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起起落落,病毒變來變去,除了戴口罩、勤洗手,阿嬤常說「吃菜呷健康」 真的不是沒道理!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特別整理關鍵「4撇步」,用最日常的「吃」來打造身體防護罩。這不是什麼仙丹妙藥,而是實實在在的研究認證:吃對東西,你的免疫細胞真的會變強壯來對抗病毒!
為什麼吃對東西,抵抗力會升級?關鍵在「抗發炎」!
國健署點出重點:研究發現,當你蔬果吃得夠多,身體裡的「發炎警報器」就會安靜下來!這些警報器就是「發炎介質」(proinflammatory mediators)。想像一下,如果身體長期處在輕微發火的狀態,就像後院一直有小火在燒,免疫大軍會疲於奔命、反應變遲鈍。當病毒這個大壞蛋真的入侵時,軍隊反而沒力氣好好打仗了!
蔬果就像天然的消防隊兼軍隊訓練官:
- 維生素A、C:好比士兵的盾牌和武器,直接強化防禦力。
- 鐵、鈣等礦物質:是後勤補給,確保軍隊運作順暢。
- 膳食纖維:專注在保養腸道大本營!腸道可是人體最大免疫器官,有七成以上的免疫細胞住在這裡。纖維就像腸道好菌的豪華大餐,好菌壯大了,就能築起一道牆,把想趁機作亂的病菌擋在外面,還能訓練免疫細胞識別敵我。
- 植化素:這是最厲害的天然抗發炎高手!不同顏色的蔬果藏著不同的植化素寶藏,它們能撲滅身體裡那些不必要的火苗(慢性發炎),讓免疫系統保持最佳戰備狀態。
國健署4招「吃出抵抗力」實戰手冊 (超詳細生活版)
口號人人會喊,重點是怎麼落實到三餐?國健署的4撇步,阿源在這邊幫你拆解得清清楚楚,連阿公阿嬤都聽得懂、做得到!
第1招:每餐吃飯「菜先搶」!拳頭大小有學問
- 「拳頭」不是裝飾品: 國健署說,每餐水果份量抓「1個拳頭大」。注意!是你自己的拳頭,不是姚明的拳頭喔!像飯後切一盤芭樂、小番茄,或者吃一根香蕉、一顆橘子/柳丁,這樣就差不多。記得水果皮能洗乾淨就連皮吃,像蘋果、葡萄、梨子,皮上的營養精華更多!
- 蔬菜要比拳頭「大」一點: 每餐蔬菜量,目標是比你的拳頭再大一些!怎麼估?自助餐那種一格一格的菜,深綠色葉菜類(地瓜葉、空心菜、菠菜)煮過後大約半碗到2/3碗,就等於一個拳頭量。如果是花椰菜、高麗菜這種體積大的,煮過後大半碗也差不多。重點是每天三餐加起來,至少要有1.5碗以上的熟蔬菜!
- 「先吃菜」戰術超有效: 便當一打開,別急著夾排骨!第一口、第二口、甚至前三分之一碗,先鎖定蔬菜!為什麼?
- 胃容量有限,先塞滿高纖維的菜,後面自然不會吃下過量澱粉或肥肉。
- 纖維能減緩血糖上升速度,對身體負擔小。
- 養成習慣後,你會發現沒吃夠菜就像少做一件事,渾身不對勁!
- 關鍵中的關鍵:至少一道要是「深綠色蔬菜」!地瓜葉、菠菜、芥藍、青江菜、空心菜、A菜…這些綠色越深的,通常維生素A、葉酸、礦物質越豐富,是抗發炎大將。
第2招:菜肉相伴「攪做伙」! 取代大塊肉的解饞哲學
誰說吃健康就要放棄美味?這招專治「無肉不歡」的嘴!
- 「大塊肉」是陷阱題: 控肉、炸排骨、大雞排…看起來過癮,但通常伴隨過多的油脂(尤其是飽和脂肪)和調味料,容易引發身體發炎反應,反而拖累免疫力。偶一為之可以,天天吃絕對NG!
- 「菜肉相伴」才是智慧選: 把肉切成絲、丁、片,讓蔬菜當主角,肉當最佳配角!這樣做的好處:
- 不知不覺吃下更多菜: 想想看,一盤「芥藍炒肉絲」,你要挑掉芥藍只吃肉絲多麻煩?通常都是菜肉一起入口,輕鬆達標!
- 減少總肉量攝取: 視覺上份量沒少,但實際肉的份量減少了,負擔更輕。
- 風味融合更下飯: 蔬菜的鮮甜和肉的油脂香氣結合,其實比單吃大塊肉更有層次感!
