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醫護病症

左右臉不對稱?當心腮腺瘤作怪!醫曝5大惡性警訊,別拖到顏面麻痺才後悔

還記得鄰居游阿伯嗎?這位65歲的活力歐吉桑,幾年前就發現左耳前下方,靠近臉頰的地方,默默地長了一顆大概像彈珠那樣大小的腫塊。游阿伯那時覺得不痛不癢,外觀也不太明顯,心想「哎呦,可能就只是年紀大了長個小肉瘤吧?」,完全沒放在心上,照樣每天去公園散步、跟老友泡茶聊天。但最近這半年,事情大條了!那顆原本小小的腫瘤,像吹氣球一樣越長越大,現在已經變得比一個50元硬幣還明顯。最讓游阿伯揪心的是,他的左右臉開始變得不對稱了!左邊臉頰明顯鼓起來,笑起來嘴角也歪歪的,鏡子裡的自己看起來好陌生,連小孫子都問:「阿公,你的臉怎麼腫腫的?」這下子,游阿伯再也無法忽視,趕緊掛了耳鼻喉科門診。

醫生仔細一檢查,眉頭微微皺起:「游先生,你這個腫塊的位置很特別喔,是在『腮腺』裡面。」啥米是腮腺?簡單講,就是我們耳朵前方到下巴角這一帶,負責分泌口水的最大唾液腺。醫生幫游阿伯安排了詳細的頭頸部檢查,包含超音波和必要的影像學評估,最後確診是「腮腺腫瘤」。醫生很慎重地解釋:「雖然大部分腮腺腫瘤是良性的,但放著不管,它可能繼續長大壓迫神經,更怕的是少數有機會變惡性。為了你的外觀和健康著想,建議開刀拿掉比較安心。」聽到要開刀,游阿伯一開始當然會驚,但想到臉越來越歪,還有醫生提到的癌變風險,最後還是鼓起勇氣決定手術。好消息是,手術非常成功!腫瘤完整切除了,游阿伯恢復良好,現在照鏡子看到對稱的臉龐,笑容都更有自信了!

腮腺腫瘤到底是啥?比你想的還常見!

講到「腫瘤」,大家心裡一定先「挫」一下,先別自己嚇自己!腮腺腫瘤,其實就是長在我們臉頰兩側腮腺組織裡的異常增生團塊。腮腺是我們三對主要唾液腺(腮腺、頜下腺、舌下腺)中最大的一對,主要功能就是製造口水,幫助我們咀嚼、吞嚥食物和初步消化。腮腺腫瘤算是頭頸部蠻常見的問題,但它有個特性值得注意:

  • 八成是良性:對,你沒看錯!大約80%的腮腺腫瘤屬於「良民」,像是常聽到的多形性腺瘤(也稱混合瘤)或是瓦辛瘤(Warthin’s tumor)。這些瘤仔通常長得慢吞吞,可能好幾年都沒啥變化,也不太會痛。
  • 兩成是惡性:雖然比例較低,但還是有約20%的腮腺腫瘤從一開始就是惡性的,或者是由良性轉變而來。特別要注意的是「多形性腺瘤」,別看它掛著「良性」的名字就輕忽!研究發現,這種瘤如果放著不管好多年(尤其超過10-15年),大概有接近10%的機率(約9.5%)會慢慢癌變,轉化成惡性的「癌在多形性腺瘤中」!這就是為什麼醫生常常會建議,即使是良性的腮腺腫瘤,只要身體狀況許可,最好還是考慮手術切除,避免夜長夢多,哪天它「變臉」就麻煩了。想想看,一個在你臉上住了十幾年的房客,突然性格大變變成惡鄰居,那多可怕啊!

腮腺手術為啥被說「挑戰性超高」?關鍵在那一把「顏面神經」!

聽到要開刀,很多人第一個念頭是:「啊不就劃一刀拿出來?」如果是這麼簡單就好囉!腮腺手術在醫學界公認是「難度五星級」的手術,為什麼?答案就在「顏面神經」這四個字!

