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明明三餐都有吃飽飽,肚子不餓,但就是覺得全身不對勁:嘴巴破了好幾天都不好、一點小傷口拖很久才結痂、整天提不起勁像電池沒電、甚至動不動就感冒?別懷疑,這很可能是你的身體在跟你抗議,它正在經歷「隱性飢餓」!
什麼是隱性飢餓?吃飽≠吃對營養!
很多人一聽到「營養不良」,腦中浮現的都是瘦巴巴的樣子對吧?但營養師要告訴你,真相沒這麼簡單!營養不良其實分兩種:
- 「顯性」營養不良: 就是大家想的,熱量跟營養都吃不夠,整個人瘦弱沒精神。
- 「隱性」營養不良: 這才是最可怕的!你看起來吃飽了、體型可能還圓潤潤的,但身體其實嚴重缺乏某些關鍵營養素! 這就是我們說的「隱性飢餓」。
簡單講,隱性飢餓就是「肚子不餓,但細胞很餓!」你吃進去的東西,熱量可能超標(所以會胖),但維生素、礦物質這些身體運作必需的「微量營養素」卻嚴重不足。就像一台高級跑車,你只拼命加便宜的劣質汽油(熱量),卻忘了加機油、煞車油、水箱精(微量營養素),車子能跑得順、跑得久嗎?
隱性飢餓專找這些人!你中鏢了嗎?
隱性飢餓的元兇,就是缺乏身體必需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它們跟提供能量的醣類、蛋白質、脂肪(巨量營養素)不同,需求量雖然少,但超級重要!缺了它們,身體這台機器就卡卡啦!
最容易缺乏的「微量營養素」包括:
- 維生素A: 顧眼睛、皮膚黏膜健康。
- 鐵質: 造血、帶氧氣,沒它超容易累。
- 鋅: 傷口癒合、免疫力的關鍵,缺它嘴破好不了!
- 碘: 甲狀腺功能、代謝都需要它。
- 葉酸: 造血、細胞修復,孕媽咪尤其重要。
- 維生素B群 (特別是B12、B2): 能量代謝、神經系統、皮膚黏膜健康。B群不足超容易嘴破、口角炎、疲勞!
哪些生活習慣讓你成為隱性飢餓高危險群?
- 「澱粉控」一族: 三餐主食吃超多飯、麵、麵包,但肉、蛋、豆吃得很少?小心缺鐵、缺B群!臉色蒼白、容易頭暈、累到沒朋友可能就是警訊。
- 「螞蟻人」甜食愛好者: 手搖飲不離手、下午茶必配蛋糕餅乾?高糖分會消耗體內的B群,也容易讓你忽略正餐的營養。結果就是皮膚狀況連連,脂漏性皮膚炎、嘴巴破、口角炎反覆發作,怎麼擦藥都好不完全!
- 「肉食主義」不吃菜水果族: 無肉不歡,但青菜水果碰都不碰?小心嚴重缺乏維生素C!牙齦流血、容易瘀青、傷口癒合慢、抵抗力變差通通找上門。
- 「老外」外食族: 三餐老是在外,餐點選擇少又油膩?便當菜色永遠那幾樣,深綠色蔬菜少得可憐?很難攝取到足夠且多元的微量營養素。
- 「精緻食品」愛好者: 愛吃白麵包、白吐司、泡麵、餅乾、蛋糕這些過度加工食品?它們在製作過程中,很多營養素早就流失光光了,只剩空熱量。
長期隱性飢餓的後果超嚴重! 不只是嘴巴破、累、傷口慢好這麼簡單!它會讓你的免疫力直直落,更容易生病;小朋友會長不高、發育遲緩;大人則可能增加慢性病風險,身體機能提早退化。絕對不能輕忽!
營養師教你3招!終結隱性飢餓,把營養吃回來!
別擔心!要擺脫隱性飢餓,關鍵在「吃得巧,不是吃得飽」。跟著營養師這樣做:
第一招:把餐盤變彩虹!飲食「多樣化」是王道
最有效、最根本的方法,就是「什麼都吃一點」! 別再只吃你習慣的那幾樣食物啦!試著把你的每一餐,當成在蒐集七龍珠… 喔不,是蒐集六大類食物!目標是每天都能吃到:
- 全榖雜糧類: 糙米、五穀米、燕麥、地瓜、南瓜、全麥麵包… (選「棕色」的就對了!比白飯白麵營養多更多!)
- 豆魚蛋肉類: 黃豆、豆腐、豆干、魚、海鮮、雞蛋、雞肉、豬肉、牛肉… (記得優先選豆、魚、海鮮、白肉,紅肉適量就好)。
- 蔬菜類: 深綠色蔬菜(菠菜、地瓜葉、青江菜)一定要多吃!還有紅蘿蔔、彩椒、番茄、菇類、海帶… 顏色越豐富越好!
