旗魚、鮪魚(特別是大型黑鮪魚)、油魚、馬頭魚、馬加魚、大耳馬鮫、國王鯖魚。
- 少吃海鮮的「內臟」跟「脂肪多的部位」: 很多污染物(包括重金屬、脂溶性有機污染物)容易累積在內臟(如魚肝、魚腸、蝦頭膏)和脂肪組織。吃魚肉就好,內臟挑掉不吃。
- 避免生食!尤其生魚片、壽司: 輻射污染無法靠肉眼或味道辨別。生食等於把可能的污染物直接吃下肚。煮熟是最基本的防護,加熱能殺死細菌寄生蟲,也能讓一些不穩定的化合物分解。
- 海鮮一定要「徹底煮熟」!特別是帶骨頭的魚: 別追求半生不熟。魚肉要煮到完全變白、不透明;貝類要煮到殼張開,裡面的肉也要熟透;帶骨的魚(如小隻的虱目魚、肉鯽仔)更要煮透,因為有些污染物也可能沉積在骨頭或靠近骨頭的組織。清蒸、煮湯、乾煎到全熟都行,就是不要生食或三分熟!
📌總結一句話
「吃碘鹽防輻射」是世紀大謠言! 平時這樣做,不只沒用,還會把自己吃進醫院(腎臟科、心臟科、新陳代謝科)。真正保護自己,是靠 「選擇來源」 和 「正確烹煮」。萬一真的發生核子事故,絕對不要自己亂吞碘片或狂吃鹽,記得鎖定政府官方管道(像衛福部、原能會發佈的消息),聽專業的指示行動才安全!別讓恐慌打敗理智,正確知識才是保護健康最強的盾牌啦!
(本文概念獲得 黃軒醫師 專業內容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