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醫護病症

挖耳朵挖出大麻煩!當心耳道長黴菌害你聽力下降

挖耳朵超舒服?小心挖出「耳道黴菌」害你聽攏嘸!

各位鄉親啊~你是不是也有這種經驗?耳朵一癢,手指頭就不自覺伸進去挖啊挖,非要把那坨「耳屎」掏出來才甘願?拜託!快停手啦!這種看似爽快的動作,根本是在幫黴菌「裝潢新家」!很多人不知道,亂挖耳朵真的會挖出大問題,黴菌在耳道裡開趴踢,嚴重起來可是會讓你「聽攏嘸」的!

🚫 耳屎根本不用挖!你的耳朵自己會「大掃除」

先打破大家一個迷思:耳屎不是垃圾,它是耳朵的保鑣! 很多人看到耳屎就手癢想清,但你知道嗎?耳朵天生就有「自動清潔」的神技能!

  • 咀嚼、講話、打哈欠:你每天吃飯、聊天、打哈欠的時候,下巴關節(顳頜關節)都在動來動去。這個動作超重要!它就像一台隱形的輸送帶,會把耳道裡的老舊耳屎和皮屑,慢慢地、自然地「推」到耳朵外面去!超神奇對吧?
  • 耳屎是天然防護罩:別嫌它髒!耳屎(學名叫「耵聹」)其實是耳朵分泌的保護油,質地黏黏的,可以 黏住灰塵、擋住小蟲子,不讓這些外來客跑進耳朵深處搞破壞,根本是耳朵的天然防塵網+殺蟲劑!
  • 酸酸環境抑菌防黴:健康的耳道裡面是 「微酸性」的環境,這種環境對細菌跟黴菌來說就像住在北極,很不舒服,很難大量繁殖,是保護耳朵的重要防線。

所以!結論就是:除非你的耳屎多到堵住(這情況很少見,通常要醫師判斷),不然真的、真的、真的不用特別去挖它! 你越勤勞挖,問題可能越大條!

🩹 為什麼亂挖耳朵=邀請黴菌來開趴?

看到這裡你可能想問:「啊我洗澡、游泳耳朵進水都沒事,挖一下是會怎樣?」關鍵就在於 「有沒有破壞耳道的保護層」

  1. 刮傷耳道,黴菌大門敞開:我們的耳道皮膚其實很嬌嫩,比臉皮還薄!用指甲、棉花棒硬挖,甚至用那種路邊攤的鐵耳扒,非常容易刮出 肉眼看不到的微小傷口。這些傷口對黴菌來說,就是五星級飯店的VIP邀請函!黴菌孢子開心入住,開始繁殖。
  2. 洗掉保護油,酸鹼值大亂:耳屎的油是保護層。你一直挖,就像把家裡牆壁的防水漆硬刮掉。洗澡、游泳的水,或是有些人亂點藥水、藥膏,都可能 改變耳道原本健康的微酸環境,變得比較中性或鹼性。這下好了,黴菌最愛這種環境,馬上瘋狂開趴繁殖!
  3. 工具髒兮兮,黴菌直送耳道:很多人挖耳朵的工具根本不乾淨!家人共用的耳扒、理髮廳阿伯用的公用工具…上面有多少細菌黴菌你敢想?直接捅進耳朵,根本是 「黴菌宅急便」 直送到府!

💡 特別注意族群:

  •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好,抵抗力比較差。
  • 長期用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的人:身體對抗黴菌的能力被壓制了。
  • 亂點抗生素耳藥水的人:抗生素殺不死黴菌,反而可能把抑制黴菌的好細菌也殺了,讓黴菌一家獨大!

🚨 耳道長黴菌了!會有這些恐怖症狀…

黴菌在耳道裡開工,你的耳朵就會開始「鬧脾氣」,症狀會越來越明顯:

  • 癢到抓狂! 這是最最最常見的!不是普通癢,是那種 「從耳朵深處鑽出來」、讓人坐立難安、半夜癢醒,甚至想把手指頭戳進耳朵裡撓的癢!很多人就是因為癢,更用力去挖,結果越挖越癢,惡性循環!
  • 耳朵像被棉花塞住! 黴菌大量繁殖,加上它們的代謝物、脫落的皮屑,會在耳道裡形成 一大坨「黴菌耳屎複合體」 ,緊緊黏在耳道壁上,甚至蓋住耳膜。你會覺得耳朵悶悶脹脹的,像搭飛機耳壓不平衡那種感覺,嚴重時 聽聲音都像隔層水,聽不清楚(聽力下降)!
  • 痛痛痛! 耳道發炎腫起來,或是黴菌團塊壓迫到耳道,就會 一陣陣抽痛或持續脹痛,尤其是碰到耳朵或咀嚼時更痛。
  • 濕濕黏黏好噁心:可能流出一些 分泌物,顏色可能是黃黃的、咖啡色的,甚至帶點異味(特別是念珠菌感染)。
  • 耳鳴、頭暈也來湊熱鬧:如果感染比較嚴重,影響到耳膜或更深的地方,可能會出現 嗡嗡叫的耳鳴聲,少數人甚至會感到 天旋地轉的暈眩

🦠 常見的耳道黴菌有這兩大「惡棍」!

