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聽過這種讓人心碎的故事?夫妻倆努力備孕,好不容易懷上了,驗孕棒兩條線的喜悅沒持續幾天,寶寶就悄悄離開了。更慘的是,這種情況一而再、再而三發生。做了各種不孕症檢查,子宮沒問題、胚胎看起來也OK,先生精蟲也過關,但就是留不住寶寶!這種時候,很多醫生會說:「要不要考慮看看『自體免疫檢查』?」沒錯,這篇就是要來好好聊聊這個在不孕症檢查中超級重要、卻常常被忽略的關鍵環節——自體免疫檢查。
為什麼胚胎總是保不住?可能是免疫系統在搞鬼!
一般說到「不孕」,大家直覺想到的是高齡、卵子品質不好。但你知道嗎?有一種不孕叫做「免疫不孕」,它可不分年齡!在不孕門診裡,常常看到一些夫妻,明明都快成功植入胚胎了,結果卻莫名其妙流產,那種失落感真的難以形容。很多時候,問題就出在媽媽的免疫系統太「盡忠職守」了!
免疫系統把寶寶當敵人?免疫不孕的真相
想像一下:胚胎對媽媽的身體來說,其實有一半的基因是來自爸爸的「外來物」。正常情況下,媽媽的免疫系統會進入一種「和平共處」的模式,接受這個小生命。但在「免疫不孕」的情況下,免疫系統卻把胚胎當成了入侵的敵人,發動攻擊!這可能導致幾種狀況:
- 形成血栓堵住胎盤血管: 免疫系統失調容易讓血液變得容易凝固,形成微小血栓。這些血栓如果堵住了供應養分給胎兒的胎盤血管,寶寶就無法獲得足夠的營養,最終導致流產。
- 破壞胎盤結構: 不穩定的免疫反應會讓胎盤發育不良,結構不穩固,沒辦法好好保護和滋養胚胎。
- 引發子宮收縮: 身體把胚胎當成敵人,可能刺激子宮收縮,硬生生把胚胎排出來。
最麻煩的是,這種「免疫不孕」不像紅斑性狼瘡或類風濕性關節炎那樣,會讓妳關節痛或皮膚起紅斑。很多免疫媽媽除了「懷不上」或「保不住」之外,身體根本沒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覺! 問題可能只悄悄發生在子宮裡,外面完全看不出來。這就是為什麼它被稱為「看不見的不孕大魔王」。
我可能是免疫不孕嗎?這些風險指標快自我檢視!
既然沒有明顯症狀,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免疫不孕的風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評估:
🩺 過去的懷孕與生產史
- 反覆性流產: 特別是發生過兩次或以上的早期流產(通常指懷孕小於12週)。
- 免疫性流產診斷: 過去曾被醫生診斷過。
- 流產或早產的週數: 記錄下來提供給醫生參考很重要。
- 上一胎懷孕狀況: 是否有過胚胎發育較小、胎盤功能不佳、子宮內胎兒生長遲滯、子癲前症、妊娠高血壓?生產過程是否順利?
- 是否有過血栓病史? 或家族有相關病史?
- 是否有已知的自體免疫疾病? 如甲狀腺疾病(亢進或低下)、紅斑性狼瘡、乾燥症、類風濕關節炎等。
🚨 臨床上出現過的症狀(特別在懷孕時)
- 懷孕時出現過高血壓。
- 羊水過少。
- 驗尿有蛋白尿。
- 胎兒體重過輕。
- 超音波檢查發現子宮或臍帶血流阻力過大。
👩 年齡因素
- 34歲以上: 卵子品質下降是事實,但同時,年齡增長也可能伴隨著免疫系統調節能力的變化,免疫問題的比例確實會提高。
- 40歲前卵巢早衰 (AMH過低): 這有時也可能是自體免疫問題攻擊卵巢造成的!
臨床上觀察到,反覆流產的案例中,雖然大部分(約8成)還是胚胎本身染色體異常的問題,但約有5%~8%是明確的免疫不孕因素。而且年紀越大,免疫因素的比例會上升。 自體免疫抗體過高,確實會攻擊胚胎,讓它無法順利著床或安穩長大。
揪出隱形殺手!什麼是「自體免疫檢查」?
