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曾在路上看到有人突然倒地抽搐、口吐白沫?或是發現同事突然「當機」眼神放空?這些都可能是癲癇發作!但你知道嗎?現在遇到這種狀況,拿手機錄影其實是在幫大忙,醫師親口告訴你為什麼這樣做能救命。
癲癇比你以為的更常見!台灣每50人就有1人中招
很多人以為癲癇是罕見病,但其實它根本是神經科的感冒!根據林口長庚腦神經外科李靜宜醫師的資料,全台灣估計有10~20萬人正在和癲癇共處。算一算,大概每50個台灣人中就有1個患者,搞不好你家巷口早餐店老闆、辦公室隔壁同事就是。
更驚人的是,日本神經學會的統計顯示,每10個人就有1人這輩子至少會經歷一次癲癇發作!只是大多數人發作時症狀很輕微,自己都沒發現。下次看到有人突然「斷線」幾秒鐘,別急著笑他恍神啊~
高齡者最容易被誤診!失智?憂鬱?可能是癲癇搞鬼
特別要注意的是老人家!新宿神經診所渡邊雅子院長提醒,65歲以上長輩發作時常常不會抽搐,反而出現:
✓ 突然講話「大舌頭」
✓ 手上東西莫名掉地上
✓ 眼神呆滯問話沒反應
✓ 短暫失憶忘記剛發生的事
這些症狀超容易被當成失智症早期或老年憂鬱症!臨床上遇過阿公被家屬帶來看失智,結果檢查發現是癲癇,吃對藥就恢復正常。所以家中長輩有這些狀況,別自己下判斷,快帶去神經內科檢查!
癲癇不是只有倒地抽筋!4種發作型態完全解析
1. 「大發作」:抽搐口吐白沫(全面性強直陣攣發作)
這是最戲劇化的一種,也是電視劇最愛演的:
⚠️ 突然大叫或發出怪聲後倒地
⚠️ 全身僵硬抽搐像觸電
⚠️ 眼睛上翻、牙關咬緊
⚠️ 嘴冒白沫甚至帶血絲(咬到舌頭)
⚠️ 可能尿失禁
發作後患者會像跑完馬拉松,昏睡好幾小時,醒來還可能忘記自己發生什麼事。這種最危險,摔倒時常撞傷頭部。
2. 「小發作」:瞬間當機(失神發作)
別以為沒抽搐就不是癲癇!這種發作超級隱形:
⏱️ 突然定格5~30秒
👀 眼神放空像當機
👄 講話到一半停住
✋ 手裡東西突然掉落
最麻煩的是患者自己完全沒感覺!只覺得「怎麼剛剛發呆了一下」。很多學生因此被老師罵不專心,其實是腦部異常放電。
3. 「自動駕駛模式」(顳葉發作)
這種超容易被當成中邪!患者會:
🤪 無意識重複動作(搓手、咂嘴)
🗣️ 胡言亂語講沒人懂的話
🚶 突然起身亂走甚至騎車
😵 事後完全失憶
曾有阿嬤在市場買菜突然發作,自動走到三條街外,嚇壞全家人。這種發作前通常有預兆:聞到怪味、胃部上升感或莫名恐懼。
4. 「觸電式抽動」(肌陣攣發作)
特別容易發生在剛睡醒時:
⚡ 手臂突然向上彈跳
⚡ 腿部抽動像踢球
⚡ 頭部猛點如打瞌睡
很多人以為這是睡眠障礙,但如果頻繁發生,尤其早上連續抽動好幾次,就要警覺可能是癲癇!
遇到癲癇發作別做錯!4招守護關鍵步驟
🆘 第一步:防撞傷>塞東西
◼ 快速清空周圍桌椅(尖角包上衣服)
◼ 用外套/包包墊頭部
◼ **絕對不要**塞湯匙、手指進嘴巴!
老一輩常說「怕咬舌要塞東西」,但汐止國泰曾元孚醫師急喊卡:「強塞反而會弄斷牙齒!抽搐時下巴力量超強,被咬到手指可能見骨!」
🆘 第二步:解束縛>壓制身體
◼ 鬆開領帶、腰帶
◼ 解開過緊襯衫扣
◼ **不要用力壓住**抽搐手腳!
按住患者就像試圖掰直觸電的鐵絲,可能造成肌肉撕裂傷。讓他自然抽完,你只要確保他不會撞傷就好。
🆘 第三步:計時>衝動叫救護車
⏱️ 發作當下立刻看錶
🚑 **超過5分鐘**才需要叫119
🛌 小於5分鐘等結束再送醫
除非是孕婦、糖尿病患者或頭部撞傷,否則短時間發作不需送急診。但如果是人生第一次發作,無論多久都該檢查!
🆘 第四步:側臥>清潔
🔄 抽搐停止後「立刻翻成側躺」
🧼 用衛生紙輕擦口鼻分泌物
🚫 甦醒前不給食物藥物
側躺能防口水嗆到氣管,很多人沒做這步,結果患者被自己的唾液嗆到肺炎!
錄影不是冷血!醫師親解為什麼要拍影片
看到這裡你大概想問:「都發作了還拍片?」但神經科醫師們異口同聲說:拜託你拍!
「患者發作時根本不知道發生什麼事,家屬描述常說『就全身抖啊』,但不同抖法代表不同腦區出問題!」曾元孚醫師點出關鍵。例如:
📹 影片拍到**單側手抽**:可能是局部腦病變
📹 **雙眼持續向左看**:暗示右腦異常放電
📹 發作前**手指輕微顫動**:藥物調整重要依據
最佳拍攝要領:
🎥 拍全身(看肢體動作模式)
🎥 對準臉部(記錄眼神變化)
🎥 錄下聲音(是否發出特殊呻吟)
🎥 邊拍邊口述時間點(「現在抖第30秒」)
曾有阿伯被當精神病治療三年,女兒偶然拍到發作影片,醫師一看驚呼:「這是典型的額葉癲癇!」換藥後就控制住了。所以啊,下次看到有人發作,冷靜完成急救步驟後,拿出手機錄影其實是幫大忙!
迷思破解!關於癲癇的5大誤解
❌ 迷思1:癲癇會傳染?
真相:癲癇是腦部放電異常,跟感冒病毒完全無關!跟患者共餐、握手都沒問題。
❌ 迷思2:看到閃光就會發作?
真相:只有「光敏感性癲癇」患者(佔不到5%)才要避免閃光。多數人看LED燈、打電動都安全。
❌ 迷思3:吃豬腦補腦?
真相:亂吃補品反而可能引發發作!癲癇患者要避開酒精、過量咖啡因,規律用藥更重要。
❌ 迷思4:不能運動?
真相:游泳時有人陪同、避免攀岩即可。規律運動其實能減少發作頻率,太極拳、散步都很適合。
❌ 迷思5:癲癇會變智障?
真相:妥善治療的患者智商與常人無異!很多歷史名人包括凱撒大帝、梵谷都有癲癇。
給照顧者的暖心小叮嚀
如果你家人剛確診癲癇,記住這些照顧要點:
💊 用藥鬧鐘:手機設每日提醒,避免漏藥
📆 發作日記:記錄日期、時間、當天特殊事件
🚫 浴室防護:洗澡門別反鎖,改用浴簾比玻璃門安全
🍺 避開誘因:熬夜、壓力、酒精是三大地雷
最後提醒大家,遇到突發癲癇時:
✅ 保持冷靜是首要
✅ 錄影能幫醫師大忙
✅ 超過5分鐘再叫救護車
✅ 抽搐停止後務必側臥
多一份正確知識,就能在關鍵時刻守護身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