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醫護病症

糖尿病併發症超可怕!醫師教你關鍵營養預防神經病變、視茫茫、腎損傷

糖尿病,在台灣真的越來越普遍了!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的調查數字擺在那裡,全台的糖尿病友人數早就突破200萬大關,這還不包括每4個成年人中就有1個處在「糖尿病前期」的警戒狀態。最讓人擔心的是,現在確診糖尿病的年齡層一直往下掉,這代表我們可能得跟糖尿病相處的時間更長,發生那些恐怖併發症的機會也就大大增加了!

糖尿病本身雖然不像心臟病發作那樣會立刻要人命,但它帶來的「隱形殺手」——各種併發症,像是手腳麻痛沒感覺(神經病變)眼睛霧茫茫(視網膜病變)腎臟壞掉要洗腎(腎病變)腳破皮感染甚至要截肢(糖尿病足),還有心血管塞住的風險,這些可是會嚴重拖垮你的生活品質,日子過得超辛苦!所以啊,對糖友來說,光吃藥控制血糖還不夠,規律運動、聰明飲食、補充對的營養素,這三招才是真正能幫你避開併發症、跟糖尿病和平相處的關鍵武器!

糖尿病併發症症狀有哪些?半數糖友難逃神經病變,生活品質直直落

衛福部公布的國人十大死因,糖尿病可是牢牢佔據第五名,而且死亡人數還在增加!為什麼這麼可怕?楊幼琳醫師解釋得很清楚:血糖長期過高或不穩定,就像糖水在泡你的血管和神經,全身大小血管都會受傷。這傷害累積下來,就會引爆各種併發症炸彈:

  • 神經病變: 手腳麻、刺、痛、灼熱感,甚至感覺遲鈍像戴手套穿襪子。
  • 視網膜病變: 視力模糊、看東西有黑影,最慘可能失明。
  • 腎病變: 腎臟過濾功能變差,尿尿出現泡泡(蛋白尿),最終可能走向洗腎。
  • 心血管疾病: 增加心肌梗塞、中風的風險。
  • 糖尿病足: 腳部感覺變差,受傷了也不知道,小傷口變大潰瘍,感染嚴重時甚至要截肢!

這些併發症可不是開玩笑,會大大增加你失明、洗腎、血管塞住、中風,甚至死亡的風險,生活品質當然也跟著泡湯啦!

糖友最該小心的頭號敵人:神經病變!

在眾多併發症中,「神經病變」 特別需要敲響警鐘!研究發現,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超過一半(高達50%) 會發生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楊幼琳醫師強調:「神經要靠血管輸送養分和氧氣,血管長期被高血糖傷害,神經吃不飽也喝不足,當然就壞掉了!」壞掉的神經會讓你:

  • 手腳感覺異常: 麻木、刺痛、像被針扎、有灼熱感,或是感覺變得很遲鈍(這最危險!)。
  • 內臟功能亂掉: 心跳不規律(心律不整)、便秘或拉肚子、一直跑廁所或憋不住尿(頻尿、尿失禁),連性功能都可能受影響。

最關鍵的是!楊幼琳醫師鄭重提醒:「高血糖造成的神經損傷,一旦發生就『回不去了』!治療只能稍微緩解不舒服的感覺,沒辦法讓神經恢復原狀。所以,『預防神經病變』絕對比事後治療重要一百倍!」

四大惡質糖尿病併發症,糖友不可不知!

楊醫師特別點名以下四種跟神經、血管最相關的併發症,對糖友的生活品質和健康壽命影響最大、最深遠:

1. 糖尿病神經病變 & 糖尿病足:小傷口變截肢大危機!