「自體免疫檢查」簡單來說,就是透過抽血,檢驗妳體內是否存在一些「不該有」的抗體,這些抗體可能會敵我不分,攻擊自己的組織(包括胚胎!)。這對於診斷「免疫不孕」至關重要。
- 為什麼抽血有用? 當免疫系統對胚胎產生異常反應時,血液中常常會出現一些特定的「標記物」,像是特殊的自體抗體(如抗磷脂抗體、抗甲狀腺抗體等)或是免疫細胞的數量和活性異常(如自然殺手細胞NK Cell活性過高)。抽血就是要找出這些「罪證」!
- 真實案例: 就像37歲的Tina,自然懷孕卻連續兩次早發性流產,每次都是剛驗到懷孕沒多久就沒了。後來做試管嬰兒也連續失敗三次,總是找不出原因。在她幾乎要放棄時,終於做了詳細的免疫檢查,才發現原來她的甲狀腺抗體指數過高,還有其他免疫抗體異常!這些看不見的「大魔王」一直在阻撓她當媽媽。
我該做免疫不孕檢查嗎?關鍵時機點看這裡!
傳統的不孕症檢查,通常是這樣一路做下來的:
- 基本評估: 女生看排卵、荷爾蒙(月經週期第2-3天抽血)、卵巢功能(AMH)、超音波看子宮卵巢。
- 結構檢查: 輸卵管攝影(看管子通不通)、子宮鏡(看子宮腔有沒有息肉、沾黏或肌瘤)。
- 精液分析: 看先生的精蟲狀況。
- 胚胎檢查: 如果做試管,可能會做PGS(胚胎著床前染色體篩檢),挑選染色體正常的胚胎。
那麼,什麼時候會需要再進一步做到「自體免疫檢查」呢?以下3種情況,強烈建議考慮:
- 「該做的都做了」卻還是失敗: 上面那些基本檢查、先生檢查都做了,結果都正常,胚胎植入卻反覆失敗,醫生也找不出具體原因。
- 不明原因的反覆流產: 曾經自然懷孕過,但連續發生兩次或以上的早期流產(尤其找不到胚胎或染色體異常的原因)。
- 長期不明原因不孕: 夫妻雙方檢查都正常,努力一年以上(34歲以上努力半年)就是懷不上。
簡單說:當排除掉精子、卵子、子宮結構、胚胎染色體這些常見問題後,如果還是卡關,特別是伴隨反覆流產,專業的不孕症醫師就會高度懷疑「免疫不孕」的可能性,這時就是做自體免疫檢查的關鍵時機了!
✅ 符合以下任一狀況,建議去風濕免疫科或生殖免疫科諮詢抽血檢查
- [ ] 嘗試懷孕超過一年(34歲以上超過半年)都沒消息。
- [ ] 曾經在懷孕 9-10週前 流產過,尤其是有兩次以上的流產經驗(習慣性流產)。
- [ ] 已經做過 2-3次試管嬰兒療程,每次都在胚胎植入後失敗。
- [ ] 夫妻雙方所有常規不孕檢查都正常,就是找不到原因(不明原因不孕)。
- [ ] 屬於高齡(一般指35歲以上)還在努力求子的族群。
- [ ] 被診斷有卵巢早衰(AMH < 2,且年紀尚輕)。
- [ ] 本身有過敏體質(如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氣喘),或已知有其他自體免疫疾病。
免疫不孕檢查項目大解密!一次搞懂9大重點
自體免疫檢查項目很多,醫生會根據妳的病史和狀況選擇合適的組合。主要可以分成以下幾大類:
🧬 1. 免疫細胞功能檢查:B細胞 / T細胞 / NK細胞
*   **B細胞 / T細胞 (B-CELL/T-CELL):** 它們是免疫系統的指揮官和調節者。懷孕很奇妙,初期需要免疫系統「容忍」外來的胚胎,後期則需要啟動適當的反應為生產做準備。如果B細胞/T細胞失衡,可能導致初期排斥胚胎(不易著床或早期流產)或後期引發妊娠高血壓、子癲前症。
*   **自然殺手細胞 (NK-CELL):** 顧名思義,它是免疫系統的第一線尖兵,負責主動攻擊消滅入侵物。問題在於,如果它「眼瞎」辨識錯誤,就可能把胚胎當成壞人攻擊!NK細胞又分:
    *   **周邊NK細胞 (Peripheral NK Cell):** 抽血驗的就是這種。數量和活性過高,可能與攻擊胚胎有關。
