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膳食營養

糖尿病也能爽吃鍋?營養師親授控糖8字訣,這樣吃最安心!

天氣一變冷,熱騰騰的火鍋根本是台灣人的最愛!但很多糖尿病友心裡都在掙扎:「啊我血糖高,到底能不能吃火鍋?會不會一吃就飆血糖?」別說你啦,連家屬都在問爆!花蓮慈濟醫院營養科的魏萌萱營養師就講啦,其實糖友完全不用跟火鍋說掰掰,重點是掌握「飲食均衡,分量適當」這八字真言,照著營養師教的3步驟吃,照樣能吃得滿足又安心!

💡 為什麼糖友總是被火鍋嚇到?破解迷思看這邊

先講清楚吼,很多人以為糖尿病就是「什麼都不能吃」,尤其是看到火鍋裡有飯有麵、有丸子有甜點,整個怕爆!魏營養師直接點破幾個常見迷思:

  • 迷思1:吃火鍋=一定會飆血糖?
    錯! 問題在「你怎麼選、怎麼吃、吃多少」,不是火鍋本身的錯啦!
  • 迷思2:糖尿病只能吃無聊水煮餐?
    才怪! 國民健康署的飲食指南六大類食物(全榖雜糧、蔬菜、豆魚蛋肉、乳品、水果、油脂堅果),糖友通通可以吃,重點是份量和組合要抓對。
  • 迷思3:火鍋湯底絕對是地雷?
    看情況! 選對湯底、喝對時間,其實沒那麼可怕。

所以說,與其自己嚇自己,不如跟著營養師的專業指引,學起來怎麼吃最聰明!

🔥 糖友安心吃鍋3步驟 + 8字訣實戰攻略(附細節提醒)

魏萌萱營養師特別為糖友設計了超實用的「吃鍋3步驟」,搭配「飲食均衡,分量適當」的核心原則,一步一步拆解給你看:

🥬 步驟1:蔬菜打底!先吃菜再喝湯(關鍵動作)

  • 為什麼重要?
    蔬菜滿滿的膳食纖維就像「緩衝墊」,能減緩後面吃進來的碳水化合被吸收的速度,幫助血糖更平穩。而且先吃菜墊胃,比較不會失控狂吃其他高熱量食材。
  • 具體怎麼做?
    1. 開鍋第一件事: 把兩小盤(大約飯碗2碗滿)的各種蔬菜丟下去煮!高麗菜、茼蒿、小白菜、菇類、木耳、番茄、蘿蔔… 通通很讚,顏色越多樣越好。
    2. 愛喝湯的看這邊: 如果真的很想喝湯,強烈建議在煮肉、煮火鍋料「之前」就先喝!為什麼?因為煮過肉類、加工品的湯,油脂和鈉(鹽分)會暴增,對腎臟和心血管負擔超大!
    3. 湯底聰明選: 優先挑 「清澈系」湯底,像昆布湯、番茄湯、蔬菜湯、藥膳湯(注意不要太鹹或含酒)。麻辣鍋、牛奶鍋、咖哩鍋、沙茶鍋這類濃稠或重口味的,油脂和熱量都偏高,能避就避。
  • 營養師小叮嚀: 別忘了「分量適當」!蔬菜雖然好,但吃到超級撐也是負擔。兩小盤是很好的起始目標。

🥚 步驟2:優質蛋白質上場!聰明選、安心吃

吃完蔬菜喝點湯,接下來就可以進攻蛋白質啦!但不是所有蛋白質都平等喔!

