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麼是「媽媽手」?痛起來要人命!
大家常說的「媽媽手」,醫學名稱其實是「狹窄性肌腱滑膜炎」(也叫狄魁文氏症)。最明顯的症狀就是手腕靠近大拇指那邊會持續痠痛,嚴重時根本使不上力氣!尤其是做這些動作時痛感會大爆發:
- 用力比出👍讚的時候
- 抓握東西或轉門把
- 扭毛巾擰衣服
- 抱小孩或寵物
👉 不只大拇指遭殃,整隻手臂都可能又緊又腫,痛感甚至會延伸到前臂!為什麼會這樣?關鍵在於你大拇指根部有兩條重要肌腱(伸拇短肌和外展拇長肌),當它們的保護鞘因為反覆摩擦、過度使用而腫脹變厚,就會壓迫到肌腱和周圍神經,讓你痛到懷疑人生!
👐 10秒自我檢測!在家就能做
懷疑自己中獎?快試試這招「手腕下彎測試法」(醫學稱Finkelstein test):
- 先把大拇指彎曲握在四隻手指裡面(像握拳包住拇指)
- 慢慢把手腕往小指方向彎下去
- 如果大拇指根部出現劇烈疼痛,甚至痛到彎不下去…
⚠️ 測試結果陽性!高度可能是媽媽手,建議趕快找醫生確認!
👩 這些人最容易中標!快看有沒有你
以為只有媽媽會得?錯!這些族群也超危險:
高風險群 | 中獎原因剖析 |
---|---|
新手媽媽 | 抱嬰兒姿勢不當,常用虎口撐住寶寶重量 |
家庭主婦 | 反覆切菜、扭毛巾、提重物 |
上班族 | 整天用滑鼠+鍵盤,手腕像機械般重複動作(銀行員、會計師、藥師最常見!) |
美髮師 | 吹頭髮、剪髮時拇指持續張開施力 |
3C重度用戶 | 單手拿手機+大拇指瘋狂滑螢幕 |
🧑⚕️ 中醫如何對付媽媽手?不只針灸還有這些招
媽媽手最煩的是容易復發!中醫師從「筋傷」角度治療,效果超有感:
+ 針灸熱點:陽谿穴(手腕拇指側凹窩)+列缺穴(手腕內側)
! 作用:促進氣血循環,消腫止痛
+ 結構治療:沿肌肉往手肘方向找出「激痛點」,用撥筋手法鬆開沾黏筋膜
! 作用:讓卡住的氣血重新流動,筋絡通了就不痛
+ 外用幫手:活血化瘀藥布直接貼痛點,減緩發炎才能早點做復健
(貼心提醒:急性發作期建議前48小時冰敷,之後再改熱敷喔!)
🏡 居家保養4關鍵!做錯可能更嚴重
1️⃣ 讓手腕「罷工」才是王道
- 立刻停止所有會痛的动作:捏、抓、提、轉瓶蓋都禁止!
- 抱小孩改「手掌向上托」代替虎口施力
- 買菜用推車,絕對不要單手拎重袋!
2️⃣ 復健運動分階段做
⚠️ 重要原則:只有不痛才能進下一關!
階段 | 動作教學 | 次數 |
---|---|---|
A. 被動伸展 | 手平放桌面,拇指朝上→另一手輕抬拇指向上(感到緊繃即可) | 5-10下/天3次 |
B. 主動伸展 | 手心向下平放→拇指水平外展到最開再收回(確認A不痛才做) | 10下/天3次 |
C. 肌力訓練 | 橡皮筋套住五指→用力撐開拇指/手握水瓶垂放桌邊→慢慢上舉停5秒 | 各10下/天3次 |
3️⃣ 生活神隊友推薦
- 戴「拇指固定護具」避免睡覺亂動
- 用語音輸入取代手機打字
- 炒菜鍋換輕量款,避免單手顛鍋
4️⃣ 姿勢改造計畫
- 打電腦時手肘要有支撐,手腕絕對不能懸空
- 抱寵物改「環抱式」代替抓提
- 擰抹布改用「雙手反方向轉」分擔力道
💬 醫師真心話
媽媽手是場長期抗戰!很多患者覺得「沒那麼痛了」就停止治療,結果反覆發作更難好。黃金原則就是:痛就要休息,別硬撐! 早點用對方法治療+認真做居家保養,才能徹底擺脫拇指痛惡夢喔~
(本文由中醫臨床經驗整合,實用技巧非抄襲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