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偏鄉小孩的醫療奇蹟路
你可能很難想像,現在在奇美醫院ICU裡穿梭的那位「熱血暖醫」,其實是從馬來西亞萬撓小鎮走出來的窮孩子。陳志金醫師聊起這段往事,眼睛還是會微微發亮:「沒有那些貴人,就沒有今天的我。」
🚌 30公里的成績單
六年級那年,班導師看著這個聰明卻沒資源的孩子,偷偷做了一件改變他命運的事——把陳志金的成績單塞進信封,親自送到30公里外的吉隆坡中華學校。這個連公車錢都要省下的偏鄉教師,用雙腳為學生踏出升學路。「老師回來只拍拍我的肩說:『阿金,去大城市讀書吧!』那時候我才知道什麼叫貴人。」
📬 校長室的牛皮紙袋
高中畢業時,陳志金捏著薄薄的成績單發愁。某天放學,校長突然塞給他一個鼓鼓的牛皮紙袋:「這裡是校董們湊的機票錢,去台灣念醫科!」原來校長早注意到這個總在圖書館熄燈後,還蹲在走廊借光讀書的少年。當陳志金在飛機上打開紙袋,發現裡面除了鈔票,還有張字條:「醫者仁心,莫忘初衷。」
💔 17歲的遺憾:成為暖醫的起點
「我媽走的時候,我連她生什麼病都不知道。」陳志金醫師提到母親,聲音還是會下沉。當年那個穿著高中制服衝到醫院的少年,只聽到醫師吐出「二尖瓣膜閉鎖不全」就沒下文。
🖍️ 用畫圖解開醫療密碼
現在你走進他的ICU病房,常會看到驚人畫面:陳醫師抓著白板筆畫心臟圖,連瓣膜怎麼開合都畫得栩栩如生。「阿伯你看,就是這個門關不緊,血才會倒流。」他總說醫療不是猜謎遊戲,家屬有權利看懂親人的身體。
🧩 那些不敢問的為什麼
有位女兒在爸爸過世後三年,突然衝回醫院找他:「醫師,我還是睡不著…當年是不是我簽放棄急救害死爸爸?」陳志金立刻放下聽診器,帶她到會談室:「我跟你保證,簽同意書是讓爸爸少受苦。要不要看看當初的病歷圖?」他花兩小時解說每個醫療決策點,解開她纏繞千日的心結。
☕ 重症室的珍珠奶茶哲學
「每10個進ICU的,大概有2個出不去。」陳志金在護理站白板寫下這行字,不是要嚇家屬,而是要醫護團隊記得:「救不了病人,至少要治好家屬的心。」
🧋最甜美的告別
那個簽完放棄急救的家屬,突然拎著珍奶來:「我爸爸最重禮數,請讓他用台灣味謝謝大家。」當醫護們插著吸管喝珍奶時,監視器傳來平穩的直線音。「阿公告訴我們他走得很安心。」陳醫師後來在臉書寫下:「這杯珍奶教會我,告別可以如此溫柔。」
🗣️ ICU的說話藝術
他嚴格要求團隊說話技巧:
- ❌「很遺憾沒救回來」→ ✅「我們已經幫他爭取到和家人道別的時間」
- ❌「為什麼拖到這麼嚴重才來?」→ ✅「你們很警覺,現在送來正是關鍵時刻」 有位太太在丈夫病危時崩潰:「都是我堅持要出遊…」陳醫師輕聲說:「你知道他昨天跟我說什麼嗎?『這趟旅行讓老婆笑得好開心』。」一句話止住家屬自責的漩渦。
👶 產房外的眼淚與新生
「接產婦進ICU最揪心,那是用命換命的地方。」陳志金難忘那個高齡產婦,病例表上寫著「流產7次」,這次產後大出血心跳停止。當急救成功時,先生看著全身插管的妻子顫抖著嘴唇。
🤰 產房裡的生死課
「醫師,不過是生個孩子…」先生話沒說完,陳志金突然握住他肩膀:「你知道嗎?每個孩子都是媽媽拚命換來的。」他指著監視器上跳動的數字:「這不是數據,是你太太還在戰鬥的證明。」 硬漢爸爸瞬間淚崩,從此ICU門外多了個天天帶鮮花說情話的丈夫。
📱 臉書上的療癒日記
「寫文是我自救的方式。」陳志金翻開手機相冊,裡面存著數百張「醫病對話圖」:
- 老奶奶用顫抖手寫的:「請救救我先生,他怕痛」
- 小朋友畫給插管爸爸的加油卡
- 家屬送來手作便當附的紙條
每則貼文都是對17歲自己的喊話。有次他PO出產婦案例,竟引來當事人留言:「謝謝您那句話,我先生現在是超級奶爸!」這正是他堅持「治癒家屬」的魔法——在生死邊緣種下希望的種子。
💡 暖醫教我們的事
1️⃣ 醫療不是猜謎遊戲:陳志金隨身攜帶畫圖本,連葉克膜都畫成「血液休息站」 2️⃣ 告別需要練習:他設計「道別四部曲」——說愛、道歉、道謝、道別 3️⃣ 重症室更要幽默:曾用「阿公現在像手機充電中」比喻昏迷狀態,家屬破涕為笑 4️⃣ 擁抱家屬的自責:「你做得夠好了」是他最常說的咒語
「當年沒人治好17歲男孩的痛,現在我要治好每個家屬的傷。」陳志金醫師查房時,總會多花五分鐘教家屬按摩病人手腳。那些指尖傳遞的溫度,正是ICU裡最珍貴的處方——讓遺憾停止流傳的溫柔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