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發炎消疲勞一吃有感
你是不是也這樣?早上趕著上班抓著咖啡就衝出門,坐在辦公室忙到忘記喝水,下班去運動才發現整天根本沒喝幾口水!日本內科名醫景奧昇志提出驚人數據:人體每天光自然代謝就流失超過2000c.c.水分,等於4瓶礦泉水的量!偏偏權威運動媒體《Bicycling》研究更嚇人:將近一半健身族是處在缺水狀態下運動,難怪老是覺得越動越累~
▍補水新觀念:吃水比喝水更有效率?
美國運動營養專家Tara Gidus點出關鍵破口:「補水不是只能靠喝水,食物才是隱形補水站!」她解釋當我們吃進高含水食物時,同時攝取到電解質、維生素等營養素,這種「打包式補水」反而能減緩發炎反應、加速體力恢復,尤其對運動後虛脫狀態特別有效!
當然啦,營養師也提醒這不是叫大家不用喝水,而是「食物補水+足量飲水」雙管齊下效果最好。以下這7種超強補水食物,台灣菜市場天天見,現在就來解鎖它們的隱藏技能👇
🍉 1. 瓜類家族|運動族的充電寶
含水量90%↑
夏天抱半顆西瓜啃超過癮!但你知道嗎?西瓜、哈密瓜這類瓜果根本是天然運動飲料。運動完肌肉痠痛時,來盤冰鎮西瓜,裡頭的瓜胺酸能促進血流,幫助肝醣快速回充,比喝糖分飲料更解身體的渴!台灣農改場培育的「牛奶蜜瓜」甜度高達18度,連瓜皮附近都是甜的,切塊帶便當超方便。
台灣吃法Tips
撒點梅粉或擠檸檬汁,風味層次大升級!中午買便當順便切一盒,下午茶取代手搖飲。
🫐 2. 莓果類|抗發炎的小炸彈
含水量92%
別看藍莓、草莓小小一顆,爆汁程度堪比水球!重點是裡頭滿滿的花青素根本是天然消炎藥,尤其健身後肌肉微損傷的發炎反應,吃一碗優格莓果比吞止痛藥更溫和。台灣在地的苗栗大湖草莓、國姓鄉藍莓產季記得囤冷凍包,打成果昔連纖維一起吃光光。
營養師私房招
莓果冷凍後營養不流失,加無糖優格和燕麥,就是超強抗炎早餐杯!
🌾 3. 穀物類|腸道的海綿寶寶
烹煮後吸水量翻倍
以為只有水果才補水?錯!白飯、燕麥、藜麥煮過後吸飽水分,吃進肚子就像在胃裡放慢釋水膠囊。更厲害的是燕麥裡的β-葡聚醣,遇水膨脹5倍,邊補水邊吸附膽固醇。推薦台灣人早餐吃鹹粥加地瓜,或是燕麥罐泡鮮奶放冰箱,隔天直接帶著走。
超省時作法
睡前把燕麥、奇亞籽、牛奶裝罐冷藏,早上加點台灣蜂蜜和香蕉片,三分鐘搞定!
🌶 4. 甜椒|維C界的噴泉
含水量92%
生吃像水果般爽脆多汁!特別是紅甜椒維生素C含量是橘子的3倍,吃一顆就能補足整天所需。它含的椒紅素抗氧化力是β-胡蘿蔔素2倍,對抗自由基超給力。怕生椒味?試試台南做法:切條沾蒜蓉醬油,或是包肉片進烤箱,甜味會加倍釋放~
選購秘訣
挑表皮緊繃發亮的,蒂頭鮮綠不乾枯,放保鮮盒冷藏可存兩週。
🥬 5. 萵苣|補水界的隱形冠軍
結球萵苣含水量96%
咬下去喀滋一聲爆出滿口清甜!美生菜、蘿蔓、奶油萵苣輪著吃,每100g只有13卡,宵夜吃整盆也不怕胖。雲林西螺產的「半結球萵苣」 葉皺摺多,藏著更多微量元素。洗淨後用保鮮盒墊廚房紙巾,能保脆一週,隨時抓來夾肉鬆或包燒肉都超解膩。
台式創意吃
用整片生菜包香腸+蒜片,就是低醣版「台式塔可」!
🥒 6. 小黃瓜|關節的守護者
含水量=萵苣等級
別小看便當裡那三片醃黃瓜!瓜皮的二氧化矽是軟骨素原料,對久坐上班族關節特別友善。最近流行的「黃瓜水」作法超簡單:用叉子刮表面出溝槽,切片泡冷水加薄荷,放冰箱兩小時,喝起來有淡淡清香,比濾水器更甘甜。
美容妙用
切剩的頭尾段冰鎮後敷眼周,消浮腫效果比貴森森眼膜更讚!
🥬 7. 芹菜|高纖補水儀
含水量95%
芹菜咬下去噴汁的爽感超療癒~每根熱量不到10卡卻有1.6g纖維,根本是減肥聖品。重點是它含苯酞類化合物,能放鬆血管降血壓。不敢吃芹菜梗?試著切小段冷凍,打果汁時丟幾塊,完全喝不出菜味!
台灣夜市靈感
芹菜切末混絞肉包水餃,或是加蘋果、鳳梨打「綠光果汁」,清腸效果一級棒。
▍補水食物聰明吃 營養師3提醒
- 黃金時段加倍補:運動前1小時吃瓜類,運動後30分鐘吃莓果,補水效率最佳
- 水分陷阱要注意:咖啡、濃茶、酒精會加速排水,每喝1杯要補1.5杯水
- 自測缺水看這裡:尿液呈深黃色、嘴唇乾裂、莫名疲倦都是警訊
最後叮嚀:食物補水是助攻神器,每天還是要喝足體重x30c.c.的水(例如60kg要喝1800c.c.)。把水瓶放在電腦旁、設定每小時提醒,或是用「時間標籤法」 在瓶身貼紙條寫上時間,強迫自己按時喝完,才能真的擺脫「身體旱災」啦!
資料來源
Bicycling、台灣營養學會期刊、行政院農委會蔬果營養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