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氣變化大,診間擠滿咳嗽、發燒的病人。很多鄉親一進門就緊張兮兮地問:「醫生,我是不是中新冠了?」、「還是流感啊?」其實啊,這三種呼吸道疾病真的很容易搞混,但分辨清楚超級重要!尤其現在台灣流感疫情還在燒,根據疾管署最新統計,本季流感重症累計已破770例,造成56人不幸死亡。這數字提醒我們:除了新冠,流感威脅一樣不能輕忽!
為什麼分清楚感冒、流感、新冠肺炎這麼關鍵?
- 就醫時機不同:流感跟新冠肺炎有黃金治療期,拖久了併發重症風險大增。
- 用藥策略不同:流感有克流感這類特效藥,新冠也有抗病毒藥物,但普通感冒只能症狀治療。
- 隔離要求不同:確診新冠依法要通報隔離,避免傳染給高風險家人。
- 心理壓力不同:搞清楚病因,才不會自己嚇自己,晚上睡不著!
胸腔重症醫獨家傳授!5分鐘快速自檢表
台北市立聯合陽明醫院胸腔內科的蘇一峰醫師,長期在第一線對抗呼吸道疾病。他特別整理出超實用的「症狀快速辨別表」,幫大家在最短時間內抓出關鍵差異:
| 症狀表現 | 普通感冒 | 季節性流感 | 新冠肺炎 (COVID-19) |
|---|---|---|---|
| 主要感染位置 | 上呼吸道為主 | 上、下呼吸道都可能 | 下呼吸道為主 |
| 發病速度 | 漸進式 (1-3天) | 突然高燒 (幾小時內) | 多為漸進式 (1-14天) |
| 發燒 | 少見或低燒 | 高燒很常見 (>38.5℃) | 常見,中高度發燒 |
| 頭痛 | 少見或輕微 | 非常常見且劇烈 | 較常見 |
| 全身痠痛 | 輕微 | 非常明顯,像被車撞 | 較常見,程度不一 |
| 極度疲倦 | 很少 | 非常明顯,無法下床 | 很常見,可能持續數週 |
| 鼻塞/流鼻水 | 非常常見 | 較常見 | 較少見 |
| 喉嚨痛 | 非常常見 | 較常見 | 較少見 |
| 咳嗽 | 輕微乾咳 | 乾咳明顯,可能變嚴重 | 乾咳、深咳非常常見 |
| 呼吸急促/喘 | 極少見 | 可能出現 (若併發肺炎) | 非常常見,是危險警訊 |
| 嗅覺/味覺異常 | 少見 (因鼻塞) | 極少見 | 突然喪失是重要指標 |
| 腹瀉/嘔吐 | 少見 | 兒童較常見 | 部分患者會出現 |
蘇一峰醫師重點提醒:新冠肺炎的「下呼吸道」特色
「大家注意看這張表最關鍵的差異!」蘇醫師強調:「新冠肺炎的病毒特別喜歡攻擊『下呼吸道』,也就是氣管、支氣管跟肺部深處。這就是為什麼確診者常抱怨『咳得很深層』、『胸口悶』、『走路會喘』,這些都是下呼吸道受影響的典型表現。反觀鼻塞、流鼻水、喉嚨痛這些『上呼吸道』症狀,在新冠患者身上反而比較少見或較輕微! 這個特色跟感冒、流感很不一樣,是自我判斷的重要線索。」
除了症狀,這些線索也要一起看!
蘇醫師補充說,光靠症狀表還不夠全面,有幾個重要因素一定要合併考量:
- 接觸史與旅遊史:
- 最近14天內有沒有接觸過確診新冠肺炎的人?
- 有沒有去過人潮擁擠、通風不良的場所?
- 身邊是否有人群聚發燒、咳嗽?
- 雖然邊境解封,但若有高風險地區活動史仍要提高警覺。
- 病程發展速度:
- 流感:常在幾小時內從「好好的」變成「高燒、全身痛、虛弱到無法下床」,像被車撞到一樣。
- 新冠:多數是漸進式惡化,可能先喉嚨癢、輕微咳嗽,過1-2天開始發燒、疲倦感加重,呼吸困難可能較晚出現(約發病5-8天後)。
- 感冒:症狀較溫和,通常不會高燒或嚴重疲倦。
- 危險徵兆快就醫: 無論懷疑是哪一種,只要出現以下「危險紅旗」症狀,別猶豫,戴上口罩立刻去急診!
