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醫護病症

耳朵癢別亂挖!耳科醫師警告:亂掏耳屎恐釀大病,這習慣快改掉

「醫生,我耳朵又痛又流膿,是不是中耳炎啊?」
診間裡陳小姐摀著耳朵坐立難安,原來是她前天用髮夾掏耳朵時刮傷了外耳道,現在整個耳朵腫得像麵龜…

耳屎其實是耳朵的守護神!你根本不需要挖

先來打破迷思:耳屎不是垃圾!它的正式名稱叫「耵聹」,是外耳道皮膚的天然分泌物。別看它黏黏髒髒的,人家可是有三大超能力

  1. 抗菌防護盾:耳屎含脂肪酸,能形成弱酸性環境,把黴菌和細菌通通擋在門外
  2. 天然潤滑油:保持耳道濕潤,避免乾癢脫皮(就像皮膚要擦乳液一樣)
  3. 自清小幫手:當你吃飯、說話時,耳屎會隨著顳顎關節運動慢慢「散步」到耳道口

最神奇的是,耳朵根本不用你幫忙清潔!耳道皮膚會像輸送帶一樣,把舊皮屑和耳屎自動往外送。多數人洗澡時沖沖水,耳屎就自然掉出來了啦~

為什麼耳朵會癢?醫師解密7大真相

癢感原因 發生機率 特徵
外耳道乾燥 35% 秋冬特別明顯,像皮膚脫屑
過度清潔 30% 越挖越癢的惡性循環
黴菌感染 15% 耳道長白毛+濃稠分泌物
濕疹性皮膚炎 10% 耳廓脫皮+反覆發作
耳垢栓塞 5% 聽力變差+耳悶脹感
過敏反應 3% 換洗髮精/染髮後突然發作
糖尿病警訊 2% 全身皮膚癢+耳朵特別敏感

林口長庚耳科主任張伯宏醫師搖頭說:「門診八成患者都是自己挖出問題的! 很多人用棉花棒掏完覺得很乾淨,其實是把耳屎往更深處推,堆成硬塊卡在耳膜邊。」

亂掏耳朵的恐怖後果!這些慘案是真的

案例1:棉花棒害他聽力永久損傷

40歲王先生習慣每天洗完澡用棉花棒清耳朵,某次突然聽見「啵」一聲,接著劇痛伴隨耳鳴。就醫發現棉花棒的塑膠頭卡在耳道裡,還把耳膜戳破個大洞!雖然手術取出異物,但聽力只剩六成…

案例2:髮夾刮出黴菌工廠

愛用金屬髮夾掏耳朵的李太太,某天發現耳朵流出黑色液體。檢查發現外耳道佈滿白色菌絲,就像發霉的牆壁!原來她刮傷皮膚又沒消毒工具,讓黴菌在傷口開派對。

最常見4大傷害:

  1. 外耳道撕裂傷:尖銳物刮出看不見的傷口,洗澡進水就發炎
  2. 黴菌性外耳炎:耳道長滿白色菌絲,奇癢無比還會流組織液
  3. 耳垢栓塞:把耳屎推往深處壓成硬塊,嚴重會頭暈目眩
  4. 鼓膜穿孔:棉棒或掏耳工具戳破耳膜,可能導致聽力喪失

臺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劉嘉銘警告:「外耳道皮膚比臉頰還薄!自己亂挖就像用砂紙磨嫩肉,沒感染算你運氣好。」

耳朵癢到受不了?醫師親授安全SOP

✅ 合格清耳方式(由醫師操作)

  1. 耳鏡檢查:用專業放大鏡確認耳道狀況
  2. 溫水沖洗:37°C生理食鹽水軟化耳垢
  3. 抽吸清除:微型吸管吸出碎屑(完全無接觸)
  4. 藥膏消炎:有傷口時塗抹抗生素藥膏

🚫 絕對禁止行為

  • 用棉花棒/髮夾/指甲挖耳道深處
  • 採耳店用羽毛棒「轉轉轉」
  • 點不明藥水(可能含類固醇傷皮膚)
  • 用掏耳相機自拍(可能戳傷還散光)

高雄榮總耳科團隊做過實驗:用棉花棒清耳後,耳道內的耳垢量反而增加68%!因為你把表層耳屎推進去了啊~

耳屎卡住怎麼辦?3招自救法

  1. 「搖頭晃腦」法:側頭單腳跳+輕拉耳廓,讓地心引力幫你
  2. 滴油軟化術:睡前滴1-2滴嬰兒油/橄欖油,連續3天
  3. 溫毛巾敷耳:用40°C熱毛巾敷耳廓,促進耳屎自然排出

注意! 若出現以下狀況,請直接衝耳鼻喉科:
⚠️ 聽力突然下降 ⚠️ 耳朵流出膿或血 ⚠️ 持續性耳鳴 ⚠️ 臉部半邊麻木

保養耳朵的5個生活秘訣

  1. 洗完頭用冷風吹耳廓:保持耳道乾燥(但別對著耳洞吹)
  2. 戒掉掏耳強迫症:把掏耳工具全丟掉!手癢時捏壓力球轉移
  3. 每半年檢查:糖尿病患/銀髮族建議定期耳道健檢
  4. 選無酒精耳機:酒精棉片擦耳機反而刺激皮膚
  5. 少吃油炸食品:研究顯示高油脂飲食會增加耳垢分泌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研究發現:65歲以上長者約40%有耳垢栓塞!因為腺體萎縮讓耳屎變乾硬,更不該自己亂挖。

破除迷思!關於耳屎的3大真相

❌ 迷思1:耳屎多代表不衛生?

錯!耳屎量取決於基因。歐美人多屬「乾性耳垢」(像皮屑),亞洲人則多「濕性耳垢」(像蜂蜜),都正常!

❌ 迷思2:小孩耳朵要常清?

錯!兒童耳道更細窄。統計顯示6歲以下耳道損傷87%是家長造成的,用棉花棒清耳朵是常見原因。

❌ 迷思3:耳燭能排毒?

超級危險! 消基會檢測發現,號稱「吸出耳垢」的耳燭殘留物,其實是蠟燭燃燒的焦油!還可能燙傷耳膜。

最後送大家一句臺語諺語:「耳孔毋通挖,挖了會衰三年」(耳朵別亂挖,挖了衰三年)
這不是迷信,是老祖宗的智慧警告啊!

如果看完文章你正在掏耳朵…快放下那根棉花棒! 找專業醫師處理,才是愛護耳朵的真智慧。

作者更多文章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