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聽過「多走路能降血糖」的說法?每天認真走一萬步,三個月後回診驗血糖,數字卻沒啥變化?別懷疑自己不夠努力!物理治療師陳宗霖點破關鍵:「只靠散步就想降血糖,就像用湯匙舀乾泳池的水!」想要真正逆轉糖尿病前期,得先搞懂身體出了什麼問題!
為什麼你拼命走路,血糖還是降不下來?
先別急著怪自己偷懶!很多阿公阿嬷天天公園報到,血糖卻像卡住一樣不動如山,問題出在「身體太聰明會適應」!陳治療師解釋:
「當你每天都用同樣速度走30分鐘,前兩週可能有點喘,但一個月後就變『散步賞花模式』了!肌肉和心肺根本沒被刺激到,當然燃不了內臟脂肪!」
更關鍵的是,第二型糖尿病的核心問題在「胰島素阻抗」。當我們吃太多精緻澱粉(白飯、麵包、甜甜圈),又坐著不動,脂肪就會包圍胰臟和肝臟。這些內臟脂肪會干擾胰島素工作,就像把鑰匙孔塞住(胰島素阻抗),就算胰島素拼命分泌(鑰匙),血糖也進不了細胞大門!
身體發出的3個危險警訊
- 飯後愛睏到崩潰:吃完便當立刻眼皮重?這是血糖飆太快的警報!
- 腰圍超過身高一半:量量看!男生腰圍>90cm、女生>80cm,內臟脂肪超標機率高
- 皮膚變黑天鵝絨:脖子、腋下出現洗不掉的深色皺褶,可能是胰島素阻抗的「黑色棘皮症」
逆轉糖尿病關鍵:先燒「內臟脂肪」!
想要讓血糖乖乖聽話,光靠吃藥是治標不治本!國際研究發現:只要減掉體重5-7%,就能顯著改善胰島素敏感度。重點在於「把包住胰臟的油鏟掉」!怎麼做?陳治療師用便當盒比喻:
🍱 飲食黃金公式:331 餐盤法
| 餐盤比例 | 食物類型 | 具體例子 | 避開地雷 | 
|---|---|---|---|
| 3份 | 優質蛋白質 | 蒸魚、雞腿、豆腐、毛豆 | 炸排骨、加工肉品 | 
| 3份 | 低碳水蔬菜 | 地瓜葉、菇類、花椰菜、櫛瓜 | 玉米、南瓜、芋頭 | 
| 1份 | 低升糖澱粉 | 糙米、五穀飯、燕麥 | 白飯、白麵條、麵包 | 
超實用技巧:外食族點自助餐,先夾滿兩格蔬菜→再選手掌大的蛋白質→最後補半格糙米飯。飯前喝300cc水,血糖波動更平穩!
運動處方簽:三階段剷除內臟脂肪
陳治療師強調:「降血糖運動=心肺+肌力+爆發力!」他設計的「三階段運動法」,連70歲阿嬤都能執行:
第一階段:提升「心肺耐力」(第1-4週)
目標:讓心臟有力輸送氧氣,提高基礎代謝
怎麼做:
- ✨ 超慢跑秘訣:步伐小到像「原地抬腿」,每分鐘約180步
- 🔥 強度指標:能說話但無法唱歌的程度(自覺強度3-5分)
- ⏱️ 時間分配:一週5天,每次25分鐘(例如:超慢跑3分鐘+快走1分鐘,循環6次)
常見錯誤:在河濱公園邊走邊聊天→強度不足!試試「斜坡挑戰」:找小斜坡(如地下停車場出口),上去時加速,下來時休息。
第二階段:加入「肌力訓練」(第5-8週)
為什麼重要:肌肉是天然血糖倉庫!增加1公斤肌肉,每天多燃燒100大卡
居家訓練菜單:
💪 傾斜伏地挺身(練胸背穩定)
- 面對「流理台」站穩,雙手撐邊緣比肩略寬
- 腳向後退到身體成斜線(從頭到腳跟打直!)
- 吸氣下壓(手肘向45度彎),吐氣推回
- 關鍵細節:屁股不能翹高!想像頭頂有繩子拉著脊椎
次數:做滿15下不費力?改撐「餐桌」(高度更低),目標做到胸口離桌面10公分!
🦵 弓步蹲(專攻下肢大肌群)
- 扶椅背站穩,右腳後退「半步」(腳尖點地)
- 吸氣時「左臀向後坐」,右膝自然下垂(不用碰地)
- 吐氣左腳跟發力蹬起,感受大腿前側收縮
- 進階技巧:後腳踩在厚書本上,增加蹲幅
避開受傷:膝蓋絕對不能超過腳尖!蹲下時若膝蓋抖動,立刻減幅度。阿嬤初學可從「扶椅背做8下×2組」開始。
第三階段:高強度間歇(HIIT)燃脂(第9週後)
驚人效果:研究顯示,HIIT能讓肌肉「像海綿吸水」般搶血糖!
居家版HIIT這樣玩:
🔥 開合跳加速版(20秒)
- 雙腳跳開時「雙手高舉擊掌」,跳回時「雙手拍大腿」
- 加快頻率!每秒至少2次開合
🛑 休息(40秒)
- 原地踏步調整呼吸,別坐下來!
🚴 原地衝刺跑(20秒)
- 膝蓋抬高到腰部,前腳掌快速點地
🛑 休息(40秒)
強度指標:做到喘到無法說話(自覺強度7-8分),一週三次就有效!注意:高血壓者先諮詢醫師。
為什麼「強度」是成功關鍵?
陳治療師分享門診案例:65歲的阿嬌奶奶每天走1小時,血糖依舊破200。調整運動模式後驚見改變:
「我教她把30分鐘散步,改成『5分鐘快走+1分鐘衝刺上坡』交替,再搭配扶椅子深蹲。三個月後內臟脂肪降了2單位,飯前血糖從210降到130!她現在還會跟孫子比賽開合跳咧!」
科學證據:國際糖尿病聯盟指出,肌力訓練可提升胰島素敏感度達48%,效果持續到運動後48小時!而HIIT能在「運動後燃燒效應」中持續消耗血糖,就像關不掉的燃脂引擎!
維持逆轉成果的2大心法
別以為血糖正常就能鬆懈!陳治療師提醒:
- 
「週末補償」是大忌: 
 「週間吃很乖,週末狂嗑吃到飽」會讓胰臟過勞!允許每週1-2次小放縱(例如吃半碗剉冰),但別變成48小時熱量轟炸。
- 
每月「強度升級」: 
 當一組深蹲能輕鬆做滿20下?試著「背裝水寶特瓶」增加重量,或把休息時間縮短10秒。身體適應是進步的訊號!
最後送大家逆轉金句:「糖尿病不是遺傳病,是生活習慣病!」 現在開始「吃對份量、動對強度」,三個月後你會感謝自己今天的決定!
(本文參考陳宗霖物理治療師《無齡健身》運動概念改寫,實際執行請諮詢專業醫療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