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健康保養

咖啡控血糖、降血壓是真的嗎?藥學博士解密「綠原酸」關鍵效果,這樣喝才有效!

你是不是也常聽人說「喝咖啡可以控血糖、降血壓」?尤其台灣人超愛喝咖啡,每天一杯手搖飲或超商咖啡幾乎是標配。但這說法到底是真的還是都市傳說?今天就用藥學博士的研究,來幫大家一次破解咖啡裡的「神奇成分」——綠原酸,到底有沒有這麼神?怎麼喝才能真正幫到健康!

🫘 一、咖啡裡的隱藏王牌:綠原酸是什麼?生豆才有的寶藏!

講到咖啡,大家第一個想到的肯定是提神的咖啡因吧?但其實咖啡豆裡還藏著一個更厲害、卻常被忽略的「綠原酸」(也有人叫它咖啡醯奎尼酸,名字有點難記,記「綠原酸」就好啦!)。

  • 綠原酸是生豆的「主力軍」: 在還沒烘焙的咖啡生豆裡,綠原酸可是含量最多的成分之一,遠遠超過咖啡因!特別是在羅布斯塔種的生豆裡,每10公克就能含有高達600毫克的綠原酸!就算是比較常見的阿拉比卡種,也有大約300毫克。這個量真的不簡單!
  • 它超怕「火」— 烘焙是關鍵!: 重點來了!綠原酸這個傢伙非常怕熱!當咖啡豆一送進烘焙機,綠原酸就開始「大逃亡」,快速分解成其他東西(主要是蟻酸和一些雜七雜八的成分)。烘焙過程有多關鍵?看下去:
    • 烘焙5分鐘左右: 綠原酸含量就會掉到比咖啡因還低!這時候大概就是我們說的淺焙豆,喝起來酸味很明顯,但香氣和醇厚感還不夠。
    • 烘焙10分鐘後: 綠原酸更是「崩盤」,只剩下咖啡因含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每10克豆子大概只剩30-50毫克)。這時候通常是中焙到中深焙的階段了。
  • 深焙咖啡幾乎「清零」: 所以啦,我們平常喝的那些香氣濃郁、帶點焦苦味的深焙咖啡(像很多罐裝咖啡或義式濃縮常用的豆子),裡面的綠原酸早就分解得差不多了!想靠喝深焙咖啡來補綠原酸?效果真的很有限。

🧪 二、綠原酸控血糖?製藥公司的「不能說的祕密」與現實困境

「聽說綠原酸可以降血糖?」這個說法流傳很久,到底是真的假的?藥學博士的研究挖出了一些很有趣(也有點無奈)的內幕:

  • 動物實驗有效,但人體呢?: 很早就有實驗室拿患有糖尿病的老鼠來做研究,發現給牠們吃綠原酸,血糖值真的會降下來!這個發現當然讓科學家和藥廠很興奮,畢竟糖尿病是全球大問題。
  • 藥廠的「黃金夢」與大撤退: 有製藥大廠(像德國的Hoechst Marion Roussel,後來被併購改名Aventis)看到這個潛力,就想著:「哇!這根本是天然藥物模型嘛!」他們投入大量資金,想以綠原酸為藍本,開發出效果更強、更穩定的「超級降血糖藥」,像 S4048S3125
    • S4048: 效果超強,降血糖能力號稱是天然綠原酸的100倍!但… 大翻車! 臨床發現它有嚴重副作用 — 會讓血液中的三酸甘油脂(中性脂肪)飆高,大大增加心血管風險,只能緊急喊卡。
    • S3125: 這次藥效比較持久穩定,可惜還是卡關 — 研究發現它可能引發脂肪肝。安全第一,藥廠只好再次放棄。
  • 為什麼不直接賣綠原酸當藥?真相超現實!: 你可能會想:「啊直接提煉綠原酸做成藥丸不就好了?」藥學博士點出超關鍵的「商業現實」:
    • 藥廠花天文數字的錢研發、做臨床試驗,好不容易成功了,結果呢?大家發現「喝咖啡就能攝取到綠原酸」,誰還要去藥局買貴森森的藥?藥廠的原則是:「有效的藥物不能是便宜又隨手可得的東西(像咖啡)」。這根本不符合商業利益,所以沒藥廠願意幹這種「傻事」。
    • 雖然有類似作用的糖尿病藥如 Glucobay(醣祿)Basen(糖漸平) 上市且很受歡迎,但它們是「人工合成」的化合物,不是天然的綠原酸本身。
  • 人體證據不足的困境: 那總有獨立科學家想研究「單純喝咖啡/補綠原酸」對人血糖的效果吧?遺憾的是,大型、嚴謹的人體臨床試驗非常少! 主要原因還是「錢」和「風險」— 做臨床試驗超級燒錢,但綠原酸本身無法申請專利保護,贊助研究的誘因就很小。只能說,藥廠當年放棄研發時累積的「基礎資料」(顯示綠原酸本身有效)就成了大家推論的主要依據。