  • 神經病變是第二型糖友最常碰到的併發症之一,後果可能超級嚴重!初期你可能覺得手腳麻麻刺刺熱熱的,中期可能變成抽痛或像螞蟻在咬。最恐怖的是後期,連皮膚割傷、燙傷都可能完全沒感覺!
  • 為什麼沒感覺這麼危險?因為糖友的免疫力通常比較差,一個小傷口沒注意到,細菌就容易入侵,變成蜂窩性組織炎,甚至一路殺進血液裡引發敗血症、多重器官衰竭,性命垂危!
  • 如果神經病變發生在腳部(糖尿病足),那就更麻煩了!腳離心臟最遠,血液循環本來就比較差,加上大家很少天天仔細檢查腳底,常常有傷口潰爛了才發現。糖尿病足嚴重到需要住院開刀治療的話,統計顯示5年內的存活率只剩下57%左右,對壽命的影響超大!這絕對是糖友最不願面對的併發症之一。

預防關鍵營養:GLA (γ-次亞麻油酸) – 對維持神經健康超重要!

2.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 眼睛疾病:年輕糖友失明主因!

  • 別以為眼睛問題是老人專利!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可是20到70歲糖友失明的頭號原因!楊醫師說,眼睛的血管和神經特別纖細,對高血糖超級敏感,有時眼睛問題反而比神經或腎臟病變更早出現警訊
  • 平常如果感覺眼睛乾澀、容易疲勞、看東西越來越模糊,千萬別以為只是老花或累!這可能是高血糖在傷害你的視網膜,拖下去可能演變成青光眼、白內障,甚至最嚴重的視網膜黃斑部病變,視力就救不回來了!
  • 因為我們醒著的時候幾乎無時無刻都在用眼,視力一出問題,生活立刻陷入巨大困境。

預防關鍵營養:葉黃素 – 視網膜黃斑部的守護者!

3. 糖尿病腎病變:台灣洗腎大宗,沉默的殺手!

  • 台灣的洗腎人口比例世界有名,而這些洗腎的病友裡,將近一半是因為糖尿病控制不好引發腎病變!腎臟裡面滿布超微小的血管球,像精密的濾網。血糖亂飆,這些小濾網就會壞掉,導致蛋白質從尿裡漏出來(就是『蛋白尿』),腎臟功能就一點一滴流失。
  • 可怕的是,腎臟病變早期幾乎沒啥明顯症狀!等到你覺得很累、水腫、吃不下,腎功能通常已經損壞一大半了。楊幼琳醫師再三叮嚀:糖友一定要定期抽血驗尿,追蹤腎功能指數和檢查有沒有蛋白尿,才能及早發現、及早介入。

4. 心血管疾病:共病連環爆,風險大飆升!

  • 高血糖本身就會傷害血管內壁。如果糖友的飲食又愛高油、高糖、高熱量,平常能坐就不站、能躺就不坐(靜態生活),很容易再搞出高血脂、高血壓這些「共病」。
  • 這些壞朋友(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會互相加乘,惡性循環,讓血管硬化、阻塞的速度加快,最後就引爆心肌梗塞、腦中風這類心血管急症,死亡率非常高!

預防關鍵營養:Omega-3 (EPA + DHA) – 保護心腦血管的優質油脂!

如何預防糖尿病併發症?神經病變「預防勝於治療」是鐵則!營養補充是關鍵!

看到這裡,你應該完全明白糖尿病併發症有多麼影響生活了吧?神經病變讓你手腳沒感覺、視網膜病變可能奪走視力、腎病變可能得終身洗腎… 想要避開這些悲劇,跟糖尿病和平共處幾十年,楊幼琳醫師強調,除了乖乖聽醫生的話按時吃藥,「規律運動」、「飲食控制」和「關鍵營養補充」這三根支柱,缺一不可!