  1. 神經像蜘蛛網,穿過腮腺正中央:想像一下,我們的腮腺像一個被分成兩半的橘子,有比較表淺的「淺葉」和藏在深處的「深葉」。而掌管我們臉部表情的超級大總管——顏面神經(第七對腦神經),它的主幹和主要分支,恰恰就從腮腺的淺葉和深葉之間穿過!這條神經超級重要,它從耳朵附近進入腮腺後,會像大樹分叉一樣,分出五條主要分支(顳支、顴支、頰支、下頷緣支、頸支),分別控制我們抬眉毛、閉眼睛、笑、嘟嘴、動下巴等等所有細微的臉部表情。可以說,沒有顏面神經,我們就成「面癱」了!
  2. 神經細如髮絲,剝離像拆炸彈:顏面神經的分支有多細?有些細的分支真的跟頭髮絲差不多! 外科醫生在手術時,必須像拆解最精密的炸彈一樣,用比繡花還細膩的功夫,小心翼翼地把這些脆弱的神經纖維,從腫瘤和周邊組織中「剝」出來,絕對不能傷到分毫。這個過程超級耗時費神,因為萬一不小心弄傷了神經,哪怕只是一小條分支,術後就可能出現部分顏面麻痺的後遺症,像是眼睛閉不緊、喝水會漏、笑起來嘴角歪一邊… 這些都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和外觀,病人和醫生壓力都超大!
  3. 深葉腫瘤難上加難,像挖地道救神經:游伯伯的腫瘤偏偏還長在更棘手的「深葉」位置。這難度簡直是挑戰模式!醫生不僅要先把所有顏面神經分支像捧著易碎古董般完整分離保護好,接著還得想辦法把腫瘤從緊密包覆的神經束「底下」或「縫隙中」挖出來,就像在密密麻麻的電線網路底下取出卡住的異物,不能硬扯,空間又小,想想就頭皮發麻!這個過程非常考驗外科醫師的經驗、耐心和穩定度。

幸好,現代醫學有輔助利器!這次游伯伯的手術,醫生就用了「顏面神經偵測系統」。這個機器就像給神經裝上GPS定位器,手術中能即時監測神經的位置、走向和反應,發出提示音或顯示訊號,幫助醫生更精準地避開神經,大大降低誤傷的風險。也多虧了這項技術和醫師高超的技巧,游伯伯術後完全沒有臉歪嘴斜的問題,恢復了帥氣的臉龐!

惡性腮腺腫瘤「5大奪命特徵」!中一項快衝耳鼻喉科

雖然大部分腮腺腫瘤是良性的,但惡性腫瘤的殺傷力不容小覷。它們可能長得飛快、到處亂鑽(侵犯鄰近組織)、甚至搭上淋巴或血液的便車跑到全身(轉移)。所以,學會辨識惡性腫瘤的危險信號超級重要!如果你或家人朋友發現耳朵附近、臉頰、下巴角有不明腫塊,請立刻拿出這張「惡性腮腺腫瘤5大警訊清單」來比對:

  1. 腫塊「吹氣球」快速長大:良性瘤通常很「懶惰」,長得很慢,可能好幾年才大一點點。但惡性腫瘤就像裝了渦輪增壓,常常在幾個月內就明顯變大、變厚,速度快到讓你心驚驚!感覺它「天天都在長」絕對是危險紅旗!
  2. 按下去「痛痛der」:良性的腮腺腫瘤,你用手去壓它、捏它,通常沒啥感覺,頂多覺得有顆東西在那。但如果腫塊會讓你感到疼痛,甚至不碰它也隱隱作痛,這就很可疑了!疼痛常常代表腫瘤正在侵犯周邊組織或神經,或者內部有發炎壞死。
  3. 腫塊「硬梆梆」卡死死:試著用手指輕輕推動腫塊看看。良性的腫瘤通常邊緣比較光滑,摸起來有彈性(像橡皮擦),而且可以在皮膚底下稍微被推動。但惡性腫瘤就不一樣了,它們常常像石頭一樣硬邦邦,而且因為惡性細胞會像樹根一樣亂鑽,侵犯到旁邊的組織,所以感覺像被「黏住」或「固定」在深層,根本推不動!
  4. 皮膚「爛糊糊」或「麻麻的」:這是非常後期、非常嚴重的警訊!當惡性腫瘤長到非常大,侵犯到皮膚表層時,可能造成皮膚破皮、潰爛、流膿或流血,傷口醜醜的還很難癒合。更可怕的是,如果腫瘤侵犯或壓迫到顏面神經,就會開始出現臉麻、臉歪、眼睛閉不攏、嘴角下垂等「顏面神經麻痺」的症狀。一旦出現臉麻,惡性的機率就大大提高了!
  5. 合併「頸部淋巴結腫大」:惡性腫瘤很狡猾,喜歡派「先遣部隊」——癌細胞,沿著淋巴管跑到脖子附近的淋巴結去「開分基地」。所以如果在臉頰腫塊附近,摸到脖子上有新的、硬硬的、不太會痛的淋巴結腫起來,而且越來越大顆,這也是高度懷疑惡性的重要指標!