在台灣,最常被抓到的耳道黴菌兇手是這兩種:

  1. 念珠菌 (Candida)

    • 初期:耳道會 濕濕的、滲出比較多分泌物,皮膚看起來 紅紅腫腫,甚至有點 破皮糜爛
    • 後期:發炎的地方可能長出 「肉芽」(一小坨增生組織),耳道壁表面會覆蓋一層 像白色或奶油狀的、軟軟的屑屑,用棉花棒可以擦掉一點點,但下面還是紅腫的。
  2. 黑麴黴菌 (Aspergillus niger)

    • 這傢伙長得很有特色!它在耳道裡會形成 一團團像絨毛、或像發霉麵包屑的菌絲團塊,顏色是 黃褐色到深黑色(所以叫黑麴黴)。
    • 它通常 比較安分,不太會去破壞深層的骨頭或組織,就是賴在耳道表面 「蓋房子」 ,形成那團很煩人的阻塞物,讓你悶塞、聽不清。

🏥 耳黴菌病超難搞?治療關鍵在「耐心」!

萬一真的中獎,耳道長黴菌了,千萬別自己當醫生亂搞!一定要去找耳鼻喉科醫師! 治療過程是場「持久戰」,絕對需要你的耐心配合:

  1. 專業清耳道是第一步,也是關鍵!

    • 醫師會用專業的器械(像是細細的吸引管、小鑷子、小勾子),在 顯微鏡或內視鏡下,小心翼翼地幫你把耳道裡那坨 「黴菌壁紙」 清乾淨。這技術很重要!
    • 這團黴菌耳垢 黏得超緊,就像壁紙緊貼牆壁。醫師必須先找到它的邊緣,用鑷子輕輕夾穩,再 整片慢慢地「撕」下來。如果它死死黏在耳膜上,更要小心!通常會先用 藥水軟化幾天,再用 吸力很輕的吸引管慢慢吸掉,絕對不能硬扯,否則傷到耳膜就大條了!
    • 清完當下超有感! 黴菌團塊一清掉,那種 悶塞感立刻消失,聽力 瞬間清晰 很多!超級舒服!但…這只是 「萬里長征第一步」,千萬別以為這樣就治好了!
  2. 天天點藥不能偷懶!殺黴菌是龜兔賽跑!

    • 黴菌很奸詐,它的 菌絲會鑽進耳道皮膚表皮層深處 躲著。表面清乾淨了,底下的殘黨沒殺光,沒幾天又會春風吹又生!
    • 醫師會開 「抗黴菌耳滴劑」 給你。務必按時、按量、天天點! 通常一天要點 2-3 次,點完還要讓藥水在耳朵裡停留幾分鐘(側躺或頭歪一邊)。
    • 點藥就像「龜兔賽跑」!認真天天點(烏龜慢爬),藥水才能深入皮膚慢慢殺死深層黴菌。如果你 偷懶、忘記點(兔子睡覺),黴菌可沒休息,它繼續長(兔子狂跑)!一偷懶,黴菌馬上超前,之前的治療就白費了!通常 需要連續點藥 2-4 週甚至更久,才能確保斬草除根。耐心!耐心!耐心! 很重要所以說三次!
  3. 定期回診追蹤,清戰場防復發!

    • 治療期間,醫師會 定期約你回診。一方面 檢查黴菌殺光了沒,治療有沒有效。另一方面,點藥過程耳朵還是會產生一些 新的分泌物、皮屑、或殘餘的黴菌屍體,需要醫師再幫你 輕柔地清理乾淨,保持耳道暢通,也讓藥水能更好地接觸到皮膚發揮作用。別小看這步驟,不清乾淨點藥效果打折!

🛡️ 預防勝於治療!杜絕黴菌耳道請這樣做

黴菌耳道炎治好後,最怕就是復發!不想再經歷那種癢到崩潰、悶到抓狂的感覺?改變習慣最重要!

  • 戒掉挖耳屎的癮! 這是 最最最核心的一點! 除非醫師說必要,否則 絕對不要自己挖耳朵! 棉花棒、手指頭、髮夾、迴紋針…通通不准進耳朵!耳道有自清功能,真的不用你幫忙!
  • 保持耳道乾燥通風:
    • 洗澡、游泳耳朵進水怎麼辦? 別緊張!頭歪向進水那一邊,單腳跳一跳,讓水自然流出就好。不要用棉花棒進去吸! 這反而可能把水推更深或刮傷皮膚。也可以用 吹風機開「冷風」或「微溫風」,距離耳朵至少 30 公分,輕輕吹一下耳洞口幫助乾燥。
    • 容易反覆感染的人,游泳或洗澡前可以考慮戴 防水耳塞(選擇合適尺寸,用完清潔乾燥)。
  • 個人衛生要注意:
    • 絕對不和別人共用挖耳工具! 家人的耳扒子也不行!這跟共用牙刷一樣不衛生!
    • 千萬別在理髮店挖耳朵! 理容院、美容院的公用耳扒,消毒是否徹底?根本是黴菌傳染大本營!再舒服也別冒險!
  • 有問題找專業,勿亂點成藥: 耳朵不舒服(癢、痛、悶塞、流膿),直接去看耳鼻喉科醫師! 不要自己到藥局亂買耳藥水點。點錯藥(特別是抗生素),可能讓黴菌更猖狂!

📌 總結重點叮嚀

  • 耳屎不是壞蛋,沒事別亂挖! 耳朵自己會清潔。
  • 亂挖耳朵=自毀長城! 刮傷皮膚、改變耳道環境,等於開門請黴菌來住。
  • 耳朵深處奇癢、悶塞、聽不清? 很有可能是黴菌感染!快看醫生!
  • 黴菌治療是長期抗戰! 專業清潔 + 按時點藥 + 定期回診 + 耐心堅持 = 根治關鍵!
  • 預防復發靠習慣! 戒挖耳、保乾燥、工具不共用、拒絕理髮店挖耳!

照顧耳朵真的不難, 「不亂挖」就是最好的保養! 別讓一時的手癢,害你耳朵癢不完,甚至賠上聽力!把這篇分享給身邊那個超愛挖耳朵的親友吧!救人一耳,功德無量啦!

作者更多文章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