    *   **子宮NK細胞 (Uterine NK Cell, U-NK):** 存在於子宮內膜中。它不像周邊NK那麼具有殺傷力,主要功能是分泌一些細胞激素,幫助胚胎著床後的蛻膜化(子宮內膜轉變成適合胚胎生長的環境)和建立胎盤的血液循環(螺旋動脈重塑)。**U-NK細胞功能異常被認為與反覆著床失敗和早期流產關係更密切!** 有些媽媽抽血驗周邊NK正常,但懷孕還是流產,胚胎染色體也正常,就可能需要考慮檢查U-NK(通常需要做子宮內膜切片)。🧪 2. 自體免疫抗體檢查 (AUTOIMMUNE ANTIBODIES)
這是檢查的核心!目的是找出體內是否存在攻擊自身組織(可能包括胚胎或滋養層細胞)的異常抗體。常見項目包括:
*   **抗核抗體 (Antinuclear Antibody, ANA):** 陽性代表體內可能有自體免疫疾病的傾向(如紅斑性狼瘡),是重要的篩檢指標。ANA陽性不代表一定有問題,但需要進一步檢查。
*   **免疫球蛋白G (IgG):** 身體對抗感染的主要抗體類型,但**許多有害的自體免疫抗體也屬於IgG型**。
*   **抗磷脂抗體 (Anti-phospholipid Antibodies, APA) & 抗心脂抗體 (Anti-cardiolipin Antibody, ACA):** 這群抗體**超級重要**!它們是診斷「抗磷脂質症候群」的關鍵。這種抗體會導致血液容易凝固(血栓),血栓堵住胎盤血管,寶寶就沒養分,容易流產、胎死腹中或引發子癲前症。即使沒懷孕,也可能增加血栓風險。約8成抗磷脂質症候群患者ACA會陽性。
*   **抗甲狀腺過氧化酶抗體 (Anti-TPO Ab):** 與「橋本氏甲狀腺炎」(導致甲狀腺功能低下)高度相關。即使甲狀腺功能暫時正常(稱為甲狀腺抗體陽性),也可能影響懷孕,增加流產、早產風險。
*   **抗甲狀腺球蛋白抗體 (Anti-thyroglobulin Ab, ATA):** 同樣是甲狀腺自體免疫疾病的指標之一。
*   **甲促素受器抗體 (Anti-TSH Receptor Antibodies, Anti-TSHRAb):** 與葛瑞夫茲氏症(甲狀腺機能亢進)有關。⚖️ 3. 荷爾蒙檢查 (HORMONE)
免疫問題和荷爾蒙息息相關,特別是著床和懷孕初期需要的荷爾蒙:
*   **雌激素 (E2, Estradiol):** 促進子宮內膜增厚,反映卵巢功能。在月經週期第2-3天應處於低點。
*   **黃體素 (P4, Progesterone):** **懷孕的守護者!** 讓子宮內膜穩定,利於胚胎著床,並維持懷孕。黃體素不足是著床失敗和早期流產的常見原因。在月經週期第2-3天應處於低點;排卵後(黃體期)及懷孕初期需足夠高。
*   **促黃體成長激素 (LH, Luteinizing Hormone):** 刺激排卵和黃體形成。在月經週期第2-3天應處於低點;排卵前會出現高峰(LH Surge)。
*   **關鍵時機點:**
    *   **月經週期第2-3天:** 抽血驗E2, P4, LH, FSH。這時理論上荷爾蒙都該在基礎低點。如果P4或E2異常偏高,可能暗示黃體萎縮不全或其他問題。
    *   **排卵期/黃體中期:** 驗LH(看有無排卵)、E2、P4(評估黃體功能是否足夠支持著床)。🦋 4. 甲狀腺功能檢測 (THYROID FUNCTION)
甲狀腺荷爾蒙對全身代謝和生殖功能影響巨大!甲狀腺亢進或低下都會干擾月經週期、排卵,並增加流產風險。檢查項目通常包括:
*   **甲狀腺促進激素 (TSH):** 最敏感的篩檢指標。數值過高(>2.5或依實驗室標準,特別在備孕/懷孕時要求更嚴格)可能表示甲狀腺功能不足;過低則可能表示亢進。
*   **游離甲狀腺素 (Free T4, FT4):** 體內真正具有生理活性的甲狀腺素。
*   **抗甲狀腺過氧化酶抗體 (Anti-TPO Ab):** 見上述自體抗體部分。
*   **抗甲狀腺球蛋白抗體 (Anti-thyroglobulin Ab, ATA):** 見上述自體抗體部分。
*   **甲促素受器抗體 (Anti-TSHRAb):** 見上述自體抗體部分。🧬 5. 胚胎染色體基因篩檢 (PGS – Preimplantation Genetic Screening)