  • 運動怎麼做? 先跟你的醫生討論!通常建議結合「有氧運動」(像快走、游泳、騎腳踏車)和「適度的肌力訓練」(舉舉輕啞鈴、彈力帶)。運動能讓你的細胞對胰島素更敏感(改善胰島素阻抗),幫助降血糖,也能甩掉肥胖這個危險因子。
  • 飲食怎麼吃? 均衡飲食是基礎,控制總醣量更是關鍵(不是完全不吃澱粉,是控制份量和選擇低GI的優質澱粉)。定時定量,避免血糖坐雲霄飛車。

但是!楊醫師特別點出一個重點:有些對糖友超級重要的保護性營養素,光靠日常飲食真的很難吃到足夠有效的量! 想要更積極地穩定血糖、預防併發症,特別是保護脆弱的神經和血管,就必須特別注意補充以下幾種關鍵營養素:

🛡️ 預防糖尿病神經病變的守護者:GLA (γ-次亞麻油酸)

  • 楊幼琳醫師:「要預防糖尿病神經病變,GLA (Gamma-linolenic acid) 絕對是關鍵角色!它是人體無法自己製造的必需脂肪酸,一定要從食物或補充品獲取。」
  • 研究發現,GLA 能改善神經傳導速度,幫助維持皮膚的感覺能力。楊醫師更具體說明:「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如果每天規律補充480毫克的GLA,他們對環境冷熱變化的敏感度會提升,感覺會變得更靈敏。這超級重要!因為感覺靈敏,你才能提早發現腳上的小傷口或疼痛,避免小問題惡化成嚴重的糖尿病足潰瘍或感染!」
  • 天然食物(像月見草油、黑醋栗籽油)雖然有GLA,但含量非常少,對於需要預防高血糖神經傷害的糖友來說,杯水車薪。所以,透過高濃度、足量的營養補充品來攝取,是比較實際有效的選擇。

❤️ 守護心腦血管的尖兵:EPA + DHA (Omega-3 脂肪酸)

  • EPA 和 DHA 是 Omega-3 家族的重要成員。除了吃深海魚類(如鯖魚、秋刀魚、鮭魚),現在由藻類萃取的藻油也是很好的來源,而且沒有大型魚類可能累積重金屬的疑慮。
  • EPA 的主要好處在於幫助改善血脂狀況:它能降低血液中的三酸甘油脂,也有助於改善低密度膽固醇(LDL,俗稱壞膽固醇)的品質
  • DHA 則是大腦細胞和視網膜細胞膜的主要成分,對於維持腦部認知功能保護視力都有幫助。
  • 楊醫師分析,糖友常常同時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等好幾個心血管危險因子,補充足量的EPA+DHA,能從多個面向保護血管、減少發炎,降低未來發生心肌梗塞或中風的風險

👁️ 捍衛靈魂之窗的戰士:葉黃素

  • 葉黃素是集中在我們眼睛視網膜黃斑部的天然色素,它的角色就像「內建的太陽眼鏡」,負責過濾對視網膜有害的藍光和高能量光線(包括3C產品的藍光),減少氧化壓力對黃斑部的傷害。
  • 人體沒辦法自己合成葉黃素,必須靠吃進來。雖然深綠色蔬菜(如菠菜、羽衣甘藍、芥藍菜)是主要來源,但現代人普遍吃不到足夠的份量。加上糖友的眼睛血管特別脆弱,固定補充葉黃素是保護視力、預防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進展的重要策略。

⚖️ 助陣血糖控制的黃金配角:鉻、肌醇、膳食纖維

  • 微量元素「鉻」: 它能幫助胰島素更有效地工作,把血液中的葡萄糖順利送進細胞裡利用,這樣血糖值自然就比較容易降下來。
  • 「肌醇」: 屬於維生素B群的一員,研究顯示它有助於改善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島素阻抗),對血糖控制有正面幫助。
  • 「膳食纖維」: 這絕對是糖友飲食的基石!特別是水溶性膳食纖維,它能在腸胃道形成凝膠狀物質,延緩糖分的吸收速度,避免飯後血糖急速飆高。同時也有助於控制血脂肪。楊醫師推薦:「未精製的全穀類(如糙米、燕麥)、各種豆類(黃豆、黑豆、紅豆)、還有大量不同顏色的蔬菜,都是富含膳食纖維的優質選擇,多多益善!」

遠離併發症!糖友挑選營養補充品的 5 大聰明原則

知道要補哪些營養素後,問題來了:市面上產品百百種,糖友該怎麼挑才不會白花錢又沒效果?楊幼琳醫師提出五大挑選重點,幫你精準找到適合的營養補充夥伴:

