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師教你這樣吃才有效
各位阿公阿嬤、叔叔阿姨,是不是常常被電視廣告洗腦,覺得「吃這個顧膝蓋」、「吞那個補記憶」?今天藥師就要來戳破那些保健食品的迷思啦!這些年看到太多長輩花大錢買心安,結果根本吃錯方向,實在係金毋甘啊~下面這六大常見錯誤觀念,你中了幾個?
🧐 迷思1:成分種類越多就越厲害?
「這罐有18種營養素,買這瓶卡划算啦!」 這句話是不是很耳熟?但藥師跟你說吼,成分多不見得好喔!
來~想像一下:一顆膠囊最多裝1000毫克內容物,如果只放3種成分,每種可以分到300毫克。但如果要塞10種成分?有的可能只剩50毫克,根本是吃心酸的!就像你去吃自助餐,每道菜都夾一點點,結果根本吃不飽啊。
藥師小叮嚀:
- 先搞清楚自己缺什麼再買
- 與其買「綜合型」,不如選「專一高劑量」
- 包裝上標示的「毫克數」比「種類數」更重要
🧠 迷思2:記性變差才來吃銀杏?
「最近老是忘東忘西,快買銀杏來補腦!」 先別急!國際研究早就打臉啦~2008年美國醫學會期刊就說:銀杏不能改善記憶力、注意力或語言能力!
那銀杏到底有啥用?它主要功效是:
- 類黃酮抗氧化,保護腦細胞
- 促進血液循環(適合手腳冰冷、頭暈的人)
- 改善末梢循環問題(比如走路會腳痠麻)
重點來啦: 銀杏對「預防」腦退化有幫助,但等到記憶力明顯衰退才吃,效果微乎其微!最適合吃的是「剛開始覺得記性變差+常有頭暈感」的長輩,這可能是腦部血循不良的警訊喔!
🦵 迷思3:膝蓋痛就買葡萄糖胺?
「關節喀喀響?快吃葡萄糖胺!」 先等等!這觀念已經落伍啦~最新醫學研究發現,葡萄糖胺對退化性關節炎根本沒效!
為什麼沒用?因為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利用葡萄糖胺製造關節潤滑液的能力會下降。等到你60歲感覺膝蓋痛才開始吃,就像火燒厝才要挖井——來不及啦!
藥師真心話:
- 40歲起就要保養關節,別等痛了才行動
- 與其吃葡萄糖胺,不如做水中運動減輕膝蓋負擔
- 關節保健首選:維生素D3+鈣質+適度肌力訓練
🍚 迷思4:糖尿病營養品能降血糖?
「這罐寫糖尿病專用,喝了血糖會降啦!」 大錯特錯!這些產品只是「低GI」(吃了血糖上升慢),不是「降血糖」!
最可怕的是,很多阿公阿嬤吃完正餐又喝一瓶,結果血糖飆更高!曾經有位阿伯就是這樣,飯後血糖直接衝破300mg/dL,差點送急診⋯
正確用法:
- 代替正餐(當營養補充飲品)
- 當點心時要減少主食份量
- 絕對不能「飯後加喝」當保養
🦴 迷思5:鈣片就要選吸收率高的?
「買檸檬酸鈣最好吸收啦!」 其實這是半個迷思喔!藥師告訴你真相:
鈣片類型 | 鈣離子含量 | 適合對象 |
---|---|---|
碳酸鈣 | 40%(高) | 胃酸正常者 |
檸檬酸鈣 | 21%(中) | 常吃胃藥者 |
胺基酸螯合鈣 | 16%(低) | 胃部敏感者 |
關鍵重點:
- 胃功能正常的人,吃碳酸鈣就夠用(還更便宜)
- 長期吃胃藥或抑酸劑的人,才需要檸檬酸鈣
- 看清楚標示是「鈣離子」還是「鈣化合物」含量
- 單次不要吃超過500毫克,分次吃效果更好
👥 迷思6:別人吃有效我就跟著吃?
「隔壁阿嬤說吃這個有效,我也買來試看邁!」 STOP!這超危險!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亂跟風可能出問題!
舉個真實案例:
- 陳阿姨聽鄰居說魚油好,天天吃結果低密度膽固醇(LDL)飆高
- 林伯伯吃朋友推薦的高劑量鐵劑,結果便秘到要灌腸
- 素食阿公狂補B12卻忽略鐵質,貧血更嚴重
藥師急call: 保健食品不是糖果!吃之前一定要:
- 諮詢藥師或營養師
- 檢視自身健康報告(血壓、血糖、血脂)
- 注意產品與藥物交互作用(如魚油和抗凝血劑)
💡 藥師的銀髮保健真心話
看完這六大迷思,有沒有覺得膝蓋中箭啊?其實啊,保健食品就像安全帶——預防重於治療!等身體出狀況才吃,效果絕對打折扣。最重要的還是:
- 均衡飲食(每天吃足三色蔬菜)
- 適當運動(散步、太極拳都不錯)
- 定期健檢(找出真正缺乏的營養素)
下次買保健食品前,先把這篇文章拿出來看三遍!與其花大錢買心安,不如對症下藥才實在啦~有疑問隨時找社區藥局藥師聊聊,免錢的諮詢不用白不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