🩺 三、降血壓有影嘸?日本臨床試驗給出「驚人答案」!

相較於控血糖的證據有點「撲朔迷離」,綠原酸在「降血壓」方面,可是有實實在在人體試驗背書的!而且這個研究跟我們亞洲人(尤其是台灣這種高血壓盛行率不低的地方)超級相關!

  • 慶應大學 X 花王公司的關鍵研究:
    • 找誰做實驗? 研究團隊找了一群患有「中度高血壓」 的人(他們的平均血壓大約在收縮壓145 mmHg左右 — 這數字台灣很多中年人都不陌生吧?)。
    • 怎麼給?給多少? 每天給他們吃一次,每次 140毫克咖啡生豆特別萃取、濃縮出來的綠原酸(不是靠喝一般咖啡喔!)。
  • 一個月見真章:
    • 實驗結果超明確!連續吃了一個月後,這群受試者的平均血壓降到了135 mmHg左右!別小看這10 mmHg的下降,在醫學統計上意義重大,而且對降低中風、心臟病風險很有幫助!
  • 停用就打回原形?證明它安全!:
    • 更有趣(也更讓人安心)的發現是:當實驗進行三個月後停止補充綠原酸,受試者的血壓沒多久就慢慢爬升回去,回到原本平均145 mmHg的水準。
    • 這說明了什麼?這證明綠原酸的降壓效果是 「可逆的」,只在持續補充期間有效。換個角度看,這也暗示它沒有累積性的副作用或依賴性,算是相對安全的天然成分。
  • 綠原酸怎麼發揮作用?體內轉一手!:
    • 藥學博士也解釋了作用機轉:人體腸道其實不能直接吸收大分子的綠原酸。綠原酸進入腸道後,會被腸道菌分解成小分子的 「咖啡酸」 和其他物質,主要是咖啡酸被吸收進血液循環,進而發揮放鬆血管、降低血壓的效果。所以嚴格來說,是咖啡酸在起作用,但源頭還是綠原酸!

☕ 四、台灣人該怎麼喝?咖啡博士教你「有效攝取」綠原酸攻略!

知道綠原酸的好處(尤其對血壓),那我們一般台灣消費者,每天喝咖啡要怎麼做才能真的喝到「有效劑量」的綠原酸?藥學博士給了超實用的建議:

  1. 放棄深焙幻想,擁抱「淺中焙」!:

    • 上面講過,深焙咖啡的綠原酸幾乎歸零。想靠喝咖啡補綠原酸,首選淺焙到中焙(或City Roast)的咖啡豆。這種豆子烘焙時間短,溫度沒那麼高,能保留較多綠原酸(雖然還是比生豆少很多)。
    • 缺點? 就是酸味會比較明顯,喝不慣酸的人可能覺得「不夠香醇」。這就是追求健康可能要做的口味取捨啦!
  2. 「混豆」是美味與健康的平衡點!:

    • 有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藥學博士推薦聰明解法 — 「拼配」! 把深焙豆(提供香氣、醇厚口感)和淺焙豆(提供較多綠原酸)按一定比例混合。這樣既不會讓咖啡酸到難入口,又能比純深焙攝取到更多綠原酸。很多精品咖啡店其實都在玩這種拼配藝術!
  3. 計算「杯數」很重要!:

    • 回想一下日本那個降血壓試驗的劑量 — 每天 140毫克 的綠原酸濃縮物。換算成一般咖啡:
      • 一杯(約150-200ml)淺中焙咖啡,大約含有 70毫克 左右的綠原酸(這已經是烘焙後相對高的含量了)。
      • 所以,想攝取到試驗中140毫克的量,一天大概需要喝 2杯 這種淺中焙咖啡。
    • 注意! 這是「理論值」!實際含量會因豆種(阿拉比卡 vs 羅布斯塔)、產地、烘焙師手法、沖泡方式差異很大。當成一個參考值就好,重點是選擇淺中焙
  4. 罐裝咖啡的「綠原酸強化」祕密:

    • 知道市售的深焙罐裝咖啡幾乎沒綠原酸怎麼辦?有廠商(像日本UCC上島珈琲在2005年就推出過)就動了腦筋 — 額外添加!
    • 他們在製造過程中,直接加入從咖啡生豆萃取出來的綠原酸濃縮物。這樣就算用深焙咖啡做基底,也能保證最終產品的綠原酸含量。至於加了多少?當然是「商業機密」啦!但至少提供了一個方便選項(雖然這類產品在台灣不一定好買,且要注意添加糖量)。

⚠️ 五、重要提醒!咖啡不是藥,聰明喝才健康!

最後一定要劃重點!雖然研究顯示綠原酸有潛力,但千萬別把咖啡當成降血壓藥或降血糖藥的替代品!

  • 證據等級要認清: 綠原酸控血糖的人體證據相對薄弱(尤其是長期效果),降血壓的證據較強但也多來自較小型的短期研究。它更適合被視為一種「輔助保健」的潛力成分。
  • 有疾病一定要看醫生!: 如果你已經被診斷為高血壓、糖尿病,絕對要乖乖遵照醫師指示服藥、定期回診監測!咖啡或綠原酸產品可以當作「健康生活型態」的一部分來討論,但不能取代正規治療。
  • 咖啡因要留意: 咖啡本身含有咖啡因,對咖啡因敏感的人(會心悸、失眠、焦慮)、或懷孕哺乳婦女、特定疾病患者,攝取量要特別注意,別為了綠原酸而喝到身體不舒服。
  • 糖和奶精是大敵!: 台灣人愛喝的拿鐵、摩卡、焦糖瑪奇朵… 往往加了大量糖、奶精、糖漿。這些東西對血糖、血脂、心血管的傷害,可能遠遠抵消掉綠原酸那點好處!要喝,就喝黑咖啡,或只加少量鮮奶(無糖拿鐵)。
  • 均衡飲食是根本: 再好的單一食物或成分,都比不上均衡飲食、規律運動、控制體重、戒菸少酒這些根本的健康之道!

📚 結語:理性看待咖啡的保健光環

咖啡確實是很有趣的飲品,綠原酸的研究也為它的保健價值增添了科學色彩。藥學博士的研究幫我們釐清:

  1. 綠原酸在淺中焙咖啡中含量較高。
  2. 其在輔助調節血壓方面有較明確的人體證據(約每日140毫克,相當於2杯淺中焙黑咖啡),效果在持續飲用期間出現且安全。
  3. 控血糖效果在動物實驗明確,但人體實證尚待更多大型研究支持,且面臨現實商業困境。
  4. 聰明選擇烘焙度、計算杯數、避免額外添加糖奶,是透過咖啡獲取綠原酸好處的關鍵。
  5. 咖啡不能替代藥物治療! 是保健生活的一環,而非萬靈丹。

下次拿起咖啡杯時,除了享受它的香氣與提神效果,不妨想想你選的這杯,是偏向「感官享受」的深焙?還是更「健康取向」的淺中焙?了解背後的小知識,讓喝咖啡變得更聰明、更有意思!當然,健康還是要從全方位做起喔!

(本文觀點參考自《百藥之王:一杯咖啡的藥理學》/ 岡希太郎(藥學博士) / 晨星出版,並由專業語料改寫擴充以符合台灣讀者需求)

作者更多文章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