  1. ✅ 看三大營養素比例,符合最新國際指引:

    • 美國糖尿病學會(ADA)在2022年的指南建議,糖尿病專用營養品中的營養素比例很重要:
    • 蛋白質:至少要佔總熱量的 20% 以上。足夠的蛋白質能增加飽足感,避免肌肉流失。
    • 脂肪:建議佔總熱量的 20% 到 35%,而且要著重補充優質的不飽和脂肪(像前面提到的Omega-3、GLA),減少飽和脂肪。
    • 購買前記得翻到產品背面,仔細看一下「營養標示」,挑選符合這些黃金比例的產品。
  2. ✅ 看是否含有「幫助穩定血糖」的關鍵成分:

    • 大家都知道膳食纖維好,但每天要吃夠25-35公克真的很難!更別說鉻、肌醇這些微量營養素,光靠食物很難吃到有效量。
    • 挑選營養品時,直接看成分表裡有沒有添加這些實證有助血糖管理的成分(如:足量的膳食纖維、鉻、肌醇),省時又有效。
  3. ✅ 看是否含有「預防併發症」的保護性營養素:

    • 糖尿病是長期抗戰,控制血糖達標只是基本。要長期維護生活品質,預防神經、眼睛、腎臟、血管的損傷才是終極目標!
    • 因此,選擇的營養品最好能同時包含前面強調的保護性營養素
      • 預防神經病變 & 糖尿病足 → GLA (γ-次亞麻油酸)
      • 保護心腦血管健康 → EPA + DHA (Omega-3)
      • 捍衛視網膜黃斑部 → 葉黃素
    • 一瓶(或一套)就能補充到多重保護,方便又全面。
  4. ✅ 認明「衛生福利部核可之特定疾病配方食品」字號:

    • 糖尿病患者的營養需求,和一般健康人、或是其他疾病患者並不相同。衛福部為了確保特定疾病患者(包括糖尿病)能獲得安全且符合其特殊營養需求的食品,設有「特定疾病配方食品」的審查和核可制度。
    • 挑選時,認明產品包裝上有衛福部核發的這類字號(例如:衛部/署授食字第XXXXXXXX號),代表產品成分和效果經過把關,用起來更安心。
  5. ✅ 看是否有「醫學實證」支持其效果:

    • 這點最重要!「吃下去要真的有用」 才是王道。別被天花亂墜的廣告詞迷惑。
    • 留意產品包裝或官方資訊是否有說明其關鍵成分(如GLA、特定纖維組合等)是基於哪些科學研究或臨床試驗,證明能幫助維持醣類正常代謝、改善神經症狀或保護特定器官。
    • 有明確標示研究依據或功效認證的產品,比較不容易踩雷,錢才花得值得!

結語:積極行動,遠離併發症陰影!

糖尿病雖然是慢性病,但絕不是束手無策!楊幼琳醫師的專業解說,點出了併發症的嚴重性與不可逆性(特別是神經病變),更強調了「預防絕對勝於治療」 的核心觀念。除了按醫囑用藥、定期回診檢查,把運動變成習慣、嚴格執行飲食控制,再搭配針對性的關鍵營養素補充,這三管齊下,才是糖友穩住血糖、保護全身血管神經、遠離截肢、失明、洗腎等恐怖併發症,真正擁有良好生活品質和健康壽命的致勝之道!別再觀望了,今天就開始行動吧!

楊幼琳 醫師 簡介

  • 學歷: 長庚大學醫學系畢業
  • 經歷:
    • 基隆長庚紀念醫院內科住院醫師
    •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血液科暨腫瘤內科臨床研究醫師
    • 馬偕紀念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臨床研究醫師
    • 馬偕紀念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
    • 桃園芯悅診所主治醫師
  • 專業認證 (部分): 糖尿病共照網認證醫師、糖尿病衛教師、慢性腎臟病照護認證、連續血糖監測認證、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專科醫師、戒菸治療醫師等。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相關醫院衛教資訊)

作者更多文章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