  • 首推植物性蛋白質:
    • 嫩豆腐、凍豆腐、豆包: 這些是火鍋良伴,脂肪含量通常比肉類低,又有飽足感。
    • 傳統板豆腐也不錯,但注意有些會先炸過(像油豆腐),那就不是好選擇了。
  • 動物性蛋白質這樣挑:
    • 海鮮類優先: 魚片、蝦、蛤蜊、花枝、魷魚等,通常脂肪較低(避開魚肚等高脂部位)。
    • 肉類選「瘦」的: 雞胸肉、里肌肉片、去皮雞腿肉。牛肉可以選菲力、牛腱。豬肉選後腿瘦肉或里肌。
    • 絕對要避開的「脂肪炸彈」: 五花肉、霜降牛、培根、牛小排、所有帶皮的肉(雞皮、豬皮)、還有內臟類(大腸、牛肚等)飽和脂肪都超高!
    • 加工火鍋料是大魔王! 貢丸、燕餃、魚餃、蛋餃、蟹肉棒、甜不辣、炸豆皮… 這些看起來好吃,但通常隱藏超高油脂、澱粉和鈉含量,營養價值低又容易讓血糖失控,能不吃最好,頂多淺嚐1-2顆。魏營養師強調,用新鮮的豆製品或海鮮、瘦肉取代這些加工品,是控糖關鍵!
  • 分量提醒: 豆魚蛋肉類一份大約是掌心大小(不含手指厚度)。一餐吃1.5-2份是比較適當的範圍,別把整盤肉倒下去煮啊!

🍚 步驟3:主食聰明搭!份量算清楚不超標

吃火鍋很容易不知不覺吃進一堆澱粉!除了麵、飯、冬粉,別忘了芋頭、南瓜、玉米、山藥、地瓜這些也是主食類!很多人會犯的錯誤就是:飯照吃一碗,然後又狂嗑芋頭、玉米,最後再下個烏龍麵… 這樣澱粉量絕對爆炸!

  • 混搭計算原則:
    把這餐你想吃的所有「全榖雜糧類」食材,通通算在一起!例如:
    • 你想吃半碗飯(約半份) + 幾塊芋頭(約1/4份) + 幾塊南瓜(約1/4份),這樣加起來就是「1份」。
    • 或者,你選擇吃一小把王子麵(約1份),那芋頭、南瓜、玉米這些就要嚴格控制只吃1-2小塊,甚至不吃。
  • 份量建議: 一餐的主食份量建議抓在 0.5 – 1.5 份 之間(看個人需求和營養師建議)。一份大約是:1/4碗白飯、或半碗粥、或半碗熟麵條、或小顆芋頭1/4個、或薄地瓜片約3片。
  • 選擇建議: 優先選未精製的全穀類,例如點糙米飯、五穀飯代替白飯,或是選南瓜、芋頭、山藥、玉米來部分取代麵條、白飯,營養價值更高,升糖指數也較低。
  • 超級重要: 冬粉、粉絲、米苔目 看起來清淡,但它們是純澱粉,升糖速度很快,吃的份量更要精準控制

🍨 餐後點心飲料:不是不能吃,是看你怎麼選!

飯後想來點甜的?魏營養師說,糖尿病不是完全不能吃甜點,關鍵還是「分量適當」!

  • 甜點選擇與份量:
    • 霜淇淋: 選原味,吃「一球」就好(約小型冰淇淋勺)。避開淋醬、巧克力脆片、餅乾等額外添加物。
    • 甜湯(紅豆湯、花生湯等): 吃「小半碗」就好(約飯碗的1/3)。如果可以,請店家少放糖。
    • 蛋糕、布丁、果凍: 真的想吃,請選擇「最小份量」,例如一小塊(約名片大小)蛋糕,或一小杯布丁,並算入當天的醣類總量。最好跟家人朋友分享。
    • 最不推: 含糖量超高又沒營養的煉乳、巧克力醬、大量糖水剉冰。
  • 飲料聰明喝:
    • 首選:無糖茶類(綠茶、紅茶、烏龍茶)、白開水氣泡水
    • 絕對避免: 汽水、果汁(即使是現打的)、冰沙、含糖茶飲、調味乳。這些飲料的含糖量驚人,是血糖飆升的隱形殺手!
    • 豆漿: 如果想喝點有味道的,可以選「無糖豆漿」,但要注意它也含有蛋白質和少量醣類,喝了就當作是蛋白質來源的一部分,別再狂灌。
  • 核心精神: 甜點飲料不是必需品,但如果真的很想享受一點,就嚴格控制份量,且選擇相對單純的品項,並記得納入整餐的飲食規劃中。

