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腰、五十肩不是傳說!真實案例就在你身邊
「哎唷!這肩膀是怎麼回事,連拿個炒鍋都像舉啞鈴…」你是不是也常聽到身邊四五十歲的朋友這樣抱怨?這可不是普通的痠痛,很可能是俗稱「五十肩」的冰凍肩悄悄找上門了!
前陣子診所來了位張太太,才五十出頭就苦著臉說:「醫師啊,我這肩膀痛一個多月了,本來想說貼貼藥布就好,結果現在連梳頭髮都要老公幫忙!」仔細一問更嚴重:晚上睡覺痛到醒、完全沒辦法側睡,穿內衣扣不到背扣,連伸手拿後座安全帶都痛到冒冷汗…這就是典型的五十肩!
五十肩的三大恐怖特徵(外觀完全看不出來!)
-
不動也痛,動了更痛
初期很多人以為是拉傷,但五十肩可怕在於:休息時照樣隱隱作痛,晚上睡覺一壓到就痛醒。想舉手拿高處物品?那簡直像被電到一樣刺痛! -
關節像被膠水黏住
醫學名稱「沾黏性肩關節囊炎」超傳神!患者常形容:「肩膀像凍住了」、「手舉高會卡住」。最明顯是洗頭手舉不過耳後、手向後摸不到背。 -
病程像爬樓梯惡化 階段 症狀表現 漸凍期 肩膀深層酸痛,夜間加劇,開始抬不高 冰凍期 活動範圍急速縮小,連穿脫衣服都困難 解凍期 疼痛稍減但僵硬感仍在,需積極復健
誰是五十肩高風險群?主婦、糖尿病人小心了!
很多人以為五十肩是老人病,其實門診中45歲就發作的大有人在!尤其這幾類人要特別警覺:
- 家事主力媽媽:重複晾衣服、擦高櫃動作讓肩關節過勞
- 骨折打石膏族:怕痛不敢動,關節囊膜像久沒開的門生鏽卡死
- 慢性病患者:糖尿病、甲狀腺疾病患者發病率比常人高3倍!
- 動過手術的人:乳癌術後、心臟手術患者因保護性不動易沾黏
臨床發現更驚人:女性患者比男性多2倍!推測和女性常做家務需反覆抬肩有關,家庭主婦根本是五十肩「未爆彈」!
西醫復健沒效?中醫「針撥療法」成救星
「我做過半年復健還是卡卡的,難道非得開刀?」這是很多患者的焦慮。其實中醫治療五十肩有獨到手段,尤其近年針撥療法效果驚人:
✦ 什麼是針撥療法?(原理大解密)
把傳統針灸的「針」升級成0.4mm超細微刃,刺入皮膚後精準挑開沾黏組織,過程只要局部麻醉。就像用超細髮夾把糾結的頭髮一束束挑開,既不會大出血又能鬆解深層沾黏。
✦ 真實治療現場直擊
- 醫師觸診找出「筋結點」(按壓會劇烈痠痛的硬塊)
- 消毒後快速進針,患者感受強烈痠脹感但不會劇痛
- 聽到「喀」的輕微斷裂聲表示沾黏被撥開
- 拔針後立即測試抬手角度,當場多舉高30度超常見!
陳先生治療後驚呼:「原本手只能抬到胸口,醫師撥兩下居然能摸到後腦杓了!早知道早點來…」
中醫整合治療:搭配這幾招效果加倍
單靠針撥還不夠,中醫對付五十肩是「多管齊下」:
-
[活血化瘀中藥包]
- 外敷:用桂枝、紅花煮藥汁熱敷肩部,早晚各15分鐘
- 內服:量身開立「桂枝芍藥知母湯」加減方,減輕發炎反應
-
[傷科手法鬆筋] 醫師用巧勁「抖」開肩關節,瞬間解除肌肉警戒狀態 → 重點在「鬆」不在痛!粗暴拉扯反而會惡化發炎
-
[居家艾灸保養] 買艾條灸「肩髃穴」(抬手時肩部凹陷處)、「曲池穴」(手肘彎曲橫紋端) 溫熱感滲入關節囊,超適合怕針灸的人!
治療後保養決定成敗!三個日常關鍵動作
「醫師我明明治療進步了,怎麼上周大掃除又復發?」這就是忽略保養的慘痛教訓!記住這些要點:
❗ 絕對禁止行為
- 突然伸手撈後座物品
- 單肩背重物(尤其媽媽買菜常用同一側)
- 睡覺壓患側(抱長型抱枕輔助側睡)
✅ 每天必做復健三招(刷牙時就能做)
-
鐘擺運動:彎腰讓手臂自然下垂,順時針/逆時針畫圈各30下
→ 重點是「用身體帶動手」,肩膀完全放鬆! -
毛巾爬牆:好手握毛巾一端,患手抓另一端向上爬
→ 停在微痠高度深呼吸10秒,每天進步1公分就夠 -
門框伸展:手扶門框,身體向前輕壓直到肩前側微緊
→ 切記「要緊不要痛」,維持15秒就有效
天冷時圍絲巾護肩!低溫會讓肌肉緊縮加倍疼痛,洗澡後用吹風機溫熱吹肩胛骨縫效果奇佳。
五十肩警訊:這些症狀別當普通痠痛
最後提醒大家,當肩痛合併這些狀況,可能不是單純五十肩:
⚠️ 手麻延伸到手指 → 恐是頸椎神經壓迫
⚠️ 夜間劇痛伴隨體重減輕 → 需排除腫瘤可能
⚠️ 肩膀紅腫發熱 → 可能是急性關節炎
「忍痛會自然好」是最大迷思!臨床統計:放任超過半年不治療,關節活動度可能永久損失40%!下次抬手卡卡時,別再以為只是「老症頭」啦~
[同場加映] 營養補充助攻修復
想加速關節囊恢復彈性?多吃這些天然食材:
- 膠質類:黑木耳、秋葵、海帶芽(煮湯黏稠度越高越好)
- 抗發炎食物:鮭魚、薑黃、深綠色蔬菜
- 維生素C:芭樂、奇異果(幫助膠原蛋白形成)
作者:謝承運 中醫師
現職:康禾中醫診所院長
經歷:臺北榮總中醫部主治醫師 / 師承翁仁政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