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膳食營養

水果餐前吃NG?豆漿不能取代牛奶?博士破解6大類食物迷思

走進菜市場就頭痛?新版食物分類大洗牌!

最近衛福部國健署在母親節前推出超實用的「我的餐盤」圖像,把每天該吃的6大類食物:全榖雜糧、豆魚蛋肉、蔬菜、水果、乳品、堅果種子,直接用視覺化比例呈現,還配上好記口訣。但阿嬤媽媽們逛菜市場時卻更困惑了:「奇怪?以前的主食根莖類跑去哪?酪梨到底是水果還油脂啊?」

🔍 食物分類大地震!這些食材你都放錯位置

🎃 南瓜馬鈴薯慘遭「移籍」!

台灣營養基金會執行長吳映蓉博士點破關鍵:「新版最大的改變就是用『全穀雜糧類』取代舊的主食類!」這代表什麼?你以為是蔬菜的南瓜、地瓜、芋頭、山藥,因為澱粉含量超高,現在通通被劃進「全穀雜糧類」!連煮綠豆湯的紅豆、綠豆、皇帝豆都算在這類,跟白飯、糙米是同一國啦!

🥑 酪梨身分之謎破解!

至於被網友吵翻天的酪梨,吳博士笑著說:「它雖然長在樹上,但脂肪比例超高,早就被歸在『油脂與堅果種子類』,跟水果類一點關係都沒有喔!」

🌱 豆芽菜竟上演「變形記」?

更讓人掉下巴的是豆類變身術!乾乾的黃豆、黑豆屬於蛋白質豐富的「豆魚蛋肉類」;但當它們泡水發芽變成黃豆芽、綠豆芽,瞬間晉升「蔬菜類」!吳博士解釋:「發芽後纖維暴增,營養成分整個洗牌,當然要換隊伍啊!」

💡 博士親授市場採購秘笈

✔ 豆類家族身分證

食材 新歸屬類別 關鍵理由
黃豆、毛豆 豆魚蛋肉類 蛋白質含量超高
花生(土豆) 堅果種子類 油脂含量勝過蛋白質
豌豆、四季豆 蔬菜類 纖維量是主力軍
紅豆、綠豆 全穀雜糧類 澱粉才是本體

🥛 乳品獨立真相大公開

「為什麼乳品要特別獨立一類?」吳映蓉博士一語道破:「因為牛奶有獨門絕活——超高鈣質!」很多人以為豆漿能完全取代牛奶,但博士搖頭說:「豆漿蛋白質很棒,但鈣質只有牛奶的1/10!」她傳授替代妙招:

  • 乳糖不耐症:豆漿+小魚乾/櫻花蝦
  • 素食者:芝麻混豆漿打成飲品
  • 外食族:選強化鈣的豆製品

🚨 吃錯時間反傷身!營養博士警告地雷

🍉 水果餐前吃?恐引爆血糖危機!

「水果要餐前吃助消化?」吳博士嚴正反駁:「這是超級大誤區!」她解釋現在水果甜度動輒破表,像芒果、鳳梨、西瓜這些高糖分水果,空腹吃會讓血糖像坐雲霄飛車。最佳時機其實是飯後1小時,既能緩解血糖波動,纖維還能幫助腸道蠕動。

🐟 挑魚避開「重金屬三巨頭」

吃魚怕踩雷?博士點名避免大型魚:「鮪魚、旗魚、油魚累積重金屬風險高,特別是孕婦小孩要小心!」推薦改吃秋刀魚、鯖魚、竹筴魚,但特別提醒:「市售醃漬鯖魚鈉含量嚇死人,選原味最好!」

🥩 肉類挑選瘦肥比例是關鍵

「吃豬肉選里肌,牛肉挑菲力!」吳博士比出拇指說:「脂肪超過1/3的肥肉絕對NG,動物性脂肪塞血管比你想的還快!」她更分享主婦秘訣:煮肉前先冷藏,就能輕鬆刮除白色脂肪層。

📚 新版口訣實戰應用術

國健署的「我的餐盤」口訣其實暗藏玄機:

每天早晚一杯奶:強調乳品不可替代性  
每餐水果拳頭大:控制高糖水果份量  
菜比水果多一點:蔬菜量要超過水果  
飯跟蔬菜一樣多:全榖雜糧比例準則  
豆魚蛋肉一掌心:蛋白質份量控管術  
堅果種子一茶匙:限量補充健康油脂

🌟 三餐這樣搭最完美

早餐實例
▶ 全榖:地瓜半碗
▶ 蛋白:茶葉蛋1顆
▶ 乳品:無糖優格杯
▶ 蔬果:小黃瓜切片+芭樂半顆

午晚餐技巧
便當族請跟著做:

  1. 扒開白飯鋪上毛豆仁→全榖+蛋白質同時補足
  2. 滷排骨去皮→秒減動物脂肪
  3. 自助餐夾深綠色蔬菜+菇類→纖維量翻倍

💬 營養博士的良心提醒

吳映蓉博士特別叮嚀三件最容易忽略的事:

  1. 堅果別過量:手上抓一小把就夠整天份量,吃多等於喝油!
  2. 澱粉蔬菜要替換:吃了南瓜燉飯,當餐白飯就要減半
  3. 水果陷阱:果汁不能代替水果,纖維被打碎還容易超量

最後她感嘆:「看過太多人認真執行卻吃錯分類,像把玉米粒當蔬菜狂吃,結果血糖飆高。記住新口訣『菜果分清楚,澱粉要算數』,才能真正吃出健康啦!」

本文依據台灣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最新飲食指南解析,食材分類以本土常見品項為準,適用於台灣在地飲食型態。若有特殊疾病需個別化調整,建議諮詢專業營養師。

作者更多文章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