- 水果類: 芭樂、奇異果、小番茄、柑橘類、香蕉、莓果… 不同水果有不同營養,輪著吃!
- 乳品類: 牛奶、優格、起司… 補鈣好幫手。
- 油脂與堅果種子類: 橄欖油、苦茶油、堅果(無調味)、芝麻、亞麻籽… 好油很重要!
小秘訣: 外食族點餐時,主動要求「多一份青菜」,或是自備一份水果當點心。早餐的吐司換成全麥,夾顆蛋加片起司再加點小黃瓜番茄,營養就大升級!
第二招:當個「營養密度」精算師!選對食物CP值超高
什麼是「營養密度」?簡單說,就是 「同樣吃一碗的份量(或同樣100大卡熱量),哪種食物能給你更多維生素、礦物質?」 當然選營養密度高的啊!
- 避開「空熱量」地雷:
- 過度精製食品: 白吐司、白麵條、白飯(比例可減少,混搭糙米)、蛋糕、餅乾、甜甜圈。這些在加工過程營養流失很多。
- 高油高糖零食飲料: 洋芋片、炸雞排、含糖飲料(手搖飲、汽水)、糖果巧克力。熱量爆表但營養趨近於零。
- 擁抱「高營養密度」明星食物:
- 天然原型食物是首選: 各種新鮮蔬菜水果、未精製的全穀雜糧、優質蛋白質(豆、魚、蛋、瘦肉)。
- 聰明看食品標籤: 買包裝食品時,別只看熱量!翻到背面看「營養標示」,比較一下同樣熱量下,誰的「維生素」、「礦物質」(鈣、鐵…)含量比較高?選數字高的那個!
- 用對食物取代錯的食物:
- 想喝甜的?別喝珍珠奶茶! 改吃一碗微糖的紅豆/綠豆湯,還能補到鐵、鉀、膳食纖維。或者,泡杯枸杞紅棗茶也不錯!
- 需要提神?別只靠咖啡或能量飲! 吃一份奇異果或芭樂,維生素C爆表,幫助代謝又抗氧化。一把無調味堅果,補充能量同時攝取好油、鎂、鋅。
- 下午嘴饞?別抓餅乾! 改吃一小盒優格加莓果,或一根香蕉,營養完勝!
第三招:特定族群,「營養補充品」適時助攻
對於某些營養需求特別高,或飲食真的很難顧及的人,在「飲食優先」的前提下,適度使用營養補充品是可以考慮的選項:
-
誰需要特別注意?
- 孕媽咪、哺乳媽媽: 對葉酸、鐵的需求量激增!光靠食物可能不夠。
- 銀髮族長輩: 食量變小、消化吸收變差,容易缺乏B12、維生素D、鈣質。
- 嚴格素食者: 需特別注意維生素B12、鐵、鈣、鋅的來源。
- 腸胃吸收功能不良者: 如長期腹瀉或有特定消化道疾病。
- 飲食極度偏食或受限者。
-
怎麼補才安心?
- 先檢視飲食: 先努力從食物中獲取,真的不足再考慮補充。
- 尋求專業建議: 絕對不要自己亂買一通! 找你的醫師或「營養師」,根據你的個人狀況(年齡、性別、健康問題、飲食習慣)評估你「可能缺什麼」、「需要補多少」。每個人狀況不同,別人補B群有效,你搞不好缺的是鐵或維生素D!
- 選擇信賴品牌: 挑選有信譽、成分標示清楚的產品。
- 適量不過量: 維生素礦物質不是吃越多越好,過量反而有害!遵照建議劑量。
營養師的真心話:健康是長期累積,別讓身體默默挨餓!
隱性飢餓就像溫水煮青蛙,一開始可能只是嘴破、小累,你不以為意,但長期下來對健康的侵蝕是很可怕的!它會默默削弱你的抵抗力、拖垮你的體力、影響你的復原力。
對抗隱性飢餓沒有捷徑,關鍵就是回歸「均衡多元飲食」的本質。把「多樣化」和「高營養密度」的概念放在心上,落實在每天的飲食選擇中。不需要追求昂貴的 Superfood,台灣當季、在地的天然食材,就是最好的營養寶庫!
下次當你覺得「怎麼又嘴破了」、「怎麼這麼累」、「傷口怎麼還沒好」,先別急著怪罪天氣或壓力大。停下來想想:「我的身體,是不是正在對我發出隱性飢餓的求救訊號?」 試著用今天學到的3招,幫身體真正「補」一下吧!照顧好身體的每一個細胞,它們才會賣力工作,讓你活力滿滿,享受健康人生!
作者介紹:李婉萍 營養師
- 現職: 榮新診所 營養諮詢組 副組長
- 經歷: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營養師、亞培營養諮詢專業營養師
- 認證: 中華民國營養師證書、功能醫學研討會認證
- 著作: 《洗腎飲食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