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食減肥竟送急診!年輕男膽囊險爆破
30歲的莊先生平常自認身體不錯,之前健檢發現有膽結石,但因為沒痛到受不了,就想說「放著應該沒關係」。最近看到同事靠「168斷食」瘦了一圈,他也跟著學,心想既能減肥又省錢,一舉兩得嘛!
誰知道才餓第二天就出大事! 午餐時間還沒到,他突然痛到整個人蜷曲在地上冒冷汗,老婆嚇得趕緊叫救護車送台北慈濟醫院。急診一照超音波,膽囊整個腫得像氣球快破掉,裡頭塞滿結石還化膿!一般外科張健輝醫師臉色凝重:「再晚半天可能引發敗血症,會出人命的!」當天緊急用微創手術把整個膽囊摘除,術後莊先生虛弱苦笑:「早知道就不省這幾餐飯錢了…」
膽結石根本是「沉默炸彈」!你也是高危險群嗎?
膽汁濃稠結塊的真相
膽汁就像身體的「洗碗精」,由肝臟製造、存在膽囊裡,專門分解吃進去的油脂。當膽汁變得像過期醬油膏一樣濃稠時,裡頭的膽固醇或色素就會結塊,形成三種類型結石:
- 膽固醇結石:金黃色像碎水晶,最常見
- 色素結石:黑褐色像煤渣,多見於肝病患者
- 混合型結石:膽固醇+色素黏成一團
這些人要特別當心
| 高風險族群 | 原因 |
|---|---|
| 40歲以上 | 膽囊收縮力變差,膽汁易滯留 |
| 女性/多產媽 | 雌激素使膽固醇分泌增加 |
| 肥胖者 | 膽汁中膽固醇濃度過高 |
| 三餐不定時族 | 膽汁長時間囤積濃縮 |
⚠️ 可怕趨勢: 現在連20幾歲的上班族、男性患者都暴增!醫師搖頭說:「手搖飲當水喝、炸雞排當宵夜,膽囊不抗議才怪!」
斷食為什麼引爆膽囊炎?醫揭關鍵機制
莊先生的手術主刀醫師張健輝解釋,膽結石患者最怕兩種極端飲食:
🚫 地雷1:空腹時間過長
當你超過8小時不吃東西(像睡醒跳過早餐),膽囊就像「關緊的水龍頭」,膽汁囤在裡面不斷濃縮。結石泡在濃稠膽汁裡越長越大,最後直接卡死膽囊管!
🚫 地雷2:突然吃太油膩
餓整天後猛吃炸雞配珍奶,膽囊瞬間被刺激狂擠!結果結石像彈珠一樣噴出去,卡在細如吸管的膽道(直徑僅0.2公分),膽汁完全流不動就發炎化膿。
💡 驚人事實: 很多人以為「完全不吃油」最安全,但醫師警告:「無油飲食會讓膽囊懶得收縮,膽汁積久照樣結石!」
膽囊切掉就一勞永逸?術後保養更重要
莊先生手術後很擔心:「沒膽囊以後是不是不能吃好料了?」張醫師笑著指電腦螢幕上的膽道圖解:
「膽汁本來就是肝臟做的,膽囊只是『儲存槽』。切除後膽汁會直接從肝臟流進腸道,消化功能影響不大啦!」
不過他馬上嚴肅補充:
「膽管還是可能長新結石!」 臨床發現約5%患者術後十年內,會因持續高油飲食、水喝太少,在總膽管又形成結石,引發更危險的「膽管炎」或「胰臟炎」。
4招養膽術 醫師親授保命法則
張健輝醫師拿莊先生的案例當教材,列出關鍵保膽原則:
✅ 守則1:定時吃飯像吃藥
「尤其早餐最重要!」睡醒時膽汁已濃縮整晚,吃顆茶葉蛋或喝杯豆漿都能刺激膽囊排空。建議每餐間隔不超過4-5小時。
✅ 守則2:低油≠零油
每日油脂攝取控制在50克內(約3湯匙油)。推薦用橄欖油涼拌豆腐、蒸魚取代炸排骨,既避免刺激又能維持膽囊收縮力。
✅ 守則3:水分是膽汁稀釋劑
「結石最怕你喝水!」每天喝體重x30c.c.溫開水(例如60公斤喝1800c.c.),膽汁才不會濃得像芝麻糊。
✅ 守則4:術後三個月是關鍵
膽囊切除後腸道消化力變弱,建議:
- 隨身帶蘇打餅防餓過頭
- 吃大餐前吞1顆消化酶
- 飯後散步15分鐘助消化
這些症狀是膽囊在求救!
莊先生術後回診時感慨:「當初以為只是胃痛,差點丟命…」張醫師提醒民眾,右上腹悶痛+合併以下症狀快就醫:
▸ 痛到後背或右肩胛骨
▸ 吃油炸後30分鐘內劇痛
▸ 眼白泛黃、茶色尿
▸ 發燒噁心想吐
「別相信網路偏方排結石!」他強調膽管僅0.2公分寬,硬擠結石可能卡住胰管,引發死亡率達20%的急性胰臟炎,「該切膽囊時猶豫,反而會讓微創手術變困難的傳統開腹手術!」
斷食前先做這件事
最後莊先生分享血淚教訓:「想減肥的人一定要先做腹部超音波!」張醫師也補充:
「有膽結石但暫時不想開刀的人,可以嘗試『溫和版1212斷食』:早餐8點前吃完,晚餐8點前結束,中間完全不空腹超過12小時,較不易引發膽囊炎。」
他指著診間牆上的書法字「養膽如養生」笑說:「與其等結石痛到打滾,不如每天好好吃早餐,這才是最省錢的養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