- 呼吸困難、喘不過氣、胸痛或壓迫感
- 嘴唇或指甲發紫 (缺氧跡象)
- 意識模糊、叫不醒、反應遲鈍
- 持續高燒超過3天且無法退燒
- 嚴重脫水 (如尿量極少、哭泣無淚)
醫師診斷的祕密武器:X光片上的「毛玻璃」
「如果症狀和接觸史都高度懷疑是新冠肺炎,」蘇醫師解釋:「我們胸腔科醫師還有一個重要幫手— 胸部X光片或電腦斷層(CT)。」他曾在部落格分享官方的新冠肺炎影像特徵:
- 典型表現: 在X光或CT上,新冠肺炎患者的肺部常出現 「兩側瀰漫性的毛玻璃狀浸潤」 (Bilateral Diffuse Ground-Glass Opacities)。看起來就像肺部蒙上一層薄霧或磨砂玻璃,分布廣泛且多在兩側。
- 與流感肺炎差異: 流感引起的肺炎,在影像上比較可能呈現局部性的實質化或斑塊狀浸潤,不一定像新冠那樣廣泛的毛玻璃變化。
「當然不是每個新冠患者早期都會出現典型變化,」蘇醫師補充:「但若病人有相關症狀、接觸史,再加上X光看到這種毛玻璃狀變化,就會強烈建議進一步做『病毒核酸檢測(PCR)』或『快篩』來確認。」這套組合拳(症狀+接觸史+影像檢查)能有效篩檢出高風險患者,避免延誤診斷和治療。
保護自己與家人!日常防護這樣做最實在
知道怎麼分辨很重要,但預防勝於治療才是王道!蘇醫師提供幾個生活中超實用的防護重點:
- 疫苗打好打滿:
- 流感疫苗: 每年10月左右開打,尤其高風險族群(老人、小孩、慢性病患、醫護)一定要接種。它不能防新冠,但能大幅降低流感重症和死亡風險!
- 新冠疫苗: 依照衛生單位建議接種最新劑次,維持保護力。
- 口罩戴對時機: 雖然不像疫情高峰時強制,但在人潮擁擠、通風不良的室內場所(如醫院、診所、大眾運輸、年貨大街),強烈建議戴上合規的醫療口罩。有呼吸道症狀時更要戴好戴滿!
- 洗手洗到心坎裡: 用肥皂+清水搓洗至少20秒(唱兩次生日快樂歌時間),尤其吃飯前、如廁後、摸完公共物品後。乾洗手液隨身帶也很好用。
- 別用手摸眼口鼻: 病毒最愛你「手髒髒又摸臉」這個動作!改不掉習慣的人,更要把手洗乾淨。
- 保持社交距離: 跟有咳嗽、打噴嚏的人保持適當距離(至少1公尺)。
- 增強自身抵抗力:
- 睡飽飽: 每天至少睡7-8小時,免疫力才不會罷工。
- 吃營養均衡: 多吃蔬菜水果、優質蛋白質(豆魚蛋肉),避開過度加工食品。
- 適度運動: 每週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快走、騎腳踏車),促進血液循環。
- 管理壓力: 壓力大免疫力會下降!找喜歡的活動放鬆心情。
萬一不舒服了,該怎麼辦?就醫SOP看這裡
- 步驟1:自我評估症狀與風險 – 拿出前面的自檢表對照,回想接觸史。
- 步驟2:懷疑流感或新冠時:
- 儘速前往有提供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或新冠抗病毒藥物(Paxlovid等) 的醫療院所就診。流感特效藥在發病48小時內吃效果最好!新冠藥物也有時效性!
- 出門就醫務必全程戴好口罩。
- 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接觸史、症狀開始時間和詳細表現。
- 步驟3:若症狀輕微像普通感冒:
- 可先在家休息、觀察症狀變化、多喝水。
- 使用常備的感冒藥(如退燒、止咳藥)緩解不適。
- 密切注意有無出現前述的「危險紅旗」症狀。
- 步驟4:配合檢查與治療: 若醫師建議做快篩、PCR或照X光,請配合。若確診需遵從隔離規定。
破除迷思!鄉親最常問蘇醫師的問題
-
Q:我喉嚨超痛、狂流鼻水,是不是得新冠了?
A:根據症狀表,這比較像感冒或流感哦!新冠比較少以喉嚨痛、流鼻水為主要表現。但還是要注意有無發燒、咳嗽、喘等其他症狀,高風險者建議就醫或快篩。 -
Q:我快篩陰性,但咳了好幾天還會喘,怎麼辦?
A:快篩可能有偽陰性,或也可能是其他原因(如細菌性肺炎、氣喘發作)。只要有「喘」這個症狀,務必盡快就醫! 可能需要照X光進一步檢查。 -
Q:得過新冠或流感,就不會再得了嗎?
A:錯! 病毒會變異(像流感病毒年年變,新冠病毒也出現好多變種),身體的免疫力也會隨時間下降。還是有可能重複感染,防護措施不能鬆懈! -
Q:小朋友發燒該怎麼觀察?
A:小孩免疫力還在發展,症狀有時不典型。注意活動力(是否懶洋洋)、食慾(是否拒食)、呼吸狀況(有無胸凹、呼吸急促) 比單看體溫數字更重要。有任何疑慮,儘早帶給小兒科醫師評估。
總結:保持警覺不恐慌,健康生活是根本
面對層出不窮的呼吸道病毒,與其每天提心吊膽,不如把知識變成保護自己的武器!記住蘇一峰醫師的重點:
- 新冠愛攻下呼吸道:深咳、呼吸困難比流鼻水更需警惕。
- 流感來得又急又猛:高燒、全身痠痛像被車撞是特色。
- 危險徵兆速就醫:喘、胸痛、意識不清別拖延。
- 疫苗+防護不可少:打好疫苗、勤洗手、戴口罩在關鍵場合。
- 強化自身免疫力:吃好、睡好、運動好、心情好是永遠的基礎。
希望這份詳細的自檢指南和防護對策,能幫大家在這個冬天更從容地面對感冒、流感和新冠肺炎的威脅。記得把這篇實用文分享給身邊的親友,尤其家中有長輩或小孩的,大家一起做好準備,健康平安過好年!有任何不確定,信任專業醫師,及早就醫準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