⚠️ 糖友吃鍋大地雷!這些食物千萬要小心

除了前面提到的加工火鍋料、高脂肉類,魏萌萱營養師特別點名幾個容易被忽略的「超級大地雷」,提醒病友一定要謹慎:

  1. 富含飽和脂肪酸的食物:
    • 炸物: 炸豆皮、炸芋頭、排骨酥… 吸飽了油,熱量爆表。
    • 動物皮: 雞皮、豬皮、鴨皮… 飽和脂肪超高。
    • 內臟類: 大腸、牛肚、豬腦、腰花… 不僅脂肪高,膽固醇和普林也高,對心血管和腎臟負擔大。
  2. 勾芡類羹湯: 酸辣湯、玉米濃湯、或是有些藥膳鍋底會勾芡。勾芡用的澱粉會讓湯變濃稠,升糖速度快,且常常隱藏高鹽分。
  3. 含糖醬料: 沙茶醬(通常加很多糖和油)、豆瓣醬、番茄醬、烤肉醬、甜辣醬、芝麻醬。沾醬請盡量用薄鹽醬油+醋+蒜末+蔥花+生辣椒這種清爽組合,並且「沾一下就好」,不要整碗泡進去。
  4. 酒精飲料: 強烈建議糖尿病友不要喝酒! 酒精會干擾血糖穩定,可能造成低血糖(尤其在使用胰島素或特定口服藥時),且熱量高,長期飲用也會影響血脂和肝臟。如果真的有飲酒習慣:
    • 男性:一天最多不超過 2罐330ml的啤酒
    • 女性:一天最多不超過 1罐330ml的啤酒
    • 切記:絕對不能空腹喝酒! 喝酒時務必監測血糖。

📋 糖友安心吃鍋速查表(營養師精華整理)

重點原則 推薦選擇 要避免或嚴格限制 份量提醒
湯底 昆布湯、番茄湯、蔬菜湯、清雞湯 (清淡少鹽) 麻辣鍋、牛奶鍋、起司鍋、沙茶鍋、咖哩鍋、酸菜鍋 喝湯請在煮料前喝,1小碗即可
蔬菜 (先吃!) 各種葉菜、菇類、木耳、海帶、番茄、蘿蔔、冬瓜 油炸過的蔬菜 (如炸豆皮) 至少吃2小盤 (約2平碗)
蛋白質 魚片、蝦、蛤蜊、花枝、雞胸肉、里肌肉、板豆腐、嫩豆腐、凍豆腐、豆包 五花肉、霜降牛、牛小排、培根、所有動物皮、內臟類、加工火鍋料 (貢丸、餃類、甜不辣等) 總量約掌心大小1.5-2份,優先選植物性&海鮮
主食 (澱粉) 糙米飯/五穀飯、南瓜、芋頭、山藥、玉米筍 王子麵、科學麵、寬冬粉、米苔目 所有澱粉類加總 0.5-1.5份 (依個人調整)
點心/飲料 無糖茶、白開水、氣泡水;霜淇淋1小球、無糖豆漿 汽水、果汁、冰沙、含糖茶、調味乳;蛋糕甜湯隨意吃 甜點選1種小份嚐味道即可
醬料 薄鹽醬油 + 醋 + 蔥/蒜/辣椒 沙茶醬、芝麻醬、豆瓣醬、番茄醬、甜辣醬 沾一點提味就好
絕對禁忌 大量飲酒、狂喝煮過肉的湯、吃不限量的澱粉和甜點

🌟 總結:八字訣是關鍵,享受美食不犧牲健康

糖尿病友吃火鍋,真的不用把自己搞得苦哈哈!記住魏萌萱營養師的「飲食均衡,分量適當」這八字真言,搭配「先菜再湯→優質蛋白→聰明主食→點心嚴選」的三步驟攻略,就能大大降低對血糖和健康的衝擊。

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跟你的醫師和營養師充分討論,找出最適合你的個人化份量和食物選擇。火鍋是台灣人重要的社交和享受美食的場合,學會這些技巧,糖尿病友也能放心跟家人朋友一起圍爐,吃得開心又健康!下次想吃鍋時,就把這篇翻出來看吧!安心吃,快樂補,控糖生活一樣可以很美味!💪

作者更多文章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