醫生苦口婆心提醒:上面這五點,只要中任何一項,真的不要鐵齒,也別再上網亂查自己嚇自己!拜託拜託,立刻、馬上、現在就去找專業的「耳鼻喉科」或「頭頸外科」醫師報到! 醫生會幫你做詳細的理學檢查,安排超音波、甚至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必要時用細針抽吸細胞化驗(雖然對腮腺腫瘤診斷力有限,但有參考價值)。早期發現惡性腫瘤,早期治療(手術、放療等),效果和預後絕對差很多! 別因為一時的拖延或害怕,讓小問題變成大麻煩。

腮腺腫瘤開完刀就沒事了嗎?追蹤保養不可少!

像游伯伯這樣順利完成手術,切除了腫瘤,術後也沒有臉麻的問題,真的是非常幸運,要給醫療團隊大大的掌聲!但是,手術成功只是第一步,後續的追蹤和保養同樣重要,絕對不能掉以輕心:

  • 病理報告是關鍵:手術切下來的腫瘤組織,會送到病理科醫生那裡,在顯微鏡下仔細「驗明正身」。這份報告會告訴你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是哪一種類型?邊緣有沒有切乾淨? 這份報告直接決定後續的治療方向。如果是良性且邊緣乾淨,通常定期追蹤就好。如果是惡性,可能還需要討論是否追加放射線治療或其他治療。
  • 規律回診不能偷懶:就算是良性的腫瘤開完刀,醫生也會要求你定期回診(可能幾個月到一年一次),通常會摸摸開刀的地方,看看有沒有復發的跡象,也會檢查顏面神經功能恢復得如何。千萬不要覺得傷口好了、不痛了就再也不回診,有些腫瘤(特別是混合瘤)是有可能復發的!
  • 留意「鱷魚的眼淚」:這不是罵人喔!這是一個醫學名詞,叫做「Frey氏症候群」。有些病人在腮腺手術後幾個月到幾年,可能在吃東西(尤其是酸或刺激性的食物)時,手術那邊的臉頰皮膚會發紅、發熱甚至流汗。這是因為手術中,原本控制唾液分泌的神經可能不小心長去跟控制汗腺的神經「搭錯線」了。聽起來很怪,但其實不嚴重,如果症狀輕微不用特別處理,真的很困擾可以跟醫生討論治療方式(如打肉毒桿菌)。
  • 臉部按摩與復健:如果手術中神經有輕微拉扯或暫時性水腫壓迫,可能會覺得臉部肌肉有點僵硬、不太靈活。可以在醫生或復健師指導下,溫和地做臉部肌肉按摩和主動運動(如練習抬眉、閉眼、微笑、嘟嘴等),幫助神經恢復和肌肉功能訓練。

游伯伯的故事是個重要的提醒:臉上的不對稱、莫名冒出的腫塊,真的不能輕忽!腮腺腫瘤雖然大部分是良性的,但它的位置特殊,手術風險高,且良性瘤也有潛在惡變可能。更重要的是,惡性腮腺腫瘤的五大特徵(長得快、會痛、硬梆梆推不動、皮膚爛或臉麻、頸部淋巴腫),是我們自救的關鍵警報器。照顧好自己的健康,就是給家人最好的禮物。 多留意身體的變化,有疑慮就尋求專業醫師協助,別讓小小的腫塊,變成影響生活甚至健康的大問題!

作者更多文章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