雖然PGS主要解決的是胚胎本身染色體異常的問題(這是流產最常見的原因),但在免疫不孕的評估中仍有其角色:
*   **確認問題根源:** 如果植入的是經過PGS確認染色體正常的優質胚胎,仍然失敗或流產,那就**強烈指向母體環境問題**(如免疫或凝血),需要往這方向深入檢查。
*   **避免誤判與無效治療:** 如果本身有免疫問題,但植入的胚胎其實染色體異常,那麼針對免疫的治療可能也無法阻止流產發生。PGS幫助釐清問題。🩸 6. 抗磷脂質抗體詳細分型
由於抗磷脂質症候群是免疫不孕中最常見的自體免疫疾病原因之一,檢查項目會更細緻,通常需重複檢驗兩次(間隔12週)才能確診。包含:
*   **狼瘡抗凝血因子 (Lupus Anticoagulant, LA):** 這名字有點誤導,它其實是「促凝血」因子,容易導致血栓。
*   **抗心脂抗體 (Anti-cardiolipin Antibody, ACA) - IgG & IgM:** 定量檢測濃度。
*   **抗β2醣蛋白I抗體 (Anti-β2-glycoprotein I Antibody) - IgG & IgM:** 也是重要的診斷指標。 這群檢查對於診斷「抗磷脂質症候群」並決定是否需要使用抗凝血劑(如肝素、阿斯匹靈)治療至關重要。好發於20-40歲女性,平時可能毫無症狀!🦠 7. 感染症篩檢 (INFECTIOUS DISEASE)
某些感染也可能引發免疫反應或直接傷害胚胎,特別是反覆流產者需要考慮:
*   **披衣菌 (Chlamydia trachomatis):** 台灣常見的性傳染病,可能造成骨盆腔發炎、輸卵管阻塞,也可能與流產風險有關。
*   **其他:** 醫生會根據情況評估是否需要檢查如德國麻疹抗體、巨細胞病毒、弓形蟲等(尤其在懷孕期間感染風險高或有特殊暴露史)。嚴重的全身性感染(如重感冒高燒、腸胃炎)也可能因發炎反應而影響胚胎穩定。自體免疫檢查項目這麼多,怎麼選才聰明、省錢、省時間?
看到上面洋洋灑灑的項目,你可能頭都暈了,也會擔心荷包大失血。最重要的關鍵是:找對醫生,充分溝通!
- 專業評估是關鍵: 絕對不要自己上網查一查就決定要驗什麼!風濕免疫科相關檢查項目繁多且專業。一位經驗豐富的生殖免疫科醫師或風濕免疫科醫師,會根據妳的詳細病史(流產次數、週數、過去檢查結果、有無其他症狀)、年齡、以及初步的檢查結果,來判斷妳最需要優先檢查哪些項目。這樣才能避免無謂的花費和時間浪費。
- 實驗室差異要注意: 不同醫院的實驗室,使用的儀器、試劑和判讀標準可能略有差異。檢驗報告上的「參考值範圍」是該實驗室根據健康族群訂出來的。務必將報告拿給開單的醫師解讀,他們最了解該實驗室的數據意義,並能結合妳的臨床狀況做出正確診斷和治療建議(如何用藥、劑量多少)。
- 切勿自行診斷用藥: 免疫問題複雜,檢查數值異常不代表一定有問題,或者需要馬上治療。反之,有些數值在邊緣,但結合臨床狀況可能需要介入。用藥的種類、劑量和時機都需要專業判斷,千萬不要看了網路資訊就自己當起醫生,亂買藥吃,這非常危險!
結語:面對免疫不孕,了解與行動是關鍵
反覆流產、試管嬰兒反覆失敗的煎熬,沒有經歷過的人很難體會。當常規檢查都找不出原因時,「自體免疫檢查」就像一道曙光,有機會幫妳找出那個看不見的「免疫大魔王」。了解免疫不孕的機制、知道哪些人是高風險族群、認識相關的檢查項目,可以幫助妳更主動地與醫師討論,為自己爭取最佳的診斷和治療時機。
記住,免疫不孕並非絕路!許多免疫媽媽在經過適當的診斷和治療(如低劑量阿斯匹靈、肝素、免疫調節藥物、類固醇等,視情況而定)後,都能成功抱得寶寶歸。第一步,就是正視問題,尋求專業的生殖免疫團隊協助,進行完整的評估。 別再讓「免疫問題」成為妳求子路上未知的絆腳石!祝福所有渴望成為爸媽的夫妻,都能早日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