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不記得阿嬤灶腳傳來的滷肉香?或是考試考砸時衝去買的巧克力棒?這些就是你的「療癒食物」啦!美國阿拉巴馬大學研究發現,高達八成的人壓力大時會瘋狂想吃特定食物,不是你真的餓,而是大腦在討拍啊!
💡 療癒食物四大天王
1. 懷舊系食物:記憶中的古早味
「巷口那攤蚵仔煎,每次聞到就想起老爸帶我去吃的週末」
食物氣味直通大腦記憶區,像我的諮商個案阿明,只要吃到麵茶就會紅眼眶——那是他童年時和阿公最後的早餐記憶。
2. 放縱系食物:罪惡感爆棚卻停不下來
加班到深夜,總覺得該用鹽酥雞+珍奶犒賞自己?
高糖高油會瞬間刺激大腦獎勵中樞,但快感消退後常伴隨懊惱:「整包洋芋片怎麼見底了?」
3. 方便系食物:伸手可得的救生圈
辦公室零食櫃的巧克力、超商架上的冰淇淋
這類食物根本是情緒急救包!研究發現75%的上班族抽屜裡都藏著即時紓壓零食。
4. 體感系食物:用溫度療癒身心
寒流來襲時那碗熱麻油雞、夏天挫冰的透心涼
我的個案小林說:「吞下熱湯那刻,像有人幫冰冷的心蓋了毛毯」
小心!你可能是「情緒性暴食者」
明明剛吃飽,看到甜點卻失控掃盤?這可能是「情緒性進食」的警訊!根據台灣營養學會調查,壓力大的上班族中,每2人就有1人曾用食物宣洩情緒。快檢視你有沒有這6大特徵:
特徵 | 真實案例 |
---|---|
腦袋的餓 | 肚子不叫卻瘋狂想吃雞排 |
慾望突襲 | 下午三點毫無預兆想嗑整盒蛋捲 |
焦躁難忍 | 等不及外送對家人發脾氣 |
專攻垃圾食物 | 只想吃洋芋片拒吃水果 |
停不下來 | 拆開餅乾就無意識吃光 |
邊吃邊滑手機 | 回神發現泡麵碗已空 |
📍 諮商室真實對話:
「每次和男友吵架,我就躲進超商把飯糰塞滿購物籃,結帳時才驚覺拿了五個」——25歲粉領族小雯
為什麼我們用食物麻痺自己?
關鍵在「情緒調節失靈」!當你出現這些狀況最容易暴食:
- 📉 工作被主管釘到懷疑人生
- 👥 閨蜜聚餐聊減肥讓你焦慮
- 🚫 節食三天後看什麼都想吃
- 😔 深夜獨處時的空虛感襲來
食物成了最快速的避難所,但就像我的個案說的:「嚼著蛋糕那刻好像不痛了,但吞下去後…空虛感變得更巨大」
擺脫情緒暴食兩大招
✍️ 第一招:進食行為ABC記錄法
連續記錄一週,你會發現驚人模式!例如:
項目 | 內容 |
---|---|
A | 週三晚上11點獨自加班,電腦跳出前任婚禮通知 |
B | 「我永遠比不上她」「根本沒人在乎我」 |
C | 衝去超商買三盒冰淇淋,吃完胃痛到蜷縮在床上 |
💡 我的個案實測發現:記錄超過5天後,暴食次數減少40%!因為你會看清「原來我每次孤單時就想用食物填洞」
🛑 第二招:STOP四步驟急救法
當暴食衝動又來襲時:
-
S 緊急煞車
手碰到零食包裝時,先定格5秒鐘 -
T 深呼吸
閉眼用鼻子吸氣4秒→停頓2秒→嘴巴吐氣6秒(重複3輪) -
O 偵查身體訊號
🔍 自問:「現在是胃在餓?還是心在餓?」
🔍 掃描身體:胸口是否發緊?手心有冒汗嗎? -
P 聰明行動
- 如果是「心餓」:改用熱敷袋敷胸口、寫情緒日記
- 混合型飢餓:把想吃蛋糕換成無糖優格+新鮮芒果
- 真飢餓:準備營養均衡的小份餐點
📍 真實案例:
試用STOP法後,原本週末必嗑整包乖乖的工程師阿哲說:「現在我會先打給朋友罵主管,講完居然就不想吃了!」
重要心法:和食物重修舊好
情緒性進食不是罪! 它其實是你的身心在求救。我的諮商經驗顯示,當你開始用ABC記錄法覺察、用STOP法緩衝,三個月後通常能達成:
- ✅ 暴食頻率降低60%
- ✅ 選擇健康紓壓方式的比例提升
- ✅ 對自我的批判聲音大幅減少
記住這句關鍵:「食物應該是享受,不是刑具。」當你學會區分「胃的飢餓」和「心的飢餓」,才能真正拿回飲食自主權!
🌟 給你的今日小練習:
下次想吃零食前,先問自己:「此刻我最需要的是什麼?」
可能是休息?被傾聽?或是單純需要個擁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