- 超推薦的「菜肉CP」家常菜:
- 經典款: 番茄炒蛋(蛋也是優質蛋白質)、芥藍炒牛肉/豬肉絲、豆干炒芹菜/韭菜花、彩椒炒雞丁、木耳肉片、雪裡紅炒肉末。
- 百搭款: 各種菇類(香菇、杏鮑菇、秀珍菇)炒肉絲或肉片。
- 湯品款: 味噌豆腐肉片湯、青菜肉片湯、蛤蜊絲瓜(海鮮也是好蛋白質)。
- 自助餐/便當店這樣夾: 眼睛直接跳過炸物區和純肉區。鎖定「有菜有肉」的格子:炒三鮮(通常有蔬菜)、螞蟻上樹(冬粉炒肉末,可加點旁邊的燙青菜)、蔥爆肉片(通常有洋蔥青蔥)、滷味拼盤(選有海帶、豆干、筍絲的)。
第3招:麵飯族救星!「加點一份青」的必勝法則
愛吃乾麵、炒飯、義大利麵、水餃?這些餐點本身蔬菜量通常少得可憐!別放棄,補救超簡單:
- 「燙青菜」是你的神隊友: 走進麵店,點完陽春麵或餛飩麵,一定要加一句:「老闆,燙一份青菜!」 地瓜葉、大陸妹、空心菜、菠菜都是好選擇。要求不要淋太多肉燥油,可以請老闆加點蒜泥或一點點醬油膏提味就好。
- 「青菜湯」清爽無負擔: 如果覺得燙青菜太單調,點碗「青菜蛋花湯」、「味噌豆腐青菜湯」也很棒。熱湯暖胃又能補充水分和纖維。
- 「小菜」聰明選: 涼拌小黃瓜、涼拌木耳、涼拌海帶絲、泡菜(注意鈉含量),這些都是增加蔬菜攝取的好幫手。
- 「自備」超方便: 如果知道今天午餐只能買到麵食,早上出門前燙一把青菜(如花椰菜、綠花椰、秋葵),簡單用保鮮盒裝點橄欖油和鹽巴,中午加進麵裡一起吃,立刻升級健康版!
第4招:水果擺眼前!「隨手可得」打敗零食誘惑
飯後水果常常被忘記?或是被洋芋片、餅乾取代?這招破解你的惰性!
- 「客廳餐桌」是黃金戰略位置: 把洗好的水果,放在你回家第一眼看到、坐下休息最順手拿到的地方。客廳茶几、餐桌正中央、電腦旁都可以。
- 選擇「懶人友好」水果:
- 免切免沾手型: 香蕉、橘子/茂谷柑/椪柑、洗好的葡萄/櫻桃/小番茄、莓果盒。
- 好切型: 蘋果(切好泡一下鹽水防變黃)、芭樂(切塊灑點梅粉超讚)、奇異果(對半挖著吃)、鳳梨(買切好的)。
- 「餐間餓」的救星: 下午三點肚子咕嚕叫,或是晚上追劇嘴饞?伸手拿眼前的水果,取代開零食櫃! 水果的天然甜味和纖維能帶來飽足感,熱量卻遠低於餅乾糖果,維生素C還能順便補一下。
- 視覺提醒超有效: 看到水果,自然會想起「該吃水果了」。顏色繽紛的水果籃,本身就是一種健康提醒,比貼便利貼有用!
- 「取代零食」一舉數得: 減少攝入高油、高糖、高鈉的加工零食,就是減少身體的發炎負擔。把買零食的錢省下來買當季水果,更划算更新鮮!
升級你的防疫餐桌!實用小叮嚀
- 「彩虹原則」是王道: 不要只吃綠色!紅色的番茄/甜椒/西瓜(茄紅素)、黃橙色的胡蘿蔔/南瓜/柑橘類(β-胡蘿蔔素、維生素C)、藍紫色的葡萄/藍莓/茄子(花青素)、白色的洋蔥/大蒜/菇類(硫化物、多醣體),不同顏色代表不同抗發炎、抗氧化、提升免疫的營養素,輪著吃就對了!
- 全穀雜糧不能少: 把一部分白飯、白麵條、白吐司,換成糙米飯、五穀飯、地瓜、南瓜、燕麥、全麥麵包。這些全穀類富含維生素B群、礦物質和更多膳食纖維,也是維持免疫系統正常運作的重要能量來源。
- 優質蛋白質是基石: 豆類(豆腐、豆干、毛豆)、魚類(特別是鯖魚、秋刀魚、鮭魚等富含Omega-3的魚)、雞蛋、雞肉、適量瘦肉,都是建造和修復身體組織(包括免疫細胞)的必需材料。
- 喝夠「白開水」: 水份充足才能讓養分順利輸送、廢物有效排出,維持黏膜濕潤(如呼吸道黏膜),是抵禦病菌的第一道防線。少喝含糖飲料!
- 「快樂動」不能偏廢: 國健署提醒,光靠吃還不夠!適度的運動(就算在家做做操、深蹲、瑜伽都好)能促進血液循環,幫助免疫細胞巡邏全身。維持好心情、睡飽覺,也是抵抗力的重要支柱。
結語:吃,是最溫柔的抗疫武器
面對看不見的病毒,我們能做的,就是把自己身體的堡壘築得更堅固。國健署這4招「吃出抵抗力」的撇步,沒有昂貴的保健食品,沒有複雜的養生儀式,就是回歸最根本的「天然食物」和「飲食習慣」的調整。從下一餐開始,試著「先夾菜」、「選菜肉相伴」、「加點一份青」、「把水果擺出來」。這些小小的改變累積起來,就能為你的免疫力打下扎實的根基。照顧好自己,就是保護家人、減輕醫療負擔,更是對防疫最大的貢獻。讓我們一起聰明吃、快樂動,用健康的身